花卉写生感想(《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5篇)

2024-04-13 11:32:09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里面的人物都很吝啬,小气,所以大家读起来肯定都皱着眉头的吧!《儒林外史》学生 读后感 心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5篇,欢迎查阅!

更多“儒林外史”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儒林外史阅读心得

?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6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6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5篇

中学生《儒林外史》读书心得感悟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1

看了《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我看到了一起奸诈狡猾的骗局。

娄府三公子和四公子,出生名门,父亲在朝廷中有十分显赫的地位,钱财俸禄,三辈子也吃不完,所以,两位公子就十分的慷慨大方,他们喜欢结交各路的朋友,但是,也正是因为慷慨大方和喜爱交友,让他们陷入了“朋友”设计的圈套之中。

一天深夜,两位公子的“好友”张铁臂来到了娄府,两位公子觉得十分的奇怪,又看他浑身血淋淋的,手中还拿着一个包袱,血从里面不断的渗出来,样子很是吓人,两公子问道:“不知朋友深夜到访,有失远迎。”“不敢,不敢!”“不知朋友手中拿的包袱里面装着什么贵重物品?”张铁臂说:“一言难尽啊!

我平生有一个最恨的仇人和一个最爱的恩人,我杀死了最恨的仇人,包袱里的当然是他的首级,今日,我是来向你索要五六百两银子报答我的恩人!”两位一听,毛骨悚然,颤抖抖地去柜子掏出银子,交与张铁臂,张铁臂把那装着“人头”的包袱留下,起身便走。两公子不敢打开包袱,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包袱渐渐发出臭气,大家受不了了,三公子才把包袱打开,没想里面哪里有什么人头,只是一个沾满猪血正在腐烂发臭的大猪头,这下两位公子全部都明白了,原来自己是落入了“好友”的圈套之中,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张铁臂早已跑到县外把一半的银子分给了两位公子的另一个“好友”权勿用,他们一起逃之夭夭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交朋友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他的内心深处。交得一个好的朋友,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如果交到了狐朋狗友,那就是一件不幸的事。俗话说:“人不识字是半苦,人不识人是全苦”,从《儒林外史》的十二回中的猪头案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正因为娄府的二位公子人不识人,所以被张铁臂骗去了钱财。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2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的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3

记得还是二十多年以前,那是一个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暮春天气,风和日丽,惠风和畅,我们一行文学 爱好 者来到了安徽全椒,前往瞻仰"吴敬梓纪念馆"。

位于全椒县城城郊的"吴敬梓纪念馆"颇具规模,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青瓦白墙。吴敬梓的塑像矗立在大院中,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给人以睿智沉稳的感觉。当步入展览厅,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展柜内陈列着多种版本和多国文字的《儒林外史》。吴敬梓所撰写的小说《儒林外史》,竟然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日等多国文字而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由此,足见《儒林外史》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和深远。在没有来到全椒之前,对于这一点,我是不敢想象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所喜欢阅读的古代小说。初次接触该书,是在青年时代。没有想到的是,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如今已是年逾六旬的我,依然对此书爱不释手,经常翻阅不已,咀嚼品味,感慨良多。

《儒林外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和腐蚀。真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范进中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读了这节脍炙人口的描述,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免心生凄凉之感。没有想到封建时代的科举八股对文人的侵蚀竟是如此之深。范进原本是一个落魄书生,苦读数载,不见出头之日。有朝一日中了举人,极度兴奋之际,竟被一口痰迷了心窍,在大街上拍手顿足高叫"中了!中了!"疯疯癫癫,傻傻冒冒,出尽了洋相。后来,被杀猪匠的丈人狠狠打了一巴掌,方才清醒过来,恢复了理智。他的丈人老儿却因此后悔不已,说是用沾满猪油的手打了文曲星是会遭报应的!

《儒林外史》对封建文人吝啬、贪鄙、自私自利本性的揭露也是不遗余力、力透纸背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就是不肯咽气。他的舅老爷问他,是不是还有二百两银子没有说出藏匿的地方?他摇摇头。他的亲弟弟问他,是不是还有二十亩地契没有交代?他也摇摇头。只有他的小妾知道他的心思,问他是不是油灯灯盏里面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了?他终于点了点头,待小妾剪灭一根灯芯以后,他方才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严贡生坐船回家时,船家因腹中饥饿,吃了几块他放在船舱中的云片糕。他硬赖人家吃了他价值连城的高级补品,大骂而特骂,高低不肯罢休,非要送官处理。结果被他赖去了船钱,方才骂骂咧咧上岸去了。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写了他心中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冕在他的笔下,就是一个?崎磊落的人。王冕是放牛娃出身。他发奋努力,勤奋好学。利用放牛间隙,在湖岸边写生绘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练,他画出的荷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深得大家喜爱。左邻右舍都愿意掏钱买他的画,王冕因此也有了打理日子的本钱。后来,王冕终于成为一代名人。这与他勤勤恳恳刻苦耐劳的品质是分不开的。我切切记得,关于王冕的章节选入了我们中学时代的课本。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至今不忘。

