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表中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4-04-10 16:32:01

从去年12月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来,近一年时间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势必让这份规划有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一年后规划正式稿发布,其中的表述变化,值得揣摩。

11月2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这是自2012年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后我国再次站在全局高度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在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稿的近一年时间里,全球新冠疫情蔓延、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化。此时,作为与国计民生都紧密关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在新格局中承载怎样的使命?

《童济仁汽车评论》对比了规划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的区别,从中我们能发现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愿景与重点任务的定位,在当前新形势下的调整。

关于汽车的“新四化”,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说得最多的还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在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有“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的表述。

不过,在正式稿中,这一说法被修正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共享化被剔除出去。

与保留的“三化”的技术性相比,共享化更像是一种商业模式,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关联性很弱。正因如此,共享化的推行存在诸多非技术因素,也并非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此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不提共享化,也是在政策层面不对其进行鼓励支持的体现。

相比之下,在规划正式稿开篇背景中新增加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问题表述,恰恰反映出在这一年时间里,随着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快速发展、本土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大面积下滑、各大合资车企跃跃欲试,在规划层面对新能源产业的格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在规划正式稿中,最引人关注就是有关于发展目标的几个数字。相比征求意见稿,整体的趋势是发展目标有所降低、宽松、减少。

首先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目标,从征求意见稿中的25%调低至20%。在2012-2020年的规划中,曾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年产2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从目前的规划产能来看,完成这一目标问题不大。

但是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际销售120.6万辆,同比下滑4.0%。2020年受到疫情和市场大环境影响,很难出现销量跃升。从趋势上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不可能再依靠盲目扩增产能、投放新车,而是进入了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适当调低目标,也是政策规划层面经过一年的研判后,更加务实的体现。

此外,有关技术层面的目标也有所调整。2025年目标中,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目标从11.0kWh/100km宽松至12.0kWh/100km,删去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乘用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两项目标。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从全部修改为不低于80%。而2030年的具体目标也被全部删去。

不难看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有关自动驾驶的目标在表述上显得更加谨慎。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原有SAE定义的L1-L5标准已经表现出其局限性,车企目前更加认同的,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进行功能界定,而非简单粗暴用L几去区分高低。

再次,规划正式稿在技术目标的表述上,增加了对充换电服务的定性愿景,与开篇“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相呼应。

规划征求意见稿上,在技术能力相关描述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燃料电池的内容。但在正式规划中,增加了“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强调“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增加“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明确的语言。

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十多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浮浮沉沉、目标不明。但是,日韩却在近十年里于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有主导潜在新市场的趋势。此次新能源汽车规划中,重新关注燃料电池汽车,事实上也是对“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同时,这也更加明确了政府将技术路线的主导权交给市场的思路。

在规划正式稿上,有几个征求意见稿之中未有涉及的表述。比如在技术层面,增加“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强调“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增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强化质量安全保障”。这反映出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

而在市场监管层面,特别增加了“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监督检查”。这也是对近年来新能源车企出现大面积淘汰、大量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表态。

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征求意见稿中“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被修改为“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场景的细化,也让基础设施相关参与者的方向更加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疫情后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正式稿中,也大幅删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国际交流合作、标准协调与国际互认相关内容。“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表述修改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修改为“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这些都表明,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阶段里,数量与规模已经不是最被关心的事情。相应地,发展的质量、发展的健康程度、发展的协同效应,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

从2012年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到2020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新能源汽车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

当那个所有人都瞄着补贴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新时代里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不只是少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节省多少石油资源,而是真正意义上让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分析其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据电动君了解,中国充电站的保有量从2010年的76个以年复合增长率90.2%增加到2015年的3,600个。同时期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从1,122个以年复合增长率87.7%增加到49,000个。除了公共充电桩,2015年私人充电桩保有量接近50,000个,商用充电桩(用于公共汽车、物流车辆、企业和公共机构)合计约50,000-60,000个,从而使国家的充电桩总数高达近160,000个。

具体情况如下:

 

 我国的新能源销量逐年递增,截止到2015年,销售量达到33万,生产量36万、保有量45万,而且销售量复合年增长率高达96.83%。据估计,在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生产量和保有量将分别达到:143万、200万、493万。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数量从2010年的76个到2015年的3600个,复合年增长率为90.2%。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从2010年的1122个到2015年的49000个,复合增长率是87.7%。

 

 在2016年,我国充电桩累计装机量约为三万个,2020年有望达140万个,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据图表显示,我国重视充电桩市场的投资,在2015年,投入约87亿元,而在2020年,预计投入272亿元,这预示着充电桩市场规模还有很多未知的发展空间。

