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二手车(放心酒责任书怎么写)

2024-04-18 20:46:57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十一五”武汉商业新跨越

武汉市商业局局长 林肖滨

今天召开全市商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去年及“十五”时期武汉商业的发展,分析研究“十一五”时期的形势,部署2006年全市商业工作,动员全体商业干部职工深入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实现“十一五”时期商业工作“开门红”。

一、2005年及“十五”时期工作的回顾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商业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坚持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圆满完成“十五”各项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流通规模跃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全市流通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去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8.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9.6%,年均增幅12.4%;比上年同期增长13.3%,是1999年以来最高的增幅。城区商业快速增长,江汉、武昌、硚口、江岸区流通规模超过百亿元大关。全市实现批零贸易增加值239亿元,同比增长12.5%;餐饮及住宿业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12.6%,合计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33%,保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

——现代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时期,武汉商业创新流通业态、营销方式和经营理念,推动连锁经营规模化、业态多元化、营运规范化和布局合理化发展,加快了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5年来,连锁经营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快速发展,扩展到多种业态,涵盖30多个行业。连锁网点达到2440多个。去年中百超市发展加盟店27个,超市业态的特许经营取得突破。全年连锁经营实现销售额31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8%,比“九五”末增加近20个百分点。

商贸物流业经过探索和发展,初步形成了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专业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有力支撑了连锁经营网点扩张和市场辐射范围扩大。去年,商贸控股集团畅达物流与中国物流公司组建了武汉诚通物流发展公司,发展铁路集装箱物流业务;中百物流配送中心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配送服务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武商集团与商贸控股集团等公司合资组建武汉畅鑫物流,规划建设武商配送中心;供销系统形成了以农资物流公司为龙头,以“三农服务中心”为纽带,以各类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基层社农资经营网点为终端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有了长足进步。五年来,我市商业企业加大信息化系统建设投入,强化供应链管理和BTB、BTC营运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信息化系统对跨地区经营的支撑能力。100多家大中型商业企业、批发市场依托“华中商网”,开设网上商铺。启动了武汉商业增值网,加强产销关系,促进了电子商务加速发展。

——市场持续繁荣活跃。5年来,全市商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抢抓商机,创新营销手段,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保持了市场繁荣活跃,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大中型零售企业及重点餐饮服务企业突出服务竞争和差异化经营,狠抓结构调整和特色经营,市场营销热点不断。假日经济拉动消费的作用日趋明显。去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实现销售同比增长12.5%、18.1%和19.1%。

餐饮业蓬勃发展,成为超百亿元的商业行业。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85%,总规模居全国第6位。“新字号”餐饮企业经营规模档次提高,环境改善。菜品创新力度加大,成立了武汉地方菜研发中心,进一步推动了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地方菜系的弘扬。商贸会展活动热潮不断,提升了我市的辐射能力和品牌会展的效应。“中国(武汉)食品博览会”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专业会展活动。去年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厨师节暨第七届武汉(国际)美食文化节创下了规模、规格的新高,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扩大了武汉餐饮业的影响。

——商业功能明显提升。“十五”期间,坚持项目兴商,努力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业、搞活大流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0余亿元,仅去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是我市商业发展史上投资力度最大、额度最多的时期。突出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对汉正街、白沙洲等批发市场设置区实施了改造升级;相继改造建成江汉路、万松路、鹰台路步行商业街、中山大道购物走廊、沿江大道休闲街、户步巷特色小吃街等。武汉销品茂建成开业,标志着我市在探索商业高端业态上迈出新的步伐。

去年,按照“五个一批”的思路,启动“农改超”工作,全市中心城区新增生鲜食品超市和生鲜市场20个,将原农贸市场改造为超市5个,对39个农贸市场实施了升级改造,依法关闭、转向市场10个,山绿集团兴建10个山绿生鲜屋,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为加快推进远城区流通网络建设,供销系统建立农资直营店、加盟店420余家;黄陂、蔡甸区和武商、中百、中商集团去年列入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区和企业,已在远城区发展“农家店”7个。一大批商业网点、商业设施的建成,改善了我市商业的传统面貌,积蓄了发展后劲,也为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做出了积极贡献。