在吴敬梓纪念馆细细观赏,浏览徜徉。我注视着吴敬梓高大的塑像,心中默念,这位文学前辈给后人留下了多多少少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啊!给人以启示,予人以深思。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4

这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一样表现。描述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咱们去领悟。相反,咱们在生活中学习并领悟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钟爱读书,因此每一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理解,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厌恶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咱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咱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5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 故事 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 拜访 ,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

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

★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心得5篇

★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5篇

★ 《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心得5篇最新

★ 《儒林外史》读后感个人心得5篇

★ 《儒林外史》初中读后感心得5篇

★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悟5篇

★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想5篇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总结5篇范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ce392d37f1927da32ec8079e842a198";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分析《百合花》的创作风格

素描-开始系统学习构图,各个角度的几何形体,石膏像,人体解剖(重要),头像,半身像(带手)在学习每一个的时候穿插大量临摹(这是让你学会使用绘画工具和画面闪亮点)和速写(素描和速写十分不开的)素描主要是提高你对形的理解和黑白关系(毛焰素描可以多看看)色彩-色彩构成 ,先学会用颜色造型,水粉-单色写生(几何形体石膏像静物人物),两三种颜色写生,全颜色写生 ,尽量少加白色(刘晓东,佛罗伊德的可以多看)学会画小搞,其中大量临摹,不要沉迷于水粉,水粉是中国特有的廉价产物如果是油画最好找个老师指点,条件是水粉素描功底扎实! 速写-准备小本一天50张随时画,对象不限,临摹,默画,记住画速写一定要放松考试的之前背几个场景(如果每天50张速写不用)(孙建平,陈丹青速写多看)---总之高考专业进步最快也是最害人最折磨人,做到意在笔先方是高手 如果你是高一的学生,你更要多注意意识上的培养,从一开始就灌输正确的方法方式,避免以后学生走弯路.首先要眼高手低,要提升自己的眼光,要多看好画,技法不是问题,要用眼光观察,就是说用心观察,而不单纯的用眼睛来看! 要细心体味物体的结构转折,不要只是拘于表面,勤画速写,画画时不要上来就画,做到胸有成竹在动手,不要怕画坏,画的时候要专注,这方面想的多,那方面就想的少,找到自己的目标,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今天学这个人,明天学那个人,画画一定要画完整,不要半途而费,每次自己画完都要贴在墙上和上一张进行对比,不能让上一张的问题还出现在这张上,不要仍自己的作品,记得保留,每天对比,多和其他同学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的问题也出现在自己身上! 一定要坚持速写!当然画几何形体是为了锻炼学习基本形体的造型能力,开始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交学生打型,对比联系着画,不要让学生急着上调子.要多加鼓励,培养学生的兴趣,接触的画种要多,多拿好画给学生,选择书籍要谨慎,市面上美术方面的书好多,不要乱买!你和学生一起努力吧,就像我说的,要用心用眼光,而不只是用眼睛! 素描的关键! 素描之_线面融合 我们面对的形体,本来是没有“线条”和“点”的,就是我们所感觉到“面”的存在,也是在起伏的千变万化中附着在结构与形体上的。 正对着我们的“面”,侧过去就成为了一道压缩的线条,纵深过去,线条就是成为一个点。这些素描的构成元素,使得我们捕捉对象形体有了得力的手段。但是,在写生过程中,我们又非常容易过于潇洒的使用线条,而导致流畅的浮躁。在找准形体结构的耐心与枯燥的练习中,我们很难逃避划线的乏味;同时也很难抵挡挥洒的诱惑。 可以说,在素描中我们所划出的任何线条都应该具备形体结构的属性,才具有真正意义。不然,就成为了一根或一组废线;而由这些线条所组成的面当然也成了无意义的脏灰色。可能在写生中也会感到一些灰色的“面”,由于我们的感觉其实还处在错觉时,就误以为是一块“面”而画出来,结果仍然是脏灰色而非形体的一部分。 如何避免这种错误的产生,就需要我们始终以对象的结构为中心,不能被动地照抄对象,而要主动、主观的分析与判断对象给我们提供的绘画元素,透过整体的结构去完整的驾驭被画形体。 我们使用的无论是“点”、“线条”还是“面”,都是一种手段,它们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把它们用在我们所刻划的形体上,就成为了人体结构的元素,最终成为所画人体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什么点线面了。 中国人物画用线条对衣褶的描画方法,总结归纳出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竹叶描等“十八描”法。西方绘画空间的运用,使得线条的运用融入了面的成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对形体与结构的观察中,相信每个人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如何运用点线面的融合,将你对形体的理解刻划出来,将是你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此之前,不妨也可采用中国传统的训练方法——临摹的学习,来体验一下前辈大师的用笔,再融入自己的体验,相信你的写生将更加的有趣。 素描——结构是真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素描静物的学习方法 素描静物写生是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延伸和发展,它描绘的范围很广,瓜果、蔬菜、花卉 、瓶罐、文具等都可作写生的内容。 素描静物写生主要是训练我们的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对初学者来说,一方面通过由简到繁的静物组合写生,掌握构图规律,做到画面对象大小比例安排得当,视点高低适宜;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己布置静物作画,从中学习构图的基本知识(如统一和变化;对比和调和;对称和均衡:比例和节奏;静感和动感等等),逐步掌握构图能力,静物的形体结构实际上仍是不同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它比石膏几何形体更不观则、更复杂。这样我们在静物写生中,更应该强调对形体组合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理解。 在静物写生中,各种物体都是由不同质材构成的,硬软、粗细、轻重、厚薄等等的“质” 感是不一样的,质感的表现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当然也有赖于物体色调准确的描绘。 在素描静物写生中,物体的透视规律还是应该继续予以重视的,以求不断加深对透视规律的理解。 素描静物写生的工具可用铅笔、木炭、炭精条等。 素描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和作画步骤大致上和素描石膏写生相,只要我们树立整体的观察方法,通过不断的写生实践,就一定能逐步掌握素描静物写生的能力和技巧。

