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国土绿化(三变改革横幅标语口号及方案)

2024-04-14 02:02:43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富国强军做贡献。接下来我为你带来三变改革横幅标语口号及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_四边三化宣传标语

1.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2.以“四边三化”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整治

3.全民参与“四边三化”整治环境“脏乱差”

4.全民参与“四边三化”共建整洁优美城乡环境

5.推进“四边三化”建设“美丽湖州”

6.推进“四边三化”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7.参与“四边三化”行动让身边的风景更美

8.“四边三化”: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的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第二篇_三变方案

根据《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引导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深入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下简称“三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改革和推进扶贫开发等重要精神,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和“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适度规模、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同步小康为目标,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走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现代农业路、健康旅游路、城乡一体路四条新路为抓手,以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为导向,引导村(居)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推动新区建设发展,实现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三变”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地上生物资源优势、政府公共资源优势,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激活农村经济活力,形成现代山地高效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到2020

年实现贫困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上,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实现同步小康;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备、高效、安全、富有活力的“三农”工作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构建村(居)治理新体系,实现村(居)治理现代化,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组织保障

成立道真县推进“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东明县委书记

副组长:

成员:财政局、农牧局、扶贫办、公安局、住建局、国土局、改革办、环保局、工商局、国税局、职校、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钟山经济开发区“三变”改革办公室,由郭振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党政办、组织人事部、改革办、社事局主要负责人为副主任。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是:党政办:负责“三变”办相关组织、协调服务工作;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负责按相关要求对“三变”改革过程中各责任主体推进情况进行督促。

组织人事部:负责牵头组织“三变”改革专题培训工作;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夯实基层基础,引导基层党支部在“三变”改革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使之能指导帮助

村(居)委会理清发展思路,规范合理发展;引导基层党员、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融入参与“三变”改革;指导完成村级“三资”清理及管理工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总结、提炼、推广“三变”改革的工作成效和经验。

财政局:负责指导资金变股金相关工作;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参与“三变”改革,壮大资金规模;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三变”改革专项资金支持三变改革工作,有针对性安排各个申报项目扶持资金;按照财政资金的来源、类别、金额、用途、支持对象等进行归类整合,将各级财政投入的项目资金规范转变为可变资金,建立财政可变资金明细台帐,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可用于扶持“三变”发展。

社事局:负责指导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相关工作,完成“三变”落实操作指导和培训,并及时传达和组织学习上级的相关精神;负责对辖区林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指导完成扶贫、林业、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规范实施,对涉及“三变”改革的项目进行审核备案。

公安分局:负责严格对“三变”改革过程中违法主体、藏匿、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等依法进行打击,为“三变”改革的有力推进提供秩序保障。

经发局:负责指导审核“三变”改革中相关协议、

合同的成立和完善;结合实际,引进一批电商、物流、农业生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等龙头经营主体,建立经营主体台帐式管理,组织相关洽谈活动搭建合作平台。

住建局:负责对辖区房屋产权进行登记颁证;负责指导辖区物业管理主体开展相关工作;负责指导房屋产权交易相关工作。

国土局:负责对辖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负责指导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等农村产权交易相关工作。改革办:牵头建立开发区“三变”改革信息平台,负责“三变”改革推进过程中信息搜集、宣传报道工作。环保局:负责“三变”改革项目申报过程中相关审核审批工作;负责指导环保项目“三变”改革实施等相关工作。

工商分局:负责依据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宽村集体注册公司或合作社条件,鼓励其盘活农村“三资”;负责“三变”改革经营主体创业基地建设。

税务部门:负责依据相关政策,对参与“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村集体注册公司或合作社提供相关扶持。职校:负责按“三变”办要求完成“三变”改革相关培训工作;承担辖区群众就业创业培训工作。

各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完成确权基础调查工作;组

织完成辖区各村(居)“三变”改革的具体工作,按照“三变”改革步骤规范推进各项工作。

三、工作内容

(一)资源变股权。是指村(居)集体以集体耕地、林地、草地、荒地、荒沟、荒丘、荒滩、水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物)、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协商评估折价,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投资入股企业、合作社及其他经济实体(以下简称“经营主体”)后,取得股份权利。

(二)资金变股金。是指以各级财政投入到村(居)的发展、扶持类资金(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是前提下,原则上可量化转变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资金,或村集体自有资金,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后,享有股份权利。

