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新能源充电桩(当充电柱遇上新基建)

2024-05-01 09:06:23

撰文?|?熊宇翔编辑?|?周长贤

3月,当国内疫情逐渐缓和,按下暂停键的中国经济重新迈开了脚步。对冲疫情带来的损失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也罢,“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开出的药方。

过去一个月,当汽车行业在逆境求生时,行业中极具体的一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因为“新基建”站上了风口。作为总投资达数十万亿的新基建锚定的七大领域之一,海量的资金与关注度将涌入这个细分领域,几成必然。

当“小透明”成为新蓝海,干惯了苦活累活的充电桩行业,将会迎来怎样的变革?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

作为新能源汽车关键配套设施的充电桩,以新基建七分之一的身份,就此走到了台前。充电桩之所以被新基建选中,一来,是因其资产重,单台充电桩价格最高可达15万元;二来,充电桩的需求缺口显著,充电桩数量不足,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

根据2015?年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车桩比”,应该达到1:1。然而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截至去年底,中国共有充电桩121.9万个,车桩比仅为3.5:1——这意味着,如果按照规划,今年国内其实有超过200万个充电桩缺口。

而在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新车销量25%”,对应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约600万辆。如果届时以车桩比1:1做要求,那么充电桩一年的新增需求就将达到600万个。国泰君安测算称,到2025年,充电桩将累积成为一个千亿市场。

而自去年开始,工信部明确表态,日后将把对新能源汽车的百亿补贴,逐渐转向对充电桩的补贴。

在新基建的指挥棒下,可以预见的市场需求与补贴收益或将更快变现,各方资本因此加快了对充电桩的布局:

3月初,国内第一大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完成了总计13.5亿元的增资,新引入了鼎晖投资以及国调基金。其中,鼎晖投资是管理上千亿资产的知名机构,国调基金则是国家队背景、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500亿元的中国最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3月6日,中央为新基建定调后的第三天,主营动力电池的宁德时代,与福建百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上海快卜新能源,主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业务。

3月27日,与充电桩没什么交集的蚂蚁金服,也入股了一家充电桩运营企业简单充,在后者占股33%,为第二大股东。

一个月内密集出现三笔投资,一时间,颇有各方资本角逐充电桩蓝海之势。

充电桩行业是个典型的“政策市”。6年前的一次政策利好,掀起了资本进入充电桩行业的第一波浪潮。

2014年,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报装服务工作的意见》,对社会资本参与充电桩建设予以支持。也是在这一年,如今在公共充电桩领域排名第一、第二的特来电、星星充电相继成立。

经过多年努力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达到近120万个,其中51.64万个为公共充电桩,余下的70.27万个则为私人充电桩。

一般来说,私人充电桩基本为交流慢充桩,功率不超过10kW;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快充桩占比较高,其中功率最大的,能超过120kW。考虑到电网的承受能力,在推广充电桩过程中,国内一直持交流慢充为主、直流快充为辅的发展态度。

在私人充电桩的建设中,新能源车企是绝对的主力,它们通常给出买车送桩、买车优惠安桩的条件,为用户安置私人充电桩。比如,国内最大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其销售/送出的充电桩就超过了36万个。

而在公共充电桩的建设中,车企考虑到品牌影响以及资产利用率的问题,通常退居二线,只有小规模的投入(特斯拉的超充站以及上汽打造的上汽安悦除外),更大的空间属于专业的充电桩运营商。在充电桩站上新基建风口后,目前新进入的资本着眼点也在充电桩运营环节。

然而,仅仅发展了不到十年时间,充电桩运营就已经成了一门高度集中、与汽车行业多赢格局大不相同的行业——行业前三的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原因正是在于充电桩的基建属性:投入资产重、回报周期长。

以行业龙头特来电为例,根据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的说法,特来电在5年时间中累计投资了50多亿元,前四年总共亏损了6亿元,在2018年才刚刚跨过盈亏平衡线。据行业人士称,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回报周期为5-9年。

也正是由于重资产、长回报周期的属性,特来电、星星充电在短短5年时间里,筑起了护城河。对后来者而言,除非下定“花大力气挣小钱”的决心,否则充电桩运营并非一个值得进入的市场。

但新基建的政策风向,让这一定论多了些X因素。

某种程度上而言,充电桩运营这门生意,跟新造车有些相似——描绘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需要切实的盈利能力证明未来的美好。幸运的是,政策的东风到来后,充电桩运营离盈利又近了一步,通往盈利的途径,也多了一层助力。

