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绿化盗墓(现实中的盗墓贼有多厉害)

2024-04-11 05:34:40

《盗墓笔记》是南派三叔所著的盗墓题材小说,讲述吴邪、张起灵、吴三省等人进入古墓探险的故事。随着小说被相继改编成为**和网剧,人们在对考古产生兴趣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现实中的盗墓贼有那样厉害吗?盗墓的时候在棺木的东南角上点上一根蜡烛,说是人点灯鬼吹灯,如果一旦蜡烛熄灭了,盗墓的摸金校尉,就要马上离开,不能够**任何陪葬品,这个规矩真的有吗?

应该说小说来自于现实生活,可是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笔者的工作是需要和公安部门打交道,再加上亲戚之中又有人从事考古工作,所以对这一个行当算是遇到一些,说一说知道的东西:

一、现实中的盗墓贼不比小说中的盗墓贼的水平差,

看到小说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个洛阳铲的工具存在,这是洛阳那边盗墓贼必备的盗墓工具之一,这个洛阳铲是极度简单的一个工具,都是一个长长的杆子然后在一端绑了一个半圆形的长片,这一个洛阳铲是洛阳盗墓贼使用的工具,可是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工具算得上是盗墓的神器,因为这么简单的洛阳铲就能够探寻到地下墓葬的情况,准确率算是相当之高,后来考古专家把这洛阳铲引入了考古的工具之中,这一个盗墓贼发明的洛阳铲曾经还走出过国门。

小说中的盗墓贼能够通过风水判断大墓的位置或者是有没有大幕,这样的盗贼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水平可以说是不分高低。

笔者曾经和公安部门一起查看过一个盗墓现场,犯罪嫌疑人只有一个人,在盗墓的过程之中他并没有东找西找,很是精准的就找到了古墓的位置,当时就很好奇他是怎么知道古墓的位置的?后来查看了犯罪嫌疑人的审讯笔录,根据犯罪嫌疑人自己的供述,以前别人盗墓的时候他负责看风,可是始终没有分到多少钱,后来被抓之后,他自己就在监狱中好好的研究了风水学,出狱之后他狠狠的小试了几把,回回都没有落空,这一次也是看准了这个大墓之后来盗墓的,如果不是因为意外事故被人发现,估计这个墓就被掏空了。

二、以前盗墓有规矩,现在盗墓没有规矩。

以前盗墓贼之间是有着规矩存在的,正所谓盗亦有道,讲忠臣、烈女的墓是不会**的,像岳飞的墓,关公的墓,这都是忠义千秋的象征,如果要是到了这样的墓是会被别人唾弃的。

以前盗墓属于家族传承,这一点在许多盗墓题材的小说或者是影视作品当中都有体现,这是因为家族之中都属于血脉相承,不会出现一人下洞搬运完财物之后在上面的人将盗洞堵死独吞全部收获的情况。

现在这些规矩都没有了,盗墓贼看到古墓就会挖,不管是谁的墓,有的盗墓贼连自己的祖坟都有盗过,盗墓贼形成团伙不再是家族传承,往往具有流动性。

至于在古墓之中点蜡烛的规矩并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这一个是用来测试古墓中的氧气的,毕竟长久没有打开,再加上有的时候空气不流通必定会导致古墓之中缺氧,为了避免意外情况才会点上蜡烛同时也起到照明的作用,现在的一些盗墓贼改成了氧气瓶和电筒。

为什么没有人敢挖掘朝鲜的陵墓,中国的陵墓却基本都开凿了?