(三)农民变股民。是指农民自愿以确权的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等协商评估折价,以及自有资金(物)、技术、劳动力等,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后,成为股权投资人。

四、工作措施

(一)深化教育培训

根据“三变”改革实施情况,在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开展“三变”专题教育、异地观摩学习等

乡村振兴汇报材料总结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关部署要求,各地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基于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全面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趋势和作用,探讨新时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思路,对于构建和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划、运行有效的现代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现代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内涵

现代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就是利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系统规划、管制政策、先进技术和标准等理念和治理手段,对国土空间进行现代化规划管理并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手段,实现相关自然资源规划管控、优化治理的综合治理体系。

2?全面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2.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在现代国土空间治理的引领下,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手段,在特定区域内为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利用潜力、优化空间格局布局、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而开展的全域全要素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治理活动;是现代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以此为基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现代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在乡村地区的具体实现,就是以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管控为纲要而开展的一切优化和治理活动。

2.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定位

当前,国家已建立了系统完备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在乡村地区的具体实现,与实用性村庄规划联系最为紧密,是国土空间最末端、最翔实的基层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以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上位规划,完成全域全要素整体规划、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以实现空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微观尺度统筹和系统融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可理解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最低层的详细和补充规划,对于构建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3全域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的问题

当前,全域土地整治规划试点工作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大都在传统土地整治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探索和尝试,但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引,现有村庄规划的统筹性不足,无法全面地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有效的指引。(2)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和目标任务理解不透彻,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不足,优化空间格局能力有限。(3)未能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未能落实生态保护优先。(4)缺乏试点资金来源,区域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有限,引入社会资本机制不健全。如何解决或规避以上问题,成为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关键。

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趋向

3.1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突出生态保护优先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体系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要求,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抓手,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合理布局、优化空间结构、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从而推进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3.2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注重全要素协同协作

全域国土空间及其生态系统由土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生物和空气等多要素组成,按照特定的空间结构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各个要素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发挥不可或缺的生态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既要全面认识各个自然要素,又要系统看待非自然要素,必须以系统观和生命观为指导,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象扩展到国土空间全要素,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全域综合”总体要求,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属性,遵循其规律,注重全要素协同协作,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不利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3着眼全地域和全流域,实现国土空间治理整体化

自然地理的全地域和全流域,是国土空间各要素的载体,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城镇环境的空间结构完整性和整体性,这是系统完整地做好区域统筹治理的关键所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范围,是要着眼国土空间全地域、全流域的统一治理和整体修复,实现“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格局。在尽量保持山体、水域和林地等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又要打破行政界线的束缚,坚持区域协调、上下联动,处理好行政区内部、相邻区域之间的衔接与协调,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4落实国土空间“多规合一”,统一履行用途管制职责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全,规划职能部门分割、交叉重叠现象严重,碎片化问题突出。在同一个国土空间,按照农业、水利、交通、建设等要素不同,分属不同部门牵头规划,这样既无法实现空间整体保护,也无法发挥要素整体效益。统一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实现“多规合一”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农田、村庄、交通、河流等空间全要素,实现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既有利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也有利于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综合效能。从而有力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5聚合部门项目整体推进,创新探索多元融资渠道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对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部署,要求理顺资金管理体系,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工作涉及多方面内容,单靠某个部门推动是无法实现的,这也要求把握项目资金整合方向,实现部门项目整体推进。同时,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要保障生态、农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试点工作的可复制和操作性,也要探索引导社会、个人和银行资本参与试点工作,创新探索多元融资渠道,实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可持续化发展。

4?规划思路和路径

4.1开展全域自然资源调查,摸清国土空间本底条件

全面获得并深入了解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本底条件,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科学的规划需要有统一、客观和现势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全地域内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所有权界线、不动产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全要素。充分利用已有数据成果,辅以翔实的野外调查,是解决基础数据全面、翔实、现势性问题的关键。

(1)制作全域工作底图。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等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获得的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收集各个部门的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完成分类标准、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数据格式统一,通过图层叠加将空间信息统一到“一张图”,制作调查单元基础图件。

(2)调查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要素状况。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基础图件,开展内业分析和判读要素属性现状,并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和人文、经济、产业等非自然要素开展外业核查和走访,落实各要素的自然属性、空间布局、利用状况等信息。

