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隆新能源轿汽车价格(银隆新能源轿汽车价格)

2024-04-15 13:47:34

4年前,格力当家人董明珠打算以130亿元的对价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并募集资金97亿元用于珠海银隆的造车项目,结果却是收购失败。

而一桩价值7.4亿元的收购,美的集团引发了市场对其再度“跨界造车”的猜想。

最近,美的集团发布《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

具体来看,本次收购总价款为7.43亿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通过美的暖通合计持有合康新能2.09亿股,占其总股本比例18.73%,并通过上丰集团及叶进吾委托的5574.73万股股份表决权合计控制合康新能2.64亿股股份表决权。

交易完成之后,美的暖通约占合康新能总股本的23.73%总计约占合康新能总股本的23.73%),公司将成为合康新能间接控股股东。

早在2003年美的就开始进军造车领域,5年后因经营不善项目终止。时隔多年,美的再次延续当年“造车梦”,但是这次看来似乎谨慎了不少。

当年,董明珠的一句话“手拿格力手机,乘坐格力汽车,吹着格力空调”,豪掷30亿收购了珠海银隆,成立了“银隆新能源”汽车品牌,从此开启了她的造车之路。后来,经过2年烧掉上百亿后,车是造出来了,可是几款量产车银隆艾菲、银隆5024EV以及多款中大型客车的市场反应几乎为0,珠海银隆也在2018年被法院查封,格力和董明珠的造车梦也就此完结。

1997年,“空调七强之一”的春兰,砸下重金,以7.2亿元收购了东风南京汽车,生产中、重型卡车。春兰在苦撑11年后,也于2008年结束了在汽车领域的摸爬滚打。2003-2005年,奥克斯曾短暂涉足汽车领域,奥克斯为这场汽车梦付出了4000万元的代价。

此后,河南新飞、山东小鸭等家电制造企业,争先恐后涌入汽车业,但结局都以“凉凉”告终。

前有奥克斯、波导、创维、格力,美的又成为了后来者。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家电企业都想来汽车这个行当分一杯羹?

其实我们可以从目前家电行业的困境所窥一斑。

作为房地产的后周期行业,随着房地产市场热度渐趋冷却下来,家电企业受到了房地产增速放缓的影响。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家电行业已经和房地产一样,处于增速下行阶段。根据统计,2019年我国空调产量为2.19亿台,同比增长6.7%;销售量为2.14亿台,同比仅实现6%的增长。

从长期看,未来家电行业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美的此举算是未雨绸缪。

其实从这次美的的收购来看,相比之前格力的跨界造车要“稳妥”了不少,此次所收购的合康新能,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新能源装备的企业,核心业务为工业变频器、伺服系统,主要业务领域包含太阳能、光伏、风电、高压变频器、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桩产业链运营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

而且合康新能现在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上,和一汽、江淮等国内多家主流车厂形成配套关系。

尽管目前美的没有透露下一步计划,但是有分析师称,美的此举并非为了进军新能源,而是意欲完善、强化其工业互联网业务布局。

而且看看现在造车新势力们凄惨的现状,连恒大这样有着深厚财力的房企都打着亏损的预计,动辄上百亿的资金对于家电企业来说负担或许太过沉重了。

此前,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对家电企业进军汽车行业曾经这样评论道:“家电和汽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算是格力来说,虽然收购了银隆,但是擅长的空调技术对于做新能源汽车并没有什么帮助。产品和销售流程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所以进军这一新领域是有极大风险的。”

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像围城,除了转战新能源车的传统车企,“新势力”中能被大家记住的就那么几个,剩下的,要么想独善其身摆脱出来却走不了,要么亏得血本无归;而外面的人又想出去。

奥克斯当年造车一役折戟的同时留下了一句话:“奥克斯就当作了一场汽车梦,这个梦的代价是4000万。”

造车是个无底洞,美的也好,华为也罢,“E车汇”反而希望它们可以通过一个好的规划,在5年,10年之后,诞生出国内的四化领域的零部件供应商巨头,至于造车,看看现在的新势力们就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这么多“前车之鉴”,为何富士康依然坚持走新能源这条路?