——商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商业以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流通结构调整,使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资源结构得以重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商业,实现了商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去年,商业上市公司进一步突出发展主业,收缩非主业,企业的财务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武商、中百集团剥离非商资产,加快了新业态的发展;中商集团将7个家电连锁网点整体转让给国美家电,集中发展百货和平价连锁。经过调整,“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武商、中百集团被列为全国重点培育的流通企业集团。同时,积极扩大对外引资、对内招商。5年来,我市商业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其中去年引进外资3100万美元、内资1.5亿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商业集团齐驻武汉,大多数外资企业已实现由单店向多店发展。目前,我市有外资及港台商业企业15家,设立营业门店109个,其中3000平方米以上大卖场31个。随着商业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我市商业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同台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商业的先导作用更加强化。过去5年,全市商业深化对商业经济地位作用的认识,积极发挥商业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导作用。建立完善了武汉市场家电、服装、食品、化妆品等四类商品3000多个品牌信息数据库,发布1800多期次市场信息;对本地酒类、服装、食品等工业产品在产品引进、上柜销售、货款结算、信息服务等环节,逐步建立了促导措施;为6家企业106台农运车辆办理了“绿色通道”通行证,19家大中型超市企业配备了110台“残留农药速测仪”,着力解决农产品进超市的车辆运输难、产品检测难等问题。坚持把促进全面发展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了武汉商业的发展空间。已在省内30万以上人口城市实施布点,并向县级城市和省外周边城市拓展。目前,已在省内外26个城市中发展78个大中型零售网点,59个大中型餐饮连锁分店。以连锁经营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去年在8个城市中新开连锁网点26个,已累计达到51个。积极开展对我省郧西、来凤县和我市黄陂区民丰村的对口帮扶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武汉商业在全市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先导作用更加凸显,在全省流通领域的龙头地位更加突出。

——流通秩序日益规范。5年来,全市商业深入开展“新风杯”竞赛、“百城万店无假货”、劳模标兵诚信服务交流等活动,加强了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制定零售企业、服务业企业、供货商信用等级自律分类标准及实施管理办法,制发了价格促销、进货交易等自律规范,商业竞争行为不断规范。实施食品安全经营目标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强化企业内部制度、经营现场、商品库存及商品进出的管理,严把食品的进货关、上柜关和销售关。特别是面对“非典”、“苏丹红”、“口蹄疫”、“禽流感”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科学决策,沉着应对,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严格市场整治和监管,狠抓“放心肉”、“放心酒”、“放心煤”及整顿规范汽车市场、成品油市场,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去年,“放心肉”工作在坚持一手抓严格监管、一手抓市场放开的基础上,突出定点屠宰厂的品质检验和冷冻肉的监控,“放心肉”市场占有率稳定在98%以上。“放心酒”工作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去年查获假冒酒2.58万瓶,假冒酒商标6万套,捣毁制售假酒窝点36个;实施“放心酒”经营责任书管理的单位新增100家,累计达到509家,责任管理单位真酒销售率达100%。我市“放心酒”工作受到国家商务部的表彰。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开展生产安全集中整治,完成对500平方米以上卖场的技防设施建设改造,全年没发生影响全局的社会稳定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完成了年度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的目标任务。

——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各级商业行政管理部门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武汉市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条例》,强化法制观念,健全工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了从管企业向管行业、从组织落实具体业务向依法行政的转变,推动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去年,全系统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行政效能建设,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不断增强,行业风气进一步好转,我局被授予为“政风行风评议合格单位”。去年,我局起草编制的《武汉市加油(汽)站发展规划》已开始实施,《武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和《武汉市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由市政府审议通过,商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基础更为强化。进一步加强消费品市场监测和运行分析,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健全市场预警和应急机制,保证了市场平稳运行,增强了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去年,为应对“禽流感”的冲击,我市商业部门收购储备鸡鸭800吨,保证了市场供应,减少了禽类产业的损失。商业总会和行业协会,深入开展调研,大力培育各类人才,促进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有效发挥了密切企业与政府的纽带作用。

纵观整个“十五”时期,武汉商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五年,是武汉商业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是改革调整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现代营销方式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商业基础设施投入最多的五年,是商业经济对外开放最迅速的五年,是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提升最明显的五年。“十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为武汉商业新一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十五”时期的实践,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这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创新与发展,以业态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竞争与开放,以改革开放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始终坚持调整与优化,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全面提升,着力打造商业整体竞争力;始终坚持诚信与和谐,以便民利民塑造行业新形象,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始终坚持监管与服务,以效能建设增强行政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商业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改造传统商贸业,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任务仍较艰巨;“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和管理水平与国内的大集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小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商业产业的促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局部地区的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诚信经营、构筑放心消费体系和便民利民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流通主管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与“十一五”时期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武汉商业承前启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分析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时期消费品市场,我们仍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从积极的因素看,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繁荣活跃的良好势头。

