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花卉开门(西安花卉开门)

2024-04-12 13:48:12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聚居地: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旗装

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头饰

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剪纸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编辑本段舞蹈

概述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 《满族舞蹈》 陈玉先 作品

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隆兴舞

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满族秧歌

秧歌舞

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

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

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

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

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

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编辑本段满族乐器

八角鼓 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编辑本段满戏

概述

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二弦

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

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

编辑本段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18世纪中期,八旗子弟创作了一种新的鼓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编辑本段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香饽饽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满族的禁忌

生活禁忌

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同时,西炕也不准家人和客人坐。 满族忌服狗皮,忌食狗肉[5]。这是满族(女真)非常重要的习俗,对此有三种说法:一是义犬救罕王说,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说,三是图腾崇拜说。

祭祀中的禁忌

满族在院内东南树索罗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动荤,不参加吊丧,不到有病人家问病,不得*邪玩乐,总之一切不吉利肮脏的事都不得参与。祭祀日子还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诚笃,一忌仪度错乱,一忌器物不洁,一忌生气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闲谈外事,一忌喜笑无度,一忌长幼无序,一忌投犬顿器,一忌刀勺声响,一忌内祭未毕,不洁出屋,一忌外祭未毕,不洁入屋。沈阳满族在祭祀中还祭“神马”,满语称“他合马”。“神马”拉车,不许女人坐。“神马”死了,要埋葬,不许吃肉。“神马”又称“祖马”,享受很高的礼遇。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现代满族的姓氏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2011年9月19日,张嘉译与王海燕的女儿张译心满周岁,夫妇俩在北京为宝宝举办生日宴。饭后,张嘉译邀请朋友去家里搓麻将。有近20年“麻龄”的张嘉译,是演艺圈有名的麻坛高手,曾创造在麻将桌旁连战48小时的惊人纪录。王海燕最讨厌丈夫打麻将,为顾及妻子感受,张嘉译结婚至今很少搓麻。趁女儿生日,妻子心情灿烂,张嘉译压制太久的麻瘾爆发。

几个人围着麻将桌坐下来,贤惠的王海燕准备香茶、水果和糕点,坐在张嘉译旁边陪伴。大家本说好玩3个小时,可直到暮色四合仍没有散场的意思。王海燕赶紧开车去超市采购,回家后一个人忙前忙后,张罗满满一桌饭菜。晚上10点,朋友们才意犹未尽散去。

“破戒”后,张嘉译隔三差五邀请朋友来家里搓麻将,每次牌局都持续到深夜。次日早晨起来,王海燕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客厅里的烟蒂、水果皮、瓜子壳;喷洒空气清新剂,消除刺鼻烟味……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王海燕忍不住向丈夫抱怨:“你熬夜打麻将,我也跟着受罪,以后别玩了。”张嘉译辩解道:“你别小看打麻将,它最能锻炼人的思维,几圈麻将打下来,相当于做了一套脑力体操。再说麻将桌边一坐,朋友感情不知不觉加深了。”丈夫这样一说,王海燕做了让步:“那以后每个月玩一次,每次别超过4个小时。”

然而一个月玩一次,且有时间限制,张嘉译显然不过瘾。几天不碰麻将,他心里空落落的。禁不住“麻瘾”折磨,这年12月,张嘉译开始与王海燕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借口与朋友聚会,或与制片人谈剧本,频频在外面搓麻将。出门前,他悄悄确定好时间、地点,然后用短信通知朋友。担心王海燕发现,短信一发出,他立即删掉。

这样一来,只要不拍戏,张嘉译一个月至少要搓六七次麻将。有时激战正酣,王海燕电话来了,张嘉译赶紧躲到卫生接听,唯恐“哗哗”洗牌声让谎言穿帮。王海燕越来越奇怪:丈夫最近怎么这么忙?

2012年4月,女儿突然发起高烧,王海燕连用两片退热贴,女儿体温也没能降下来。她准备和丈夫送女儿去医院,可张嘉译还没回家。王海燕焦急与丈夫联系,谁知手机已关机,她只得独自送女儿去医院。

深夜12点牌局结束,张嘉译回到家,惊讶发现家里空无一人。他马上开机拨打妻子电话,才得知母女俩在医院。张嘉译匆忙赶过去,看见王海燕抱着女儿在门诊室打点滴。昏黄灯光下,妻子满脸疲惫,眼圈周围的黑晕清晰可见。张嘉译自知理亏,讪笑着撒谎:“对不起,我手机没电自动关机了。”王海燕是个顾大局的女人,柔声说:“没关系,不用解释。”

凌晨两点,张译心体温恢复正常,张嘉译夫妇带女儿回家。女儿睡下后,王海燕说:“你明明在外面打麻将,为什么编织各种借口骗我?怕我烦你,连手机都不开。”张嘉译还想继续“演戏”,被王海燕打断了:“我送女儿去医院前,从你朋友那里了解到,你经常约人在外面打麻将。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结了婚,有了孩子,就可以不顾我的感受?”