由此,充电桩运营的盈利其实已经有了四重保障:一靠补贴加持,二靠规模效益,三靠增值服务,四靠资产减重。

其实,在2020年开年后,充电桩列入新基建项目之前,北京、深圳、山东、成都已经率先出台了对充电桩建设的补贴扶持政策,按交流/直流、私桩/公桩划分,单桩可得补贴从1050元-60000元不等。若以15万元一个的大功率直流充电桩举例,补贴落地后最高可覆盖其40%的建设成本,将极大改善建桩的高成本问题。

可以预见,在充电桩建设列为新基建项目后,更多地方政府将出台补贴措施甚至加大补贴力度。不过也要考虑到,由于充电桩不像汽车产业链那么长,对上下游整体带动有限,因此部分地方政府或许态度并不会很积极。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可能会对补贴力度造成影响。而且,未来中央是否还会针对充电桩出台国家层面的补贴,也是市场在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补贴的加持下,充电桩安装量今年有望迎来更大幅度的增长。而这将有助于充电桩运营企业发挥规模效益,提升运营效率。其实,去年的数据已经体现了这一点——2019年,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到2018年的1.3倍,而公桩充电量则达到了2018年的2.9倍。这意味着,在2019年,公共充电桩的进一步增加起到了正向效应,平均每台公桩的运营效率大大提升。

同时,充电桩运营商们也在避免“管道化”,即仅仅变成一个“充电的”。探索、打通新场景,是避免管道化的主要出路。目前,充电桩运营商主要的思路为,通过充电服务获取的数据,构建智慧充电网络,与本地生活、出行服务的数据链条打通,在充电的单一业态上构建增值服务。比如,特来电正在着力建设自己的智慧充电体系。

不过,这个工作不太可能由充电运营商来主导。业内人士分析,蚂蚁金服入股简单充,其目的或许就是利用后者的数据,来打通自己的数据链条,实现更精准的消费者服务乃至更精准的风控体系。

最后,在充电桩运营的实践中,相关企业也摸索出了把重资产做轻,给自己减负的方式。路由社注意到,国内第二大充电桩运营商星星充电正在推广其合伙人制度,不仅直接投资充电桩能成为其城市合伙人,有地、电的资源也能成为其合伙人。不少商业地产商,出于设施配套的考虑,与星星充电达成了合作,为其提供场地,减少了后者在选址、用地上的投入。

尽管充电桩重资产、长回报周期的固有属性没有改变,但上述四重保障不同程度地分担、化解了风险,对于排名前列的充电桩运营商来说,盈利可以预期。不过,对于后进的资本来说,即使有政策加持,要翻越前者的护城河也并非易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电动车数字新基建的万亿级蛋糕 互联网巨头“围猎”充电桩

被纳入新基建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迎来政策红利,市场热度很高。有券商分析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行列,预计将激发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扩大,用户规模的增长,相关企业还将开拓更加多样化的增值服务。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私充电桩合计?141.8?万台,其中公共类充电桩?60.6?万台。相对应的新能源车辆则是约470万辆,目前的车桩比例大约在3.3:1,与当初制定的规划还相差甚远。

目前一线城市虽然拥有了足够数量的充电桩,但对于不断增长的新能源用户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缺口。为了进一步推动充电桩产业建设,2020年以来,各行巨头加速入局充电桩行业。

今年以来,宁德时代、蚂蚁金服、华为等跨界选手纷纷进行了布局。此前蔚来、特斯拉等整车企业也早已开始运营相关业务。作为配套设施的重要推动建设者之一,早前国家电网也曾发布计划,今年全年投资27亿元建设新充电桩7.8万个。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充电桩市场仍然巨大的规模空间,近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回暖,也进一步拉大了对充电桩的需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万辆和1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0%和67.7%。

面对不断增长的规模,数量和类别都更加丰富的选择,对充电桩的规范管理,显得更为必要。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公告》,其中提出将电动汽车充电桩强制检定延期至?2023?年?1?月?1?日起实行,并鼓励各地方对其具体强制检定方式予以探索。

公告指出,凡是列入目录且监管方式为?"?型式批准?"?和?"?型式批准、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办理型式批准或者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并在使用中接受强制检定。除此之外的其他计量器具不再办理型式批准或者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亦不再实行强制检定,使用者可自行选择非强制检定或者校准的方式,保证量值准确。

据公告内容,进行强制检定时,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只做首次强制检定"和"进行周期检定"两种方式。"只做首次强制检定"分为两种:只做首次强制检定,失准报废;只做首次强制检定,限期使用,到期轮换。