一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总体向好。2005年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在局部调整中继续实现了较高增长。今后一个阶段将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的同时,积极应对投资和出口的减速可能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着力扩大内需和就业增长,将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商业的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首份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促进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为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流通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9月份,商务部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流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两份文件中惠及流通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将陆续到位,为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地方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武汉将坚持“两业并举”,增强“两通优势”,开拓“两个市场”,实施“两大计划”,努力使我市的发展再上新台阶。2005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245美元,预计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消费结构将在新水平上加快升级,从而带来商业业态和经营结构的提升。武汉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商业的拓展提供发展空间。

四是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20多个月保持12%—13%的增长态势,我省去年的增幅达到13.2%,我市达到了13.3%,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国家有关专家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继续在上升通道运行的态势将持续到“十一五”末期。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增幅达12.5%左右,预计“十一五”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0%。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变,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发展型消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时代感强的高档家电商品、电子通讯商品以及数字化、环保型消费取向趋势更加明显,非商品性消费比例将逐渐提高,潜在消费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五是商业调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武汉市作为全省流通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将有利于集中商业优势资源,增强市场控制力,带动商业结构、商业业态、商业布局的积极调整,为我市商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开展,我市商业向远城区及周边地区开设网点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商业企业建立新型商品流通网络,提高武汉市场辐射能力。

从面临的挑战看,制约我市商业经济增长因素仍然突出。

一是传统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受到新的挑战。随着国外先进商业理念的引入和国内商业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跨地域的采购营销活动和网上商业贸易活动日趋增加,武汉商业地理区位上“得中独厚”的传统优势可能会逐步弱化。武汉城市经营成本的逐渐提高和周边地区新兴市场的兴起,将分流一部分商家和客户。

二是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最近我国基础产品产能集中释放,行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回落,商品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加大的趋势。商务部分析,今年上半年我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三是消费分流将成为常态,并呈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居民非商品性支出保持刚性扩张,教育消费、旅游消费、住房装饰消费、电子通信消费将继续扩大。应对消费趋势的变化,是商业面临的新课题。

“十一五”时期,武汉商业必须面对新形势,分析新情况,谋求新发展,形成新优势,保持又快又好发展的态势。

“十一五”时期,武汉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机遇,围绕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总目标,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推动商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商业整体优势和竞争力,促导武汉工农业发展,带动城市圈商业共同发展,提升武汉在中部地区商贸领域的中心地位,巩固武汉商业在全国城市中的靠前位置。

到2010年,努力将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具有中心地位,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协调,吸引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商业贸易中心;基本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双向流通,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不断完善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层次清晰,体系完备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建成多业态共同发展,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购买方便的连锁经营网络;发展一批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拥有知名商业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商业企业集团。

主要发展预期目标为: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45亿元,年均增长11.5%;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连锁经营为主的新业态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5%以上;培育2-3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商业企业集团;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5.65%

“十一五”时期全市商业要着力建设“六大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新型业态,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二是优化网点布局结构,促进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发挥流通先导作用,促进贸工农经营体系建设;四是全面推进诚信工程,促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引导企业协调发展,促进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建设;六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市场监控体系建设。

三、2006年商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全市及商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商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商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六大体系”建设目标,坚持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升流通质量、商业整体形象和城市聚散功能,推进商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起好步、开好局。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亿元,增长12%以上;批零贸易增加值263亿元,增长10%。

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创新流通方式,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

按照全省流通改革试点方案要求,集中精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突出重点和特点,争取有更大突破,取得更大成效。

1、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规模和水平。一是重点连锁集团要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步伐,以重庆、襄樊、宜昌、武汉城市圈等地为重点,年内发展连锁网点约40个;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成为省内主要城市“龙头”企业,提升武汉商业在中部地区的影响力。二是创新业态,在多业态、多领域和多行业中拓展连锁经营,加快传统商贸服务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三是大力发展特许经营、加盟连锁,重点要在便民超市、餐饮业、专业店及生活服务业等行业中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知名品牌,形成特色。四是进一步加强连锁经营的规范化管理,重点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力争2006年,全市连锁经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

