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庄甜瓜(朱耩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2024-04-12 23:31:06

朱耩村位于胶东半岛腹地,莱西市北端,马连庄镇驻地东1.5公里。村庄建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马连庄镇建村最早的村庄之一。

朱耩村在元朝末年属般阳路莱阳县。明清时期属登州府莱阳县芝山乡。民国时期先后属莱阳县芝山乡、第四区观武乡、南岚乡农学校、第五区观武乡、日伪第十三区、第四区垛山乡、莱西县第四区垛山乡、第三区。建国后,先后隶属莱西县(市)第三区朱耩乡、马连庄区马连庄乡、马连庄人民公社、马连庄乡、马连庄镇。

朱耩村四周低山环绕,南为观武山,西北为鞍儿_,均属夭山山脉。山_之上果园、良田成片。鞍儿_侧,清爽甘甜的灵神泉汩汩而出,大沽河支流军武河自村南流过,朱耩东河、罗洛河于村东西两侧南流。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朱耩村冲积了3665亩良田,而且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境内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75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1.4℃,1月份平均气温为-5.4℃,7月份平均气温为25.1℃。

1369年,徐氏自徐州“择居三迁”,定居于此,距今已有600余年。1918年至2001年,孙、左等12姓氏先后迁入。到2002年底,全村共有徐、孙、宋、左、姜、丁、黄、芦、张、李、王、雷、周等姓氏13个,468户,1365人,其中徐氏占总户数的91.4%。

(一)

朱耩人民勤劳勇敢,敢于反抗,战争年代为争取自由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一方水土出一方人,郁郁的观武山、汩汩的军武河造就了朱耩村人不屈的性格和敢于反抗的精神。早在明朝末年,他们就参加过李盛明领导的农民起义。到了清朝末年,又有村民10余人投身于曲诗文领导的抗捐斗争。1932年,革命的火种传播到胶东,7月在苗家村(今莱阳市)扛活的村民徐作山率先加入了中国***,成为全镇第一个***员。随后,他又在朱耩村培养发展党员10人。10月,马连庄镇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朱耩村党小组成立。从此,在中国***的领导下,朱耩人民揭开了反压迫、反侵略、争取民主自由斗争的新篇章。抗日战争时期,徐庆会、徐庆锡等37名青年别妻离子,奔赴前线,他们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先后有13人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时期,又有徐春禄等15名青年踊跃参军,先后有4人壮烈牺牲。同时,村民100多人组成担架队、小车队支援潍县、鲁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又有68名青年参军,他们踏着先烈的足迹,奋斗在大江南北。有6人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其中徐世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献出年轻的生命。

(二)

朱耩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向小康过渡。

解放前,朱耩人民生活贫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1945年,在中国***的领导下,朱耩人民积极参加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6年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从此,利用集体的力量,勤劳朴实的朱耩人民战天斗地,开始了整地改土、拦河筑坝、挖塘蓄水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到1980年,全村水浇地面积达到2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粮食总产达到86万公斤,人均粮食266公斤,村民生活已实现了温饱。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02年,全村有菜园308亩,果园520亩,鱼塘49亩,养鸡6.6万只。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人们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发展市场经济,拓宽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集体、个体企业-并举,先后开办皮件厂、砖场、榨油厂、挂锁厂、水磨石厂、奶牛场、养猪场、养鸡场等企业。

到90年代末,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第二步跨越。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之一新。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已是家常便饭,人们的衣着也由过去御寒保暖型向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村民住房越来越宽敞明亮,有的还在城区买了楼房,人们出远门不再步行、骑自行车,而是乘车、骑摩托车,甚至自己驾车。到2002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17万元,人均收入3560元,是1985年的5倍多。全村拥有摩托车285辆,汽车18辆,其中轿车6辆,有固定电话364部,手机60多部,人均住房面积为28平方米,有社区医疗机构1处。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们寿命的延长,2000年人口普查,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227名,占人口总数的17.8%,其中80岁以上的25人。

(三)

朱耩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村级组织建设和村庄建设始终走在马连庄镇前列。村党组织自1932年10月建立以来,历70余年,7任书记(组长),领导群众打地主、斗恶霸,发展生产,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收入,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先后获得县(市)、镇(乡)先进党支部称号。村民委员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组织群众搞好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于1998年荣获青岛市“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在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整修了三纵两横五条文明大街,并在路边植树种花,安装路灯,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山东省人事厅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荣誉称号。

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村小学自民国初年建立以来,近90年间,为全村培养了大量人才,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100%,先后被莱西市教育体育局、马连庄镇教委评为“文明校园”、“先进单位”。村庄的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搞得有声有色。1953年村幼儿园建立,教育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近10年来,农民参加广播学校、函授学习,送出去培训,请专家讲座,科技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文娱活动风靡乡里。解放前,村里就有文艺队,演出柳腔戏和秧歌,建国后,村京剧团成立,有40多人,1958年被定为“产芝水库工程文艺队”,经常到邻村演出。文革时期,文娱活动被加上政治内容,用样板戏、三句半、快板书形式演出。70年代后,村文艺队主要演出吕剧、京剧选段。2002年村老年秧歌队成立。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自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以来,通过物质奖励、举办学习班等方式加强了对村民的计划生育教育。1996年至2002年连续被莱西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先进单位”。

朱耩村在改变观念、发展经济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发现了以下三大优势:一是水资源丰富。朱耩村东西南三面为河流环绕,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适宜于农业发展。村西北的灵神泉不仅清凉爽口,而且富含矿物质,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二是企业管理经验日渐成熟。朱耩村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走过弯路,受过挫折,但吃一堑,长一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村办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正日渐走上成熟。三是人才资源丰富。朱耩村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出人才的地方,建国后,先后有117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还出现了一家三代2个大学生,3个硕士生的文化世家。但朱耩村目前尚存在着资源闲置、农产品商品率低的缺点,朱耩人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向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乐园奋进。

朱耩村附近有鲁格庄遗址、孔家店遗址、咸家屯遗址、莱西湖、莱西月湖公园等旅游景点,有产芝水库大银鱼、莱西大花生、马连庄甜瓜、官道小米、王家庄油桃等特产。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