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是缓解(绿化在环境防治中的作用)

2024-04-15 17:12:48

公墓作为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而又影响着城市绿化风格与水平。绝大多数公墓是建在城郊的荒山瘠地上,因而积极探索和研究山地城市公墓的生态绿化模式是大有裨益的。

山地既是自然资源、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集中地,又是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作为殡葬文化中心的山地城市公墓,其规划、建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殡葬文化的进程。由于山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山地城市公墓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盲目沿袭平地的规划理论方法、结构布局模式及技术指标体系等,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引发山地生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城市公墓的鲜明个性与地方特色逐渐消失。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忽视绿化建设,在规划中忽视山地自然生态特点,盲目沿用平原的绿化模式,不能构成有效的山地绿化系统,导致环境结构混乱、生态环境失调。因而建立一种适应山地生态环境、体现山地城市公墓空间格局内在秩序,是实现山地城市公墓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绿化模式的建立

由于山地城市公墓地形地貌复杂,山峦、沟壑、溪流等自然要素往往切割、插入甚至横穿城市公墓,使公墓用地呈零散状,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块状、带状和楔状区域,因而平地公墓的“环状+楔形”的绿化模式(图1)很难适用。

针对山地城市公墓环境和资源状况,以山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分析为基础,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建立一种适应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结构的生态绿化模式即“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图2)。它在形态上呈现出宽窄变化的廊状绿地(绿廊)连接块状绿地(绿块)而形成不规则、开放式的网状绿化结构。

所谓“绿块”,是指城市公墓内小块状生态单元,它们是构成山地公墓自然生态体系的基本感知元素,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特点,能形成微小气候环境。它们遍布公墓区域之内,可达性强,最易为人们所体验。在自然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山体和水域两方面,如山冈、山谷、陡坡、坎、沟、岭上的原始植被,河、岩、滩等附近的自然绿化;在人工形态上,主要有公共绿地、绿化带、游园等等。所谓“绿廊”,是指沿自然的河道、溪谷、山脊或山谷绿带及水体、山地特有崖壁立体绿带、梯道绿带、殡葬功能区(如墓区)内绿带等。这样通过绿廊将公共绿地、游园、景点等一系列绿块连接形成整体绿化网络。

从山地城市公墓自然生态来看,山地城市公墓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绿地体系符合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结构的理论;城市公墓是一个由基质——廊道——嵌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人或物)相互联系和作用(如在公墓中单一方向性的单向型人流和来去往返性的选择型人流等),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公墓系统所承担的生态功能。

在“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中,可将城市公墓景观中的主体部分——殡葬建筑、殡葬功能主体(如墓碑等)及道路系统视为城市公墓景观的基质,将外观和肌理上与基质明显不同的绿块视为嵌块,将绿廊视为廊道。这样,山地城市公墓的绿地系统规划即是从生态学的角度,通过提高绿块的质量和连接度,加强绿廊的建设,合理调整绿块、绿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完善的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系统。

2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的特点

从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的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出发,“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2.1 适应性

由于自然山水对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分割和限制,城市公墓的开发与发展呈现出组团状或带状。“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它顺应地形,随坡就势,将相对零散的城市公墓空间融为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公墓空间,使绿化体系真正成为山地城市公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一模式中,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分析对公墓园林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与有害因素,针对有害因素采取营造相应的块状绿地(风景林、小游园等)的方法加以遏制或抵消,这些极具针对性的块状生态绿地,是在生态群落和审美基础上进行的艺术配置。这种绿化模式借助绿廊将城市公墓内部的绿地与外部的自然环境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园林景观的互借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乐。

2.2 渗透性

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和人工两部分互相渗透而形成的组合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因素对生物群落生境具有一定的影响,特殊的气候和立地条件,为植物生长造成了与自然状态不同的新的生境。在公墓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可进行生态工程的结构复制和功能模拟,使公墓园林生态结构优化,整体协调。在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中,运用植物、建筑、水体等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因地因时地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功能。

“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模式是从山地自然生态的内在机理出发,在公墓中见缝插绿,深入城市公墓的每个角落,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例如,山地城市公墓中有一些地形变化剧烈的不可建用地,山地公墓道路多劈山而筑,一面倚山,一面临崖,在这些地段合理配置攀援、垂直、地被植物等立体绿化,同乔、灌木以及最下层的地被植物易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不仅丰富景观层次,提高绿化率和绿视率,使植物高低相竞、充满生机盎然的情趣,而且体现出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山地城市公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3 系统性

由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破碎,而这种网络状的整体绿化模式,能起到强化山地城市公墓空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的作用,并促使其生态结构形成开放空间框架,由于自然山水的差异将会显示出独特的景观风貌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可以有效地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墓特色危机”。