为加强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保障,政府大力支持,实行地方补贴政策。各省份不同,补贴标准也各异:北京、广州、深圳等省份的补贴在总投资的30%,甘肃较低,约为5%;江苏、南京、无锡等城市根据直流电和交流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

 

 电动君点评:

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扶持以及企业投入增加,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近两年迎来了跨越式发展。而且我国发展以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路径日益清晰,这意味着充电桩后续将不可避免地迎来建设高潮,并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显著投资机遇。

中国新能源汽车 分析其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已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能源缺乏依旧给传统汽车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各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限制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赢得市场成为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成为中国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实现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强劲,那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现状究竟如何?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经历持续性的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700万辆左右,销售量达到了大约688万辆,同比增长了96.9%和93.4%,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2.1个百分点。即使受到疫情影响,销量最为低迷的4月份,同比增速仍然达到了四成,但随后迅速恢复至销售高位。

同时,我国各大车企在新能源市场中表现长期保持稳定。2022年一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前十家企业的销售量达到了大约570万辆,占到了新能源汽车总销售额的83%左右,与2021年相比上升了5.9个百分点。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强劲,但依旧存在着不少短板。

首先就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就是动力电池,目前我国在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瓶颈,比如电池续航能力不够、电池成本昂贵、电视寿命偏短、电池充电时间偏长等。此外,在车辆节能率、发动机系统等方面依旧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第二点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度依赖市场补贴。显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屡创新高,很可能是依靠政策加持,但是始终依赖政策,把政策当成唯一羊毛薅死,中国的很多自主品牌就面临着价格居高不下的尴尬境地。

国产品牌的电动汽车价格本来在20多万左右,在政府财政补贴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才能回落到十多万。一方面是电池的价格打不下来,成本控制不了,另一方面是市场的接受度问题,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控制,只能依赖于国家政策。

新能源发展至今,仍然没有脱离汽车行业依托规模效应发展的本质逻辑,只有当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车企才能相应地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2023年,国家的新能源政策补贴正式退出,新能源汽车销售立马迎来了不小的挑战。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保利润还是保销量,将是接下来的几年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最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存在不小的问题。相较于庞大的传统汽车加油网络,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非常少。据预测,2026年底,我国的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达到2900亿元左右,几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7.8%。但是,以充电接口和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得低于1:1的标准来看,我国充电桩这个基础设施的发展明显落后,无法形成有效服务范围。而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想要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中国的充电桩建设的速度必须呈指数增长,免去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总的来看,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那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新能源短板急需补齐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首先面临的就是技术攻关,想要在电池上有所突破,包括结构、材料以及涉及理念方面都要有所提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科研投入,加强动力电池的基础科学和竞争前技术研发,找到原始的创新突破点。

电池成本的降低主要通过改善电池的生产流程、材料、设计标准化和供应链来实现,长寿命的电池需要上下游配套商的紧密合作,以便在研发以及维护方面共享资源,同时,在电池材料的稳定性上也要多下功夫,从而提高电池的成品率、降低成本,这就要求材料开发商不断开发新材料,以适应电池研发要求。

整个产业链上所有研发单位资源共享,才是电池高效研发的关键,而电池成本降低,意味着售价就会被打下来。

其次,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问题,主要要从基础设施抓起。一是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电动汽车批量上市提供充电服务,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配套设施建设领域。二是关于充电桩站和充电桩的配套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先前就有一些国家只是大规模建设充电桩而未建设充电桩站,应吸取教训,形成完整服务链。在成本和配套设施上下功夫,新能源汽车终会摆脱“政策热,市场冷”的尴尬境地。

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

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政策端来看,国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布局下将继续进一步开展新能源市场的全面布局,各地政府也将会鼎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

从市场端来看,我国针对中国境内销售乘用车的企业实行双积分政策,又取消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均能吸引外资大量涌入,目前,特斯拉、本田、丰田、奥迪等全球众多品牌都已给出详细的“新能源中国战略”计划表,未来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一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竞技场。

但同时,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方面依旧面临着不小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程度也愈加深厚,站在国际市场上,国际企业巨头依旧给我国自主品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相对而言,国外新能源汽车企业策划及销售经验丰富,在技术上也相对比较发达。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目前来看虽然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起步较晚,一方面面临着技术的限制,一方面还要抵制国际市场的冲击,对于国产品牌的新能源车来说,要解决市场销售问题,还是得从根本出解决问题,及时攻克技术难关,才能长远发展。

除此之外,国内多个城市充电桩这个基础设施较为缺乏,这严重阻碍了新能源企业致力研发的积极性。想要创生原动力,还得从前端到后端,将整条产业链包裹在改造计划之内。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有政策加持,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在大趋势下,势必会有所发展。但广阔的市场需要真本事作为源动力,只有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攻关,形成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新能源才能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提质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