(3)调查自然要素所有权状况。主要采取内、外业结合方式,摸清行政区划、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林权等各类权属界线和边界,制作权属界线“鱼鳞图”,调整和完善“一张图”数据,为下一步资源权属调整奠定基础。

4.2细化空间“双评价”,厘清绿色发展盘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多规合一”的“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目前,国土空间规划都要求开展“双评价”,以摸清环境容量上限与质量底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实用性村规划为依据,必须遵从上位规划的“双评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是以整个镇或多个村组作为实施范围,弄清楚全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开发利用的适应性,就应该依据自身本底条件和实际情况,对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实用性村规划的“双评价”结果进行校核和细化。

(1)校核和优化适合当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上位规划已开展了“双评价”,则应该继承或改进适合当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其基础上利用全域自然资源调查摸清的本底条件及产业发展等主导特征,校核评价体系是否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或是否适合进行调整优化。

(2)结合空间格局现状对“双评价”结果进行校核。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结果只是理论上的科学预判,最终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空间利用现状和管理现状、规划功能定位,与多部门、多权利人进行统筹协调,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区、生态涵养地、多样化生物保护区等保护空间对比、边界核对、查缺补漏,最终得到与空间现状较为吻合的结果。

4.3构建微观乡村集群综合体,以生态优先优化复合空间

自然空间是多结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格局。宏观层面是上位规划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当地总体发展规划,中观层面是“双评价”评定的“三生”空间和“三线”布局,微观层面是乡村利用与保护空间,往往有生态、生活和生产等功能组合和集群,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管控下,着力构建适合乡村地区发展的微观乡村集群综合体,进而以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完成乡村空间的主体功能分区定位,实现空间的复合利用和集群效益。

(1)落实上位规划和区域规划定位。全域土地整治规划是上级规划的落地和实施,根据全域自然空间的资源条件,合理细化上位规划的“三区三线”,落实各项规划管控指标,深刻把握全域单个空间在上位规划的总部署和主体定位,理解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

(2)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优化空间格局。根据“双评价”判定的“三生”空间和“三线”边界,按照生态空间只增无减、农业空间总量控制、镇村空间节约集约的思路,优化调整布局,确保生态和农业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实际,国土空间可以划分为林地、草地、河流、农用地、工矿用地、镇村建设用地、历史文化保护点、产业发展用地等,或按照主体功能分为生物多样区、水源涵养区等。

(3)构建微观乡村集群综合体。在乡村地区,每个自然空间虽然有主体功能定位,但是往往都是复合利用、综合使用的。比如农村居民点组团,在其内部往往也存在绿化生态和农业种植等其他功能。这就必须以小系统、微生态方式,完成单个自然空间的复合用地规划,系统构建微观乡村集群综合体。

4.4构建空间生态联通网络,剖析全域分区整治目标

结合适应性评价与发展定位确定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管制确定的微观单元,是承载规划和工程布局的载体。每个分区虽然在空间上互不重叠,但在功能上相互渗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每个主体利用功能分区最大生态、经济和组合效益,就要从整体和部分两个层次进行谋划与规划,从宏观上建立网络联系,从部分上找到区域劣态,明确各个分区的整治目标。

(1)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按照生态保护优先,从整体上为生态功能区域留足国土空间,将孤立的生态功能区块有效地连接贯通,构建全域生态屏障。首先,应将生物多样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作为生态功能服务核心区域,形成生态面域。其次,利用河流、林带等带状区域构建生态走廊,形成生态线域。最后,在生态走廊利用湿地、绿地的建设等构建生态节点,构成“点一线一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

(2)贯通分区联通网络。主体利用功能分区之间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需要利用交通干线、基础设施管道等线性的空间要素。线性要素的规划布局,应从空间节约和绿色高效等方面落实空间规划和管制要求,服务于空间功能主体,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路径最短、网络最优、绿色高效的格局。

(3)明确功能分区整治目标。每个主体功能分区都有相应的发展和运行规律,了解主体功能分区的发展过程,分析其自身特征和空间结构,找到主体功能分区的限制性因素、短板、风险,明确开发利用活动的类型、规模和强度,形成每个分区负面条件清单,为科学的空间生态修复和整治打下基础,科学系统地提出最高目标。