2、进一步推进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按照“贴近产业服务、促进行业发展”的定位,深化三个层次的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中百物流要进一步提高运营能力,提升对连锁经营的支撑能力,积极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武商物流要加紧物流基地建设,尽快投入使用;中商集团要配合连锁发展,尽快启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培育肉联食品冷链、山绿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资物流等专业物流。充分利用商务部建设中部地区十大物流园区的支持政策,加快培育武汉诚通集装箱、江天金属钢材、棉花物流等第三方物流,形成品牌优势,扩大配送范围。

3、进一步推进科技兴贸,加快商贸信息化建设。以推广电子商务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支持和鼓励重点流通企业集团、物流企业、大型批发市场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由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武商集团“实时协同流程暨供应链管理建设”、中商集团“全程供应链暨电子商务系统”两个信息化建设项目,要加快实施进度;中百集团“规模连锁管理系统”信息化项目年内全面完成,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加快武汉商业信息平台建设,加紧建设城乡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公共商业服务系统和贸易救济服务系统,力争3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信息体系。

(二)大力开拓市场,发挥商业促导作用

1、深入调整经营结构,培育特色经营。购物中心、百货店和大卖场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注重特色经营、专业经营和错位经营,创新营销方式。百货业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按照高端百货、时尚百货和大众百货进行不同定位,以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品,促进商品的升级换代。培植商业自有品牌,发展贴牌商品销售,逐步实现自有品牌的系列化、规模化。充分挖掘假日经济潜能,发挥大型卖场、专业商业街的带动作用,注重与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互动,创新方式,以节造势,营造氛围,做足假日经济的文章,扩大市场的活力。

2、做强做大批发业。武汉要建成国内重要贸易中心之一,不仅要有繁荣的零售商业,也要有发达的批发商业。一是通过新建、改扩建、联合重组,促进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二是提高多元化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强化批发市场结算、信息、展示、配送、质量检验以及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批发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生活用品交易市场,培育批零结合、内外贸结合的大批发商,逐步形成商业批发、制造业批发和经纪人批发(经销、代销)和批发市场协调发展的批发格局。

3、培植商贸会展经济。充分利用武汉的区位优势和品牌会展平台,进一步扩大食博会、美食节等知名会展的规模和影响力,发展一批专业化会展,实现“以展扬名,以展兴市,以展创牌,以展促展”。

4、畅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生产发展。进一步完善工农产品进入采购网络和卖场销售的具体支持措施,在产品引进、上柜销售、货款结算、信息服务等环节,支持工农业产品开拓市场。依托食品、农副特产品的资源优势,加强区域物流要素的整合,加快商品双向流通。积极参与商务部“双百”工程,加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推动我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扩大农村消费、建设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和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优化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宏观环境。组织编制我市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方案,适时扩大试点区和试点企业范围。蔡甸、黄陂两个试点区的商业流通主管部门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本地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以城关镇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点,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推行食品、家用电器、服装、化妆品和农资商品等重点商品准入制度,净化农村市场流通环境。

2、密切企业对接,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市场一体化建设。武商、中百、中商集团要按省商务厅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试点区消费市场的特点,从中心镇、重点镇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入手,采取中心店带农家店的方式延展网络;通过多种形式资源整合,合作发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快速扩张,加速构筑区域市场网络。今年,试点企业在省内各试点区内兴办的“农家店”要达到80家,其中,市内试点区要达到50家。

3、同步推进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网点建设。充分利用供销社原有的销售渠道,将原有的网点改造成连锁店;依托农资物流公司,发展农资专卖店、加盟店;积极发展兴办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打造新的网络优势;依托山绿集团,推动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1、制定发展生活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作为现代流通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洗染、沐浴、摄影、美容美发、拍卖、典当、租赁、住宿、家政、旧货流通、家电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二手车流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生活服务业,要立足于改造创新,增强行业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生活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摸清生活服务业发展现状,认真制定发展我市生活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合理布局网点,完善业态结构,健全服务功能,形成服务特色。“十一五”期间,我市生活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要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水平,各行业平均增幅达到13%。

2、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生活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引导生活服务业企业以现代流通方式为取向,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服务特色,形成一批在各行业中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以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目

郧西县志诚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是2014-04-01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郧西县城关镇郧西大道121号。

郧西县志诚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3223260763127,企业法人周帮兰,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郧西县志诚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汽车贸易;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租赁;停车场服务;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旧金属回收、加工、销售;废旧设备的回收、调剂;金属材料(不含危险化学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加工及销售。(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方可经营)。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郧西县志诚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对外投资0家公司,具有1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郧西县志诚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