这种绿化模式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顺应地势向外扩展,不仅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而且可以引导城市公墓空间的发育,成为山地城市公墓空间持续、协调发展的良性绿色生态骨架,这不仅有利于山地城市公墓的分期建设,而且可以通过保护好关键性的地理要素,从长远角度控制山地城市公墓景观生态质量和变化趋势,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维动态景观生态体系。

2.4 可达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归自然成为时尚,人们不仅向往浏览名山大川,而且更注重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的接触。“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加强了特殊市民(即到殡葬园区活动的人)与绿地的亲近性,便于市民到达,使用频率高,市民可参与性强,真正起到了城市公墓绿地的作用,使人们在进行殡葬活动之余有“山水之怡、林泉之致”,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

2.5 文化性

绿化体系的设置可以在公墓中特殊地段同公墓的历史文化保护或文化娱乐设施相结合,使之成为文化绿网。绿地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墓的优势,在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设施的设置,把握每一个“绿块”的文化主题、空间性质、艺术特点以及人的感受,通过绿廊将之串联起来,建立完整的殡葬活动网络,使山地城市公墓除了具有殡葬功能外,还成为可游、可赏、可探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特殊场所。

我们追求的意境所要表述的主题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即园林生态文化,因而要考虑到绿地的文化氛围,绿地除植物自身的形象外,其广场、憩地、建筑物、雕塑、文化活动内容也应提高思想和艺术档次,这正是公墓建设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结合部,如在公墓绿地中可设置体现厚养薄葬的传统雕塑小品。

2.6 经济性

园林的生态效益主要是通过一定量的绿色植物达到的,要从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叶面积总数三方面来考虑,按照植物生态与造景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复层结构的植物配置,通过乔、灌、草相结合,阳生与荫生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人工群落,提高组合的叶面积指数,可适当提高栽植密度和上下层次,以后逐步间伐,既保证了人工群落的科学性,又提高园林的经济性,还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其景观效果的稳定,具有较强的生态性、保存性、观赏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建立人工群落,设计时兼顾远期效果和近期效果,适当选择药用植物、果树、油料植物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适当选用大规格苗木,提高园林的经济性。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可以利用山地城市公墓的任何地段,甚至可以将公墓内大多数地形变化剧烈的不可建用地纳入到绿地系统之中综合考虑,尽量不占用好地,从而缓解了山地城市公墓用地不足的矛盾。同时由于带状和网状绿地同传统的大块绿地相比,相同面积下增加了绿地边缘的长度,从而使更多的周边土地升值(碑墓穴位畅销),不仅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实例分析

双凤山陵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属有较大山丘分布的洪积冲扇区,其四周有自然天成之景和人文景观可借。

3.1 双凤山自然生态环境与区划特点

双凤山依靠地形地貌表现出内部环境的自然美,其空间性格倾向于平坦旷远之美,与峰峦岭岫、崖岩洞府相比,更显得平易近人,具有现实感和人情味。两山中间形成洼陷、低平的狭长地带,表现为低落幽曲的空间性格,易于渲染陵园气氛,所以从原地形出发,加以变化,做到曲折有度,沿狭长地带略做纡盘,修建一条主路,发挥曲径引人入胜之功能,显示出幽静深远的自然风貌,使行人处于庄重氛围之中。从广场沿北风山腰修建一条台阶式人行路,为“步移景换”创造了优越条件。沟谷向东延伸到东北部洼地,改造成人工湖,湖水引自源泉渠的分支,从陵园西北角沿北围墙贯穿陵园,显示出水系的自然美。陵园内部环境还通过建筑突出了平面布局及立体轮廓的形式美(图3)。

3.2 绿化体系中的主要“绿块”

3.2.1 山系“绿块”

北凤山759株油松构成“北凤松涛”风景林的景观;南凤山1150株侧柏构成“南凤柏香”凤景林的景观。这两个大型园林景观构成了陵园的主旋律,在园内大部分观赏点都能观赏到北山之松和南山之柏,雪压松柏时则呈现出雄伟多姿的冬季景观。

北凤山西麓以刺槐为主,辅以核桃、黑枣、每至春末夏初,串串洁白的刺槐花竞相怒放,花香四溢,放眼望去,犹如皑皑白雪,形成了“槐岭春雪”的景观,成为冬景、夏景的过渡。两山之间的沟谷内植苹果、桃树,形成春花夏(秋)实的连续景观。

南凤山东麓,稀植侧柏,以柿树作主景,侧柏、银杏、合欢、金银木作陪衬,秋天形成“柿丹映翠”景观,各种树木姿态多样,树形参差,配合山丘起伏,创造出山林野趣,既做到秋景的突出,又做到向夏、冬景的过渡。