另外,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由相应的检定规程确定,凡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做了修订的,以修订后的检定规程为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新能源购置补贴和免购置税政策将延长2年。再加上各地此前已陆续出台的汽车鼓励政策,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全面利好。

同一天,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宣布推出新能源车充电服务解决方案,并正式上线充电地图。不常发声的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集团董事长俞永福为充电地图亲自站台,足见此事之于高德、乃至阿里巴巴集团的重要意义。

重量级玩家入局

阿里入局的背后,是充电桩面临的巨大政策和市场机遇。

政策层面,不久前,国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七大“新基建”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位列其中。

市场层面,面对不断升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市场规模预计超过万亿级。

尽管充电桩数量缺口巨大,但阿里无意介入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用俞永福的话来说,阿里高德要做的,是把自身的场景和技术优势和“新基建”进程相融合,加速推进数字化经济转型步伐。

怎么理解?简单来说,类似当年淘宝助力众多商户线上开店,阿里要用数字化手段帮充电桩“上网”。

让充电桩“上网”

过去几年充电桩领域的跑马圈地、群雄逐鹿,虽然让充电桩数量逐步增长,但弊端也日益显现。遍布全国的充电桩,分散在不同运营服务商中,互不打通、各自为战,让一个个充电桩变成信息孤岛。早几年,电动车车主手机里装十几个充电APP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即使现在,在4、5个APP里自由切换也是电动车老司机们的必备技能之一。

阿里在做的事,就是把这些孤立的充电桩连接起来,通过一个开放平台建立一种聚合生态。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对车主来说,信息聚合带来最优决策,当所有充电桩的实时信息汇集的一个平台上,去哪儿充电就不再是不同APP之间的切换,以及基于自己经验的决策判断,而只是一次简单的搜索查询,然后导航过去,扫码支付,所有的行为都在一个APP里完成闭环。

对充电桩运营商而言,用户充电需求和充电桩的最优匹配,将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从而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这种数字化能力,是“新基建”与传统的充电桩的本质不同,也是阿里要为整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领域注入的全新基因。

谁能做?以及谁能做好

阿里巴巴并不是第一个建立新能源充电服务聚合生态的互联网巨头。在这一领域,滴滴、百度的行动甚至更早。

早在2018年1月,滴滴在车主App端上线小桔充电,并陆续接入特来电、星星充电、普天等多家头部充电服务运营商;百度则在2018年上线充电桩查询功能,并在2019年通过小程序的方式接入支付体系;腾讯虽然尚未涉足,但快速复制上线功能也绝非难事。

但是,谁能做是一回事,谁能做好则是另一回事。一个理想的充电聚合服务平台,需要能回答用户三个问题——去哪儿充电、怎么去,以及怎么交钱。

解决去哪儿充电的问题,需要有全面精准的充电桩信息,并且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快速筛选匹配。

解决怎么去的问题,需要有地图导航服务能力,包括定位、实时路况、引导规划等。

解决怎么交钱的问题,则是要有支付体系能力,能够在平台内部完成交易闭环。

对滴滴而言,如何在充电桩领域建立广泛深入的行业合作关系将是最大问题。由于滴滴直接介入充电场站建设和运营,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导致很难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充分打通。这也是当年滴滴小桔充电一夜之间被特来电、星星充电、万马爱充三家运营商切断数据源,平台覆盖充电桩数量一夜减少80%的根本原因所在。

腾讯的短板在地图服务能力,百度的短板则在支付体系能力。如何让用户改变已有使用习惯,用腾讯地图导航,或是登陆百度账号完成支付,这种用户心智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相比之下,电商起家、以开放赋能为基因的阿里,无疑会给合作伙伴更大的安全感,从而能在更大范围行业合作,这也成为的基础。此外,高德地图是目前国内最大导航出行平台,支付宝全球覆盖12亿人群,二者在出行和支付领域的用户心智,也让从导航到支付的服务闭环没有任何突兀。

据了解,目前高德充电地图已接入了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快电、联行科技、蚂蚁充电等全网核心充电运营服务商的官方充电桩实时信息和交易链路,实现超过96%的充电桩动态信息覆盖,在充电桩数量和实时信息准确率方面居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支付生态的打通整合,用户能在高德充电地图完成从找桩、导航、在线支付以及周边服务搜索在内的一站式服务。

阿里的入局,能否给充电行业带来一次真正的变革,让电动车车主的里程焦虑得到缓解,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