张嘉译嬉皮笑脸向妻子求饶:“好老婆,喝酒、抽烟、看球、码砖,是一个男人的四大生理需求。我其他三项都不沾,就喜欢搓几圈,请你网开一面。”王海燕打出温情牌:“咱们平时各自在外面拍戏,聚少离多;好不容易回北京,你却一天到晚黏在麻将桌旁,将我和女儿抛在家里。你其他方面都好,要是能戒掉麻将,就是满分丈夫。”妻子糖衣炮弹一袭击,张嘉译没了脾气,答应与麻将告别。

王海燕出生于北京,大张嘉译1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她是公认的演技派女星,主演了《天下粮仓》《誓言永恒》《缉毒精英》等数十部影视剧,曾荣膺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女演员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等殊荣。与张嘉译一样,王海燕也有过一次失败婚姻。以前她性格急躁,缺乏耐心;与张嘉译再婚后,她脾气缓和了许多,也变得理性了。她想,丈夫在家休息沉湎麻将,一旦去剧组拍戏,就没时间搓麻了。

2012年9月,电视剧《幸福双黄线》在海口开机,张嘉译在剧中饰演男主角“苏市长”。在王海燕看来,几个月剧组生活,也许会慢慢磨掉丈夫的麻将瘾。心中纠结消散,王海燕像普通女人一样,每天为琐碎的开门七件事、女儿和家务忙碌。只是她没料到,张嘉译在剧组依然不离麻将。每天拍完戏,他吃过盒饭,就返回宾馆张罗牌局。剧组200多号人,其中不乏麻将爱好者,张嘉译将他们召集在一起,经常玩到深夜。半夜饿了,他要么吃巧克力充饥,要么喝碳酸饮料。

张嘉译早年照片

这年11月,王海燕去剧组探班,张嘉译早早将麻将藏了起来。几个月不见,出现在王海燕眼里的丈夫眼皮浮肿,满脸倦怠,聊着聊着就靠在沙发上打瞌睡,王海燕以为丈夫是赶夜戏累的。

王海燕与该剧导演熟悉,一次闲聊对方无意中告诉她:“张老师演技精湛,性格平和,对吃住和拍摄环境从不挑三拣四。这样的好演员,哪个导演都愿与他合作。”王海燕心甜如蜜。突然导演话锋一转:“他喜欢麻将,几乎每晚都要打几圈,虽没影响拍戏,可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联想到丈夫疲态尽现,王海燕什么都明白了。

傍晚,张嘉译收工回宾馆,王海燕责怪道:“你在家搓麻也就算了,怎么还玩到了剧组?瞧你这样子,多让人心疼!”四年婚姻生活,张嘉译摸透了王海燕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他涎着脸说:“还是老婆最疼我。你放心,我的身体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你,我会加倍珍惜。”说着,张嘉译从柜子底层翻出麻将,当着王海燕的面扔进垃圾桶。

2013年1月,《幸福双黄线》杀青,张嘉译回北京休整。一进家门,他就窝在沙发上喊腰疼,且头晕乏力。王海燕陪丈夫去医院体检。原来张嘉译不仅腰椎间盘突出,还患上都市中年人常见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医生说,这是长期久坐,缺乏运动所致。回家路上,王海燕一颗心沉重如铅:“你一向健健康康的,是麻将生生把你折磨成了一个病人。你我都是家庭顶梁柱,谁的身体都不能出问题。”张嘉译捶打腰部,硬撑着说:“别大惊小怪,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哪个中年男人身体没点毛病?”

丈夫越无所谓,王海燕越纠结。第二天,她联系一位有名的针灸师,每天陪丈夫去医院针灸。两个月后,张嘉译腰椎疼痛消失。担心丈夫再打麻将,王海燕要么跟着他出门,要么让他待在家里,哪里也不许去。

这年5月,王海燕在电话里问候婆婆,忍不住将丈夫打麻将引发的身体异常告知老人。人上了年纪,最怕儿女身体出问题,公公婆婆很快从老家西安赶到北京。他们狠狠将张嘉译尅了一顿,张父还急得血压升高。张家父母都年逾七旬,患有多种老年病。张嘉译担心双亲着急身体出问题,轻言细语安慰道:“你们看我身体不是好好的吗?医生说了,‘三高’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合理调节饮食,症状自然消失。”儿子这样一说,老人的紧张有所缓解。一个星期后,张嘉译将父母送回西安。

父母走后,张嘉译责怪王海燕给老人添堵:“爸妈老了经不住事,要是急出病来,看你怎么交代?”王海燕很委屈:“我还不是担心你?要是你不碰麻将,能有这些事吗?”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洗礼,王海燕很珍惜与张嘉译这份情缘。再说,对一个年过40的离异女人来说,拥有一个稳定的家不容易。

一次, 张嘉译又在朋友家打麻将,智慧的王海燕开车去接丈夫。张嘉译本以为妻子会让自己在朋友面前丢面子,谁知她不仅没一句责怪的话,反而搬把椅子在张嘉译身边坐下来,脸上自始至终浮现得体微笑。两个小时后,张嘉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主动跟王海燕回家。