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

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本人在

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

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

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

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

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

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10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它显然是一篇

不合时宜的作品,由此它在问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当茹

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阴暗,不能发表”. 这样几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后

经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

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

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

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

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

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

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

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

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

爱情的爱情牧歌”. 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

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

“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

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

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

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

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

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在她的眼里,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

战斗英雄只有在战斗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就是平常

的人,也会脸红,也会带有女孩儿的忸怩姿态,他们所谈的也只不过

是些家常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通讯员也可以说是一位英雄。由

于作家避开了战斗场面,她就不用去写他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他平

常的一面。她还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能够站立得起来的艺

术形象,然后才谈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讯员当作“英雄”

来写,那就得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勇猛的一面,小说叙

事者只能与“英雄”的同行,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也只能成为“

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按当时审美习惯,作家是不可以让

新媳妇随便笑话“英雄”的,虽然“英雄”可能有暂时的失败(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却会有损于“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而不受当

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

由于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

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

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

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

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

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

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

“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

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

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

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

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

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小说写了这么一个情节:

小通讯员完成了任务(护送“我”与借被子)后要回团部,他对这次

与女性接触的经历充满兴奋和感激。作家这样写道: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了几步,他又

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

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几乎没有任何议论和解说,小通讯员的一系列动作和那枝不知何

时插在枪筒里的小龚,已经把一种性格的形象活泼泼地表现出来。

新媳妇的出现是在小通讯员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后,作品通过小通

讯员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并成功地将作品的重心转移到

新媳妇身上。新媳妇的出场十分自然而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

正好与结尾时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

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

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没笑完。

新媳妇的性格塑造,是通过她与小通讯员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小

通讯员的最后牺牲为代价来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队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讯员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读者完全可

以通过对小通讯员已有的了解想象当时两人初次接触的“窘状”. 她

心里觉得委屈了小通讯员,所以当小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把

衣服的肩膀处挂了一个口子时,“那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

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会对衣服上的破口子那么敏感,这个口子就永远地留在了新媳妇心

上。因此,当她从众多的伤员中一眼就看见那个露着的大洞时,立即

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作品写道: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

才那种忸怩羞涩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

正一针一线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

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

却象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

着那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

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

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小通讯员肩上那个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妇的感情闸门打开,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当卫生员让

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要动手揭掉小通讯员身上那床被子时,新媳妇的

感情终于爆发出来。作者用了一连串与新媳妇刚出场时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词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气汹

汹的嚷了半句”等,然后,为她心目中的“英雄”盖上了那条“枣红

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精心设计和挑选

的有着“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终完成了作者对战争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赞。

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

称道的艺术特色,但这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色却很少被注意到。从结

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说前三

分之一是写“我”眼睛里的小通讯员形象,中间三分之一还是写“我”

眼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则完全被虚写,

读者并不知道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真实态度。直到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的感情才汹涌澎湃地爆发。但读

者读到这里并不会感到突兀,似乎只有这样表现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

辑。这种读者心理上的逻辑,却是由“我”来完成的。小说写了一个

小通讯员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这个细节先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

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而新媳妇对那个破口子有什么想法并没有

正面表达。可是当通讯员的尸体出现时,新媳妇正是从那破口子上认

出了他。这以后,“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写新媳妇缝衣服上面。这似乎是一个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讯员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后悔”,也就是新媳妇心里的“后悔”,表面

上叙事人在写自己对小通讯员的感想,其实是暗示了新媳妇的内心世

界。虽然小说没有正面写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心里感觉,但叙事人的心

理活动却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以此类推,小说前三分之一写

"我"眼中的小通讯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介绍人物,而是通过"我"对

小通讯员的接触方式和感想,读者可以联想到小说虚写的那个新媳妇

与小通讯员初次接触的场面以及新媳妇对他的感想,有了这种借代作

用,才会有新媳妇一出场时"笑个不停"的暗示。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

来表达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感情交流,显得含蓄优美,令人回味。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