在企业界,经常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两个企业的当家人进行“对赌”。例如像2012年马云与王健林打赌,两人的“世纪赌约”其实是在赌未来10年中国商业形式究竟是网络商务还是实体经济为主导。当然,这一切都以两者“开玩笑”的方式进行了化解,也没有了后续。

2013年,又出现了雷军与董明珠的“对赌”,雷军说小米要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销售额超过格力电器就算赢。要知道当时2013年的小米营收200多亿,格力的营业额为1200多亿,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而当时雷军说双方约定输的人给1块钱,而董明珠直接将价码抬高到10个亿,从而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后来的结果是:小米未能够在5年的时间内超越格力,但是仅在过去一年后期营销额超越了格力。当然,对于“对赌”也没有下文,雷军更是倡导小米所有人学习格力集团。不知道是因为惺惺相惜还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者是企业家都有造车梦,上次对决主要是针对双方的营业额,而此次两人在新能源 汽车 方面相遇,完全可以再来一场“世纪之约”。

对于雷军来说,随着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也代表了小米 汽车 正式进入新能源 汽车 行业。按照3月30日小米宣布造车开始,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设想、创立、进入、成立等关键步骤。虽然只是一家手机制造商,但是在新能源 汽车 某些领域还是有着长处,再加上雷军本人也是一个 科技 控,很多人也看好小米的造车之路。

不同于雷军的 科技 公司,董明珠不管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投资、市场等都比雷军要早。早在2016年董明珠力主以130亿元的价格收购银隆,同时非公开发行股份,募资不超过100亿元,全部用于银隆新能源的建设投资项目。由于配套融资的提案遭到股东大会否决,收购最终夭折。

要知道银隆新能源早在2008年的时候就力主研发和制造钛酸锂核心材料、 汽车 电池、电极电控、充电设备纯电动整车研发和生产资质的综合性集团。而在2008年的时候现在很多车企都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说眼光还是比较长远的。如果不是因为集团的管理出现问题,现在能够驰骋国内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并不是比亚迪,更不是特斯拉,而是银隆。

当新能源 汽车 开始发展的时候,董明珠敏锐地嗅觉到新能源 汽车 未来的发展预期。于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一直想要获得银隆的控制权,从而除了在电器方面以外有足够的话语权,但是因为格力当时很多股东短浅的眼光而反对收购银隆,没有完成对银隆的“夹击”。使得银隆还是照常亏损,而董明珠个人通过不断地买买买而获得银隆17.46%的股权。

当新能源 汽车 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或许格力的部分股东看到了希望。从而在上个月月底的时候通过参与司法金牌公开竞拍的方式获得了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47%的股权,外加上董明珠个人的17.46%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了格力公司行使。这时,格力才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对银隆的绝对控制。

此次银隆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不知道是银隆的“福分”,还是格力的“悲哀”。

如果当初格力的股东都赞成董明珠收购银隆,那么在2016年的时候就开始进入新能源 汽车 市场,那么对应的现在很多车企可能都望其项背。毕竟一家专业的新能源 汽车 企业,去除掉管理上的弊端,让其重新走上正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像奇瑞 汽车 重新梳理了管理层人员以后走上正轨一样,只是时间问题。

而银隆也算是找到了“亲人”,有格力这个大树靠着,自然很多方面就不成问题。重塑曾经的辉煌或者延续自己的实力体现,也只是时间问题。不知道此时此刻哪些曾经反对董明珠收购银隆的股东作何感想,毕竟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而且错过了可能会错过很多事情,并不是经济效益。

这样一来,银隆完全可以按照格力的设想正式进军新能源 汽车 领域。而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当雷军的小米 汽车 正式注册落地的时候,董明珠也实现了对银隆的全面控制,下一步绝对100%的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

虽然银隆一直受管理方面的困扰而名不见经传,但是旗下的“生产链”却保存得还算完整,只需要资金、管理、保障等到位后,从打下的基础来看也是很有成效的。其实早在之前银隆作为进军新能源 汽车 的“开始”,已经量产过一款名叫艾菲的纯电mpv,售价为43万元,而且不打折。

一方面,说明银隆对于自身的产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另一方面,董明珠有了对银隆的控股以后也开启了新的战场。又一次与雷军相遇,看客们希望再来一场“对赌”,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挑战,或许真的很好看。

“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处在风口期,许多企业都想挤进这个领域,试图跨界造车来分一杯羹。而近期连富士康也要进军新能源领域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众所周知,富士康以组装iPhone而闻名的大企业,近期与裕隆汽车成立的合资公司推出了MIH模块化纯电动平台,同时该平台的软件/硬件对其它汽车公司开放。富士康表示,他们希望MIH平台尽可能灵活,就像Android操作系统一样,MIH的目标是在2025年至2027年间在电动车开发和生产方面达到10%的全球市场份额。