、伍子胥——最毒的盗墓者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掘者,源于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杀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孙武攻破楚国城池,成全吴王“春秋五霸”地位后,伍子胥也寻得了弑父兄之仇的机会。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开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当年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经一个侥幸逃脱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顺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另有一说,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对其进行严刑拷打,逼他说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2、项羽——最牛的盗墓者 项羽与伍子胥是老乡,都是现在的宿迁人(这层历史关系恐怕不少人不是太清楚吧),时人称西楚霸王,其战争的竞争对手是邻边徐州的刘邦。 项羽在进入关中后,实行了杀光(杀掉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杀掉王室贵族)、抢光(掳掠咸阳城)、烧光(火烧咸阳、阿房宫)的“三光政策”。由于项羽与秦始皇一样野蛮,很不得人心,天下归心刘邦。刘邦也会拍天下马屁,《史记》中记载,刘邦把“掘始皇帝冢”作为项羽的一大罪过,昭示天下。但有学者认为,项羽掘秦陵记载未必准确,郦道元在四百年后写的书不可信,因为早年史书、比较严肃的《史记》并无准确记录。现代考古探测则发现,秦陵“完好无损”。项羽当年到底是否掘开了秦陵,在秦陵被充许考古发掘之前,仍是历史之谜,无从验证史实的真伪。 3、刘去——最变态的盗墓者 盗墓有的是泄愤,有的是贪财,但中国历史上有一盗墓者却很变态,首先是为了好玩,他就是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据晋人葛洪编著的《西京杂记》记载,在其封国内“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有点名气的古墓几乎没有一座能逃过刘去的铁锹。刘去盗掘的对象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晋灵公的陵墓都让他掘开了。魏襄王墓是石料做成的外椁,中间置放石床,石屏风。为防盗掘,入口用铁水灌注,刘去派人凿了三天才掘开。棺材是用生漆杂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几寸厚,刀根本砍不动,刘去则让人用锯子锯开。石床上放有一个玉痰盂,两把铜剑,几件金器。刘去看上其中一把铜剑,当场就拿起来带在身上。 晋灵公墓在今山西绛县境内,墓冢如馒头状,系五花土堆成。刘去进去时看到,墓室豪华富丽,四角都放置用石头雕刻成的鹰犬,上刻有壁画。在棺椁两边,有男女石人四十多个,捧着灯烛什么的站立在周围。虽然棺椁已经朽烂,但尸体还没有坏,晋灵公的九窍之中都放有金玉。刘去看上了陪葬品中一个拳头大的玉蟾蜍,拿回去当储水磨墨用的水盂使。 被刘去盗掘的有名古墓还有好多,如魏王之子且渠墓、晋幽王墓、栾书墓等一大批古墓。但盗墓多了,刘去也害怕。《太平广记》记载,在掘开且渠墓时,刘去被吓得半死,里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刘去赶忙让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史称,刘去盗掘古墓的数量“不可胜数”,但具体有多少,又获得多少宝物,现在已无从考证。 4、曹操——最专业的盗墓者 盗墓,多是王者行为,从伍子胥,到项羽,再到刘去,都是这样。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历史上大规模的盗墓行为都掺杂有官方性质。但设专职,设“盗掘办公室”,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史书中称他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门研究、执行盗墓,曹操堪称中国历史上是最专业的盗墓者。 曹操盗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砀山王墓,这里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构建规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称“天下石室第一陵”。刘武是刘邦的孙子,其父是汉文帝刘恒,哥哥是汉景帝刘启。刘武正处“文景之治”、国富民丰的年代,可以想见刘武陪葬的丰厚程度。刘武于汉文帝二年受封为梁王,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其地卑湿,徙治睢阳(今商丘)。刘武抵御“七国之乱”有功,一度有夺景帝帝位的念头。在王位23年,公元前144年10月病逝,葬于永城芒砀山,谥梁孝王。 5、董卓——最恶的盗墓者 在中国历史上三大盗墓高潮中的第一波,即出现在西汉末年至南北朝这一段时间。这一历史时期,小朝小廷如玩游戏般交替频繁,因此世道很乱,饥民遍野,民间盗墓之风盛行,你盗我亦盗,大家一起盗。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掘墓大盗曹操外,还有董卓、黄巢等人。 西汉最有为作为,也是中国众多帝王颇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刘彻的茂陵被掘开,董卓就是最大的罪人之一。自茂陵地宫封上那一刻起,不少人就盯上了,有记载的第一盗是东汉初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干的。盗掘茂陵前,赤眉军先把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掘开,已盗走了大量财宝。值得一提的是,在掘开长陵陵区内刘邦皇后吕雉的墓穴时发现,吕后的尸体历经那么多年仍如刚死不久,有兵士动了邪念,竟然奸了尸。掘开茂陵后,陵内财宝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茂陵的陪葬品太多了。