4.5运用生态设计5R原则,开展全域空间整治设计

随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出现,建筑界提出了减少自然环境破坏的生态5R(Revalue、Renew、Reuse、 Recycle、Reduce)原则。这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追求的生态保护优先、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思路一致。深刻理解并运用生态SR原则,按照主体利用功能分区整治目标,开展生态化整治工程设计。

“再评价”(Revalue)指的是对之前、现有的做法和思路进行反省和重新评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该对以往的一些不可持续做法和思路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和认识自身行业责任,树立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

“更新、改造”(Renew)指的是旧建筑改造后重新使用,也可引申为对低效不合理利用、功能受损和分布散乱等要素进行更新、修复和优化改造。比如,对全要素的优化布局、设施配套、保留更新、生态修复、环境美化等。

“再利用、重新使用”(Reuse)指的是把旧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拿来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要许多材料,也会产生废旧材料,如建设用地复垦拆除的建材等,都要求设计者树立新的选材用材思路,既要考虑利用已有的旧有材料,又要考虑以后使用新的选材。

“再生使用”(Recycle)是指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或将不可自然降解的物质尽量回收处理后循环使用,比如对农田水环境中的进行化肥、农生物进行净化处理,实施生活污水、厕所和垃圾分类革命等,不仅可以集约利用资源,还能减少对环境影响。

“减少、节约”(Reduce)主要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人体的伤害。建设用地选址尽量少占耕地,减少总量,优化布局;生产设施用地要减少对人和环境影响,远离居住、水源和地质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减少农田破碎化,实现规模化集中;减少高耗能建材使用,实现建材本地化,减少能源运输。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区,减少人为干预,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4.6做好工程整合与分解,集成落实全域整治资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涉及试点区全域和全要素,按照工作内容分类,可划分为环境保护、水利建设、土地整治、水土保持、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环境治理、居民点拆旧建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河流水系治理等内容。工作内容多、政策法规强、资金需求大,需要将统一规划设计的工程内容,按照部门职责进行分解下达,探索“统一规划、同步实施、联合验收”全域综合整治模式。

(1)要成立更高层面的领导小组。落实当地政府第一责任,统筹负责项目规划、实施推进和资金整合等相关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要按照“当地镇村主体、部门落实参与、政策规范不乱”的原则,避免试点工作成为自然资源部门自己的事情。

(2)全面梳理部门项目和资金。全面收集水利、交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规范和要求,结合用途和目的,开展专项分析,厘清相关专项项目和资金关系,形成项目、资金清单和目录,注重与全域整治工程规划设计衔接。

(3)按照工程内容或服务功能进行工程分解。将全域整治设计的工程内容清单与部门专项资金清单进行逐一对比和落实,将符合部门管理资金要求的工程或服务功能对象,归属落实到相关部门,按照项目和资金“管理不变、渠道不乱、程序不减”的思路,集成政府部门或产业企业等项目和专项资金,同步推进全域整治工程建设。

5?思考与建议

5.1组建技术团队,促进“多规”融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工作涉及自然空间的农业、水利、建设等多个领域,要实现乡村振兴及产业融合发展,必须针列规划不足和专业局限的问题,跨领域、多部门组建专家技术团队,研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重大问题、创新技术方法,全程参与指导,多领域统—规划,统筹全域相关专项规划,落实“多规合一”。

5.2引入市场机制,多元融合资金

探索完善资金筹集、利益分配市场原则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机制保障”的原则,注重资源市场运作,培育农业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全域生态要素经济,开展生态经营模式,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模式发展。

5.3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本土要素

要改变以往忽视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试点中,既要注重对原有乡村建筑风格和村落布局的整体保护,又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当地的古建筑,传承传统文化等特色乡土风貌,努力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悠悠乡愁。

5.4改善决策机制,发挥公众参与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关系当地公众的切身利益,最大程度发挥当地公众参与综合整治,成为关键因素。在规划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后期管护利用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和决策机制,既能减少矛盾纠纷,又能发挥公众积极性,良性互动地促进试点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乡村振兴汇报材料总结1