事实上,制造业跨界造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在家电制造业,前有格力董明珠孤注一掷26亿入股珠海银隆新能源,高调入局新能源汽车。后有心怀造车梦的美的集团,今年4月,美的集团用花7.4亿元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

据了解,合康新能主要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控制器、辅助动力系统、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及新能源汽车租赁平台建设等产品及服务,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上,合康新能的相关产品已与一汽、江淮等国内多家主流车厂形成配套关系。

不止制造行业,地产行业也对造车事业十分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恒大、宝能、碧桂园、万达、华夏幸福等均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且相比其他行业,地产商们无疑有着更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优势。

以近两年表现赚足眼球的恒大汽车为例,今年8月3日,恒大汽车集团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新车发布会,恒驰首期6款新车,?恒驰1、恒驰2、恒驰3、恒驰4、恒驰5、恒驰6正式亮相,覆盖了从A到D所有级别,以及轿车、轿跑、SUV、MPV、跨界车等乘用车车型。

为了实现恒大汽车的造车野心,恒大通过自身强大“钞能力”收购了瑞典国能汽车、与瑞典超跑品牌科尼塞克组建合资公司、入主日本顶级动力电池厂商卡耐新能源、控股荷兰轮毂电机公司e-Traction等一系列操作。

同时,恒大还与采埃孚、本特勒、德尔福、博世、麦格纳、大陆集团等60家汽车供应商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恒大通过一系列国际并购和合作,完成了从整车研发制造、动力总成、动力电池、智慧充电到汽车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事实上,恒大的造车思路并不是常规车企的制造路线,更像是各种优势资源的整合。对于不差钱的恒大而言,它的办法是通过“把能买的核心技术、能买的企业都买了”,从而缩小产品研发周期,快速抢占市场先机。不过,目前恒大汽车的产品尚未交到消费者手里,能不能成功出圈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对于造车这波风口,为何许多企业不惜下血本跨界也要为其“造车梦”买单呢?拿地产行业来说,恒大董事长许家印曾多次表示,“房地产是夕阳产业,总归要萎缩的。”

近几年国内房地产市场趋向饱和,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同时在调控政策长期从紧的环境下,房企普遍出现业绩上涨乏力的现象,而产业转型被房企视为未来业绩的重要增长点。

而家电企业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同样与其当前的转型困境有关。受房地产增速放缓的影响,家电行业已处于增速下行阶段。以空调行业为例,2019年空调行业内销疲软,行业整体产量和销量增速放缓。

相比之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而且是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带动下,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因此许多企业瞄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试图从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新能源汽车”是“新经济”在工业领域一个标志性行业,政策扶持力度仍持续加码。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配套设施、运营服务和前沿技术都在蓬勃发展,“跨界融合”也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可以发现,在众多跨界造车的企业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翘楚。然而,造车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陌生的领域,且造车的门槛高、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大多数企业的造车之路并不平坦,不少公司更是惨败收场。

2017年,“网红”家电品牌戴森宣布投资20亿英镑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后续也顺利展示了一台原型车(代号N526),拥有长达965公里的续航、4.8秒的破百加速性能。可就在去年10月,戴森创始人宣布造车计划结束,原因是N526的制造成本极其高昂,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只能及时退出止损。

而跨界造车惨败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曾经风光无限的乐视,由于烧钱太多和资金链断裂,导致乐视帝国轰然倒塌,乐视汽车从此销声匿迹,CEO贾跃亭更是远赴北美。而当年董明珠力排众议投资的银隆新能源,如今结局却是一地鸡毛,深陷丑闻和资金链断裂的深深泥潭。

10月20日,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27元的价格,拍卖550万股权。加上这次,今年7月以来,这家公司已经累计拍卖七次股权。当然,后面银隆还要经历第八次和第九次的股权拍卖。尽管多次降价出售,但拍卖下的围观和报名者依旧寥寥无几。

如果总结跨界造车失败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点:缺钱+缺技术。但即使对恒大这样财大气粗的企业来说,有钱也不能解决一切,毕竟车企的品牌、技术的积累、产业链的整合都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而对于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而言,想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获得短期回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投资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需要庞大资金,回报周期长,就算幸运的熬到产品量产时也不一定能卖得出去。

更何况,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特斯拉国产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国产Model3起售价下降到24.99万元,随着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接近100%,未来售价还有望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大众、奔驰、丰田等传统车企也都在积极推动电气化转型。而跨界造车的企业该如何应对行业下一次大洗牌,也许是他们今后面临的最大难题。

各位车友们认为富士康跨界造新能源车这事儿靠谱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看法和意见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