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知识(高考政治常识考点知识分析)

2024-04-11 15:17:58

三、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

 2.我国的民族关系:

 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

 ①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②具体表现:

 a、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b、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c、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团结原则:

 ①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

 (3)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③推进西部大开发,实行“兴边富民”行动,是坚持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具体体现。

 (4)三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坚持民族……的原则。

 (3)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依据: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适合实行区域自治;

 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5.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含义(略),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进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宣传。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进行宗教活动。

 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树立科学世界观,抵制邪教,反对封建迷信。

#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考 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助你金榜题名!

篇一

 一、国体

 1.国家(含义;属性)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属性: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

 (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判断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统治阶级内部),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职能:

 (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2)分类: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5、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篇二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