次日,王海燕从网上搜索沉湎麻将给身体和家庭带来的危害资料,打印出来交给丈夫。张嘉译这才惊骇得知:全国有1000多万人有“麻瘾”,50多万个家庭因此解体,80多万人因打麻将久坐,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全国每年还有上千人猝死在麻将桌旁……麻瘾已成为危害家庭和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

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震撼了张嘉译。这些年,张嘉译父母的生活费、医药费等开支,由儿女共同负担。2013年7月,王海燕告诉丈夫:“咱们条件在兄弟姐妹中算最好的,以后爸妈所有开支全由我们负担。”妻子的贤淑,在张嘉译心里生出温暖。

不久,张母糖尿病发作,老人本可以在西安治疗,但王海燕执意将婆婆接到北京,目的就是给丈夫找点事做。每天,她在纸上列好清单,然后让张嘉译去超市采购食材,她负责给全家人做营养餐。婆婆隔两天去一次医院,王海燕坚持让张嘉译开车接送。

而且,张嘉译一闲下来,王海燕就“唆使”女儿缠住爸爸,央求他给自己讲故事、读唐诗,陪她堆积木。有时张嘉译哄骗女儿想出去,小姑娘抱着爸爸的腿,奶声奶气地说:“爸爸不打麻将,在家陪宝宝。”女儿甜甜童音,止住了张嘉译的脚步,也融化了他的心……

明白王海燕的良苦用心,张嘉译开始理性反思:妻子说得好,自己身兼丈夫、父亲、儿子等多重角色,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家人幸福;减压放松、联络朋友感情有更健康绿色方式,沉湎麻将只会隐患重重。2013年11月,张嘉译与妻子将麻将机送给废品收购站;当着王海燕的面,他逐一给朋友发短信:“从今以后,张嘉译彻底戒除麻将,朋友们别再拉我下水。”

为将“三高”降下去,王海燕不仅注意丈夫的饮食结构,还每天陪他慢跑,张嘉译身体状况渐渐好转。但缺乏兴趣支撑,他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经常一个人玩网络麻将。刚玩两分钟,他又关掉电脑,嘴里自言自语:“网络麻将也是麻将,我不能碰。”丈夫的苦闷,王海燕看在眼里。她觉得一个男人的精神得有所寄托,丈夫的爱好、追求、激情得有所承载,这样才能活得充盈踏实。

张嘉译喜欢漆雕艺术。认识王海燕之前,他用片酬成立了一家漆雕工作室,聘请8位技师,制作了几十款首饰盒、花瓶、屏风之类工序繁杂的漆雕作品。因投入较大,2008年与王海燕结婚后,他主动将漆雕工作室关闭,把这份爱好压在心底。

2014年,王海燕从阁楼里翻出一箱漆雕作品,对丈夫说:“你以前不是有个漆雕工作室吗?为什么不将这份爱好发展下去?”张嘉译蔫蔫回答:“搞漆雕要花钱,短期看不到回报。”两天后,王海燕交给丈夫一张银行卡:“里面有一笔钱,你将漆雕工作室开起来。”张嘉译问妻子:“你真的不心疼钱?” “只要你找到精神寄托,生活快乐,钱不重要。”

很快,王海燕陪丈夫在离家两站地的社区租了一套工作室,夫妻俩与工人一道装修布置房间,并聘请6位漆雕技师。张嘉译在外地拍戏,就遥控管理;要是在北京,王海燕为锻炼丈夫身体,每次都陪张嘉译步行去工作室,再步行回家。工作室每诞生一件作品,张嘉译就认真编号、拍照片上传到网上,并为每件作品撰写背景故事,忙得不亦乐乎。

朋友们看到照片后,纷纷来工作室参观,张嘉译耐心给他们讲解,普及漆雕知识。到2015年2月,工作室共出品了牡丹花卉笔筒、春山溪水壶、九龙戏珠画缸等200多件漆雕精品。其中梅兰竹菊四扇屏被中国工艺美院永久收藏;法国、意大利等国收藏家以高价订购十多件作品;还有多家剧组来工作室取景。张嘉译被北京文化部门授予“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突出贡献者。

漆雕艺术,成了张嘉译健康高雅的业余爱好。长期步行去工作室,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面色红润,三高”彻底消失,手臂和大腿有了肌肉。而且,他与王海燕相处越来越和谐。这反过来又促使张嘉译事业腾飞,短短几年,他主演了《借枪》《心术》《白鹿原》等多部热播影视剧,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当红演员。

此后几年里,张嘉译再没有碰麻将。只是拍戏强度大,让他的身体落下了一些老伤,走路有些晃,有时腰疼还佝着背。2018年,网上还出现了不少人模仿他走路的搞笑视频。张嘉译夫妇知道对方没有恶意,一笑了之。王海燕更加注重丈夫的身体健康,要求丈夫科学锻炼,一点点恢复身体的老伤。

2020年,张嘉译与王海燕已结婚12年了,感慨良多。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业余爱好,但不能影响身体健康,伤害夫妻感情,否则就应该戒掉。只有这样,婚姻麦田才能花开灿烂!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