3.2.2 殡葬功能区骨灰林

骨灰林以松、柏类常绿树木为主,根据地形条件变化和殡葬业务需要分布在墓区的不同区域,这种“绿块”既具有安葬骨灰的殡葬功能,作为风景林又具有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

3.2.3 公共绿地

业务服务区和生活行政区的公共绿地主要以草坪为主,采取小游园形式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具有殡葬园区特色的公共绿地。

3.3 绿化体系中的主要“绿廊”

3.3.1 水系“绿廊”

整个水系在植物处理上以突出夏景为主,并注意到与春、秋景的过渡处理。在入口处理上,巧妙采用了借水手法,园门内凹而建,使园内水系露出门外,通过水系处理形成小河,河上修桥,使来人先过桥后进园,先见水后见山。从门到广场通过植物和建筑产生“由障到半障半露”的过渡,作为陵园的起景,紧紧扣住“庄严、肃穆”的主题,在广场上可透过树木观赏到陵园的中心景点——北凤山建筑群,同时又能透过树丛见到东部游览区,既增加了环境对人的感受,又可满足游园驻足心理,丰富游园情趣。在陵园东北部是在原有低洼地形基础上开掘出的人工湖,驳岸用青石垒砌,湖中设有汀步通往湖心岛,湖岸及小岛上植垂柳,间植碧桃,增添了这一景区的游趣。该湖水巧借源泉渠分支为水源,其入口设在北凤山西北部园墙处,通过处理,使其从石隙中呈瀑布跌落水潭中,环经北凤山北部,通过溪流的曲折宽狭变化,使水断、续、隐、现、急、缓、聚、散出不同的水景,最后经园门桥而流入宽阔的湖中。溪旁植垂柳、碧桃、配以文冠果等花灌木,形成“流水桃花满涧香”的动景。

3.3.2 道路“绿廊”

园内主路联接着各功能区,又可成为游览导景的路线。主路两旁密植侧柏,使道路盘曲于坡坨之间,迂回于密林之中,产生“曲径通幽”意境。从广场通向北凤山建筑群的阶梯人行路,路旁植蜀桧、紫薇,与阶梯的节奏感相协调。游览小径多突出一个“野”字,路旁散置山石,植榆叶梅、紫薇等花灌木,根据生态绿化原则,植自播能力强的草本花卉,在林下野生花卉的衬托下增加园林自然野趣,丰富了园林景观。

3.3.3 殡葬功能区“绿廊”

墓区内各区界植蜀桧、大叶黄杨球、银杏、红叶李等,墓碑间植蜀桧;南、北凤山建筑群以千头柏、雪松、油松等为主体,配以少量珍珠梅、紫薇、丁香等花灌木,苍松翠柏的暗绿色基调与建筑物灰白淡雅之色形成强烈对比,从色彩上渲染了景观的浑宏庄重。北凤山通往墓区的中轴线道路两旁由大叶黄杨绿篱封闭,产生肃穆之感。因墓区内石质材料较多,在地面处理上多植草皮或把生长力较强的禾草根茎植入红石板或其它硬质材料(具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水泥预制品或石块)的缝隙内,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既符合生态原则,又满足丧主和游客要求。

3.4 网状生态绿化整体效果分析

双凤山陵园绿地系统规划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山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利用与周围环境之借景、对景关系,使内外呼应,形成有机整体。通过提高绿块的质量和连接度,加强绿廊的建设,合理调整绿块、绿廊与基质的空间布局,形成了适应性、渗透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图4)。

在进行生态绿化建设时,植物配置注重形成复层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满足生态环境和园林组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植物,结合果树、药用植物,把近期和远期效果相结合,发挥了其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由于在园林绿化中注重自然美的再现,使公墓绿化具有一定的可达性,通过在殡葬功能区域设置反映殡葬文化的雕塑、园林小品等,增强了园林的文化性。

4 结论与分析

“绿块+绿廊”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针对山地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通过对山地独特的景观结构单元的充分认识与控制,保护脆弱的山地环境,保护植被和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维持山地环境的生态平衡。

山地自然生态环境是极其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山地城市公墓绿地系统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公墓的建设。只有真正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出发,深入挖掘并把握其内在机制,才能找到山地城市公墓系统规划的正确方法。

“绿块+绿廊”网状生态绿化体系的提出是对山地城市公墓绿地系统规划的有益探讨,但任何绿化模式或体系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山地生态环境,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深化。建立一套适宜于山地公墓自然生态环境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与体系,对于更好地改善山地城市公墓环境质量、促进公墓生态的良性循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城市公墓的理想目标,促使山地城市公墓走上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