 20xx年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为主线,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政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和组织基础,民政局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肩负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任务,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勇当先、积极作为,切实履行好职责与使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贡献力量,现就我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突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着力提高农村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保护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职责所系。我局全力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作用,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水平、加强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保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探索建立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政策统筹,健全社会救助的工作协调、信息核对、受理办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三、切实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布局,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农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区开展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乡村文明、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汇报材料总结2

 20xx年,县人社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紧紧立足部门职能,突出乡村就业创业、乡村社会保障、乡村人才振兴、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6月,我局“三农”工作获“县先进集体”称号。

 (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提升行动”惠民生。

 大力推荐外出就业。先后举办“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会12(场)次,组织企业1836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2.8万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3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6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不断满足了农村不同群体的就业意愿。积极推动回引就业。充分利用同城化、双城经济圈等契机,大力推进区域劳务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春风行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2.5万人,帮助技能人才本地回引就业,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1.24万人,支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回乡创业653人,协助园区鸿星尔克、三宝、季茜等企业招聘员工4000余人,顺利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就业扶贫任务。创建就业扶贫基地3个、就业扶贫车间1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69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今年6月,县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实施“乡村社会保障提升行动”增福祉。

 有效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目前,我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约8.4万人,按时足额为6.6万养老人员发放养老待遇,月发放金额为1.19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24.2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3.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7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96万人。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为665家企业减负近2000余万元,预计全年减负2160余万元,为19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减少社保缴费1800余万元。切实发挥失业保险在稳就业中的作用。截止目前,为159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涉及职工人数9122人,补贴金额595.03万元,为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为102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补贴金额12.2万元;为10696人/次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金额93.74万元。有序开展社会保险扶贫工作。与扶贫办、民政局建立“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三类困难群体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所有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目前,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26573人代缴保费265.73万元,参保率、代缴率均达到100%。

 (三)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激活力。

 建强培训阵地。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全县9所公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柑橘栽培、水产养殖等多项农业产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开展农村转移劳动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000余人。实施人才保障。为乡镇(街道)服务所、原区所在地10个中心镇以及人口较多的镇所辖社区专项配置一类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员87名,招募3个“三支一扶”大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基层水平,提高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强人才培育。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赛区选拔赛暨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选手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不断壮大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招聘乡村教师341名、乡镇涉农岗位30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1名。

 (四)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升行动”促稳定。

 强力推进农民工根治欠薪工作。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500余份,主动检查各类用人单位85户,督促补签劳动合同510份;下达问询通知书6份,为720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795.6万元;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企业16家,涉及7460人次,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2.74亿元。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坚持公平公正调裁,截止目前,受理各类劳动仲裁案件61件,涉及企业、事业单位41家、劳动者61人,涉及金额224.25余万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组织工作专班远赴云南、福建等地,切实维护因工伤亡贫困农民工合法权益,争取抚恤金、赔偿费等282余万元。

 乡村振兴汇报材料总结3

 一、工作开展情况

 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将扶贫部门的贫困家庭信息库与学生学籍库进行数据比对,确定受资助学生范围。同时,结合扶贫信息库动态调整的特点,组织各镇中心校对区域内贫困学生不间断进行排查,提高受资助学生信息核对的准确率,让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覆盖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确保资助无遗漏。20xx年春季学期,为1709名脱贫享受政策学生发放各类生活补助费、保教费、国家助学金85.6625万元,为1366名义务教育阶段脱贫享受政策学生发放营养餐费54.64万元。目前,贫困学生资助信息已汇总统计完毕,全部录入资助系统,等待财政部门筹措资金,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

 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建立摸底排查机制,分门别类对因病、因残、因厌学、因缺失关爱等原因不能按期返校的学生进行摸底,特别是对于四类贫困家庭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把每年3月、9月作为重点监测时段,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一生一案”,对疑似辍学学生开展劝返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排查出疑似辍学学生5人,其中因病因残2人、重病重残3人,通过分包人的积极帮扶,病情痊愈后都返校就读。

 加大农村学校建设力度。规划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230套,涉及学校12所,建设面积8050平方米,投资1886万元,目前该批次项目地质勘探、图纸设计已完成;规划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1所,建设学生宿舍楼及附属设施,建设面积1350平方米,投资320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计划认定普惠性幼儿园6所,目前认定方案正在修订中,确保7月底前完成认定。

 二、下步打算

 扎实开展资助政策宣传。通过宣传手册、明白卡、宣传栏、致学生及家长资助政策一封信、主题班会等多形式、多维度进行宣传,确保全社会对政策全知晓。

 建立教师“一帮一”帮联制度。安排教师与每一名贫困学生、农村低保、孤儿、残疾学生等学生进行“一帮一”联系帮扶,定期进行走访,向家长宣讲政策,及时了解学生就学情况和受助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和支持力度,提高教学装备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师资水平,大幅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农村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乡村振兴汇报材料总结4

 根据《x市健全市县两级指挥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规则(试行)》,区民政局对照《x区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意见》《x区乡村振兴考核成绩》,落实专班职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考核扣分情况,补短板、强责任、抓落实。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移风易俗方面

 。一是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有待加强。虽然各村(居)制定了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并上墙,但有的红白理事会自我管理和热心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是群众思想观念有待转变。通过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改变,但少数村民婚丧嫁娶中相互攀比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组织振兴方面。

 一是村干部服务效能有待优化。部分村委会人员主动联系服务群众、靠上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所欠缺,有的存在办事效率低、混日子现象,工作理念、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协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用房困难较大,资金紧缺、建设进度较慢。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面积紧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少,街道办事处财政压力大,区级财政没有设置相应配套资金,导致建设进度慢的问题。

 三是思想有待转变。农村地区对社会工作了解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引入专业社工人才的意识;部分专业社工认为乡村环境条件差,待遇低,不愿去乡村从事社工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区民政局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进一步安排部署,一方面针对此次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专项推进,严格压实人员责任,严肃明确整改措施,针对性进行完善落实;另一方面,吸取此次考核成绩带来的经验教训,对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方面的检查落实,严防出现“雷大雨小”或事倍功半情形,确保各项工作做到位、见实效。

 (一)紧抓关键领域,确保移风易俗全覆盖。

 一是持续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按照移风易俗宣传工作零死角的要求,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街道办事处结合各类文艺演出,在节目中穿插进行移风易俗有奖问答,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加大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各村(居)充分利用村广播、公开栏、宣传展板等形式进行宣传,尤其针对外来人口和拆迁村村民,要实现入户宣传或电话宣传全覆盖。同时,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现代信息化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切实转变群众旧的思想观念,努力将移风易俗和红白理事会建设宣传到每家每户。

 二是坚决遏制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现象的发生。各村在已制定的《婚丧事宜简办标准》基础上,通过开展向村民征求意见活动,了解村民对现行婚丧简办标准的满意情况和落实情况。根据征求的意见,各村对现行《婚丧事宜简办标准》再进一步细化,确保真正落到实处。坚决遏制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现象的发生。

 三是着力提升红白理事会服务水平。指导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红白理事会的监管,全面了解掌握村民对红白理事会服务的满意度。定期公示红白理事会服务情况,让村民对服务情况进行满意度评议。严格落实红白理事会向街道办事处每月一报制度,街道办事处对红白理事会活动服务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服务不到位、工作不认真、群众意见大的红白理事会,街道办事处及时指导村两委对其进行重新改选。

 四是积极倡导节地绿色生态安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及生态纪念林的选址规划,不断加大生态安葬宣传力度,对选择生态葬居民继续给予资金奖补,在全区倡导“文明祭扫、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努力提升全区村居民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的文明意识。

 (二)紧盯关键环节,确保基层组织高效能。

 一是督促规划,进一步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督促各涉农街道加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在农村社区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村务公开栏建设和村务公开情况的检查力度。

 二是严抓狠打,做好扫黑除恶工作。根据区委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要求,继续把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持续做好宣传、线索摸排、督导等工作,及时分析研判和通报新情况、新问题,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对出现缺职的村委会,及时指导街道按程序补齐班子。

 三是提高社会工作知晓度,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探索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人才配置办法。根据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大力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其到农村地区开展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的晋升机制,鼓励更多优秀人才留得住、愿意留在乡村做出贡献;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训规划,探索建立社工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各阶段衔接的培训体系;建全社会工作者督导制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积极营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效益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通过举办社工论坛等活动,总结交流各领域社会工作的经验,营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汇报材料总结5

 按照《20xx年推进乡村振兴战实施方案》中我站承担的工作任务,我们以绿满郾城建设为工作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和“宜居宜业”两大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环城防护林、生态廊道、农田林网、村镇绿化美化、林业产业发展等五大工程,有序推进了年度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结合省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走访调查、借鉴学习等,制定了《村庄绿化实施方案》。该方案以“增林扩绿、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为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庭院、街道、休闲绿地、村内闲置土地、农田林网、围村林等六个区域的绿化建设,并对树种、苗木质量、栽植和管护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我们将依照该方案开展“绿化示范村”、“森林乡村”等创建工作,推动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扎实开展绿满行动。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办)及交通、水利、城建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全区20xx年造林任务为0.77万亩,实际完成营造林面积1.7万亩,占区定目标任务的127%。其中,生态造林0.77万亩,优质林果发展面积0.7万亩,花卉苗木发展面积0.7万亩,中幼林抚育0.7万亩。

 1.环城防护林带快速推进。在石武高铁两侧打造1000亩的生态围城林带,按照单侧不低于100米宽的标准,采用3米x3米的栽植密度,选用慈孝竹、楸树、白蜡、楝树和银杏等五个兼具生态防护功能和景观功能树种,绿化长度2.6公里;在龙江路以北(幸福渠—五台山路之间)高压走廊两侧,建设600亩的生态围城林带,栽植玉兰、海棠、樱花等观花苗木10万余株,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形成市民游览观赏的花海;在幸福渠、六支渠沿线建设2000亩的防护林基地。基地建设总体采用高大乔木、搭配花灌木及地被植物,以达到四季有绿、四季有花。主要栽植有黄连木、三角枫、元宝枫等20多个品种14万余株,分为楸枫特色林、银杏特色林、玉兰春色林、榆梓特色林、阔叶用材林、果园特色林、针叶用材林、连榆混交林、樟枫混交林9大特色种植区。

 2.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提质。对107国道两侧绿化提升档次,形成乔灌花结合、落叶与常绿相搭配的通道绿化景观。在沙河、颍河、吴公渠、幸福渠等4条河流两侧退耕还林,完成水源涵养林1000亩。龙城镇在坡大线单侧不低于50米宽的防护林带500亩。

 3.农田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美丽乡村道路及“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以区级道路、环乡道路、沟渠、田间已硬化生产路为重点,按照“一路(沟)两行树”标准,提升完善了农田林网防护功能。

 4.镇村绿化美化有序铺开。以创建“市级园林式乡镇”、“市级绿化示范村”为目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积极绿化美化政府所在地及四周环境,并择优选择1—3个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行政村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其中7邓村在村庄周围营造生态观光林基地850亩,栽植水杉、青桐、雪松等16个品种6万多株;7和龙城镇7村被评为市级绿化示范村,市政府各奖励1万元资金。

 5.林业产业稳步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增扩猕猴桃、葡萄等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建设和提升乡土树种及珍稀名贵树种培育基地,做优、做强林业产业品牌,实现林业产业精品化、规模化、基地化。新发展经济林面积1000亩,主要集中在7等镇;如7佳程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龙城镇幸福村增扩猕猴桃种植面积400亩,李集镇李集、老集等村新发展猕猴桃255亩。新发展苗木花卉面积2000亩,主要集中在新店、商桥、裴城等镇;如7等村新种植复叶槭、玉兰苗木400亩,旺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裴城镇胡刘村增扩白蜡、北美枫香等苗木培育面积220亩。

 7月份,我站牵头,组织全区36户苗木花卉经营主体成立了郾城区花卉苗木产业技术联盟。组织联盟单位外出考察学习,建立微信群,积极搭建各种信息平台。目前正在筹备郾城花木网站,开展专业性生产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林业建设。联盟的成立,为培育壮大我区特色林业产业奠定了基础。

 三、20xx年工作计划

 1.工作思路。

 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为抓手,以“大绿化、大生态”为发展理念,以廊道绿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围村林,建设森林乡村,打造森林特色小镇。

 2.工作打算。

 完成造林面积1.65万亩。其中:廊道绿化规划面积1.53万亩。重点打造石武高铁、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孟平铁路、G107、S238、S220等7条省级以上道路,坡大线、后魏线等8条县乡道路,沙河、颍河等7条河渠两侧防护林带。

 围村林规划面积0.12万亩。每个农业镇按照“集中连片新发展面积100亩以上”的要求,至少在2个行政村村庄外围建设围村林。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