到东汉末年,同为军饷发愁的董卓也盯上了茂陵,盗墓执行人就是他手下第一大将吕布。茂陵营建了54年,地宫巨大,为西汉皇陵中最大的一座。虽然之前已让赤眉军光顾,但吕布进去后,发玑陪葬品仍是堆放满地,吕布满载而归,把刘彻的棺椁翻得乱七八糟 6、黄巢——最蠢的盗墓者 黄巢成为中国盗墓史上的狂人,是因为其盗掘的对象都是重量级。一是效法项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学赤眉军、董卓,掘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三是掘武则天与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对于黄巢盗掘的文字散见诸陵的盗掘记载中。在乾陵记载中,黄巢掘陵时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据说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后仅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此至今仍有迹可寻。由于农民军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结构实在太坚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内部结构,结果挖错了方向,乾陵躲过了劫难,否则保存不到今天。 手下有那么多人,随便挖挖也能弄出不少宝物啊,真是蠢死了。从当年的实际情况分析,在三座帝王陵寑中,黄巢不会一个未得手,最有可能掘开的是茂陵,茂陵之前已多次遭盗,地宫入口容易发现。现在分析,黄巢带领起义军盗掘帝王陵,乱挖一通,并不仅仅是盗宝,也有泄恨的意思,是对封建皇权的一种挑战。 7、温韬——危害最大的盗墓者 温韬,易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温韬祖籍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有一个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温韬趁战乱,在这一时间内动手掘掉的。温韬盗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 8、刘豫——最不义的盗墓者 目前考古界判断,中国现存的所有帝王陵都已被盗墓者光顾过。唐“十八陵”让温韬盗掘了,北宋“巩义八陵”则让叫刘豫的人盗掘破坏干净。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追尊“宣祖”)的迁葬陵,号称“七帝八陵”。相比汉、唐帝王陵冢巨葬丰,北宋帝王陵普遍简单;汉、唐帝王生前就开始卜穴营建了,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预筑寿宫。刘豫本为北宋臣子,后降于北金政权。降顺变节,本已不义,合伙盗掘陵,则更加不义。 9、杨辇真珈——最没道行的盗墓者 历史上,僧人盗墓并不鲜见,但如杨辇真珈这般丧尽天良的十分罕见。其罪行,史上记载也很清楚。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睐的杨辇真珈被任为江南释教总摄(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的官员)。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元末明初黄岩人陶宗仪所著《辍耕录》,均记载有杨辇真珈盗墓一事: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杨辇真珈伙同僧人允泽等人,带人到陵区。当时负责护陵的罗铣坚决阻止,允泽竟然抽出刀来,当场要杀了罗铣。在毁陵盗物之外,还有最令人发指的事情。杨辇真珈将帝、后们的骨骸全出掘出,弃之荒野。理宗赵昀是大头,杨辇真珈将他的头颅从尸身上取下来带回北方,镶银涂漆,制成盛酒的器具使用。 10、陈奉——最荒唐的盗墓者 陈奉,明湖广承天(今湖北钟祥)人。本为御马监奉御太监,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钧旨意,去湖广一带征收矿税,官方身份是“税监”。陈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压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陈奉及其手下剖孕妇,溺婴儿,无恶不作。谁家有钱敲诈哪家,弄得众多殷实人家倾家荡产。陈奉最让人痛恨的行为是挖坟掘墓,《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八个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 陈奉的盗墓歪念是受到了武昌境内发生的乡民盗掘李林甫之妻杨氏墓“得黄金巨万”的一事启发,而“悉发境内诸墓”,走上盗墓之绝途的。当时在他权利范围内荆州境内的大大小小、有名没名的坟墓全都让他派人盗掘了。巡按御史玉立贤上奏,请当朝皇帝朱翊钧下旨停止陈奉的盗掘行为,未被理睬。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发生民变,时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再向朱翊钧上奏,揭露陈奉“威吓诈骗官民,犯上违制自称千岁”等罪行。大学士沈一贯也上言,请求将激起民变的陈奉撤回,“以此收拢湖广百姓之心”。朱翊钧全都置之不理,这大大助长了陈奉的恶念野心,导致发生了陈奉盗掘显陵的事件。 11、乾隆——权力最大的盗墓者 乾隆盗墓堪称一奇,据说仅是为了**陵中楠木大柱。乾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死后继承大位,改元乾隆,为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继位时,清王朝已经过康熙,雍正两代70多年的治理,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康。乾隆励精图治,促进了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绝唱出现了,此即“康乾盛世”。乾隆在位六十年,享年89岁,加上三年太上皇,为中国帝王中实际在位时间最长、年寿最大的皇帝,自号“十全老人”。史载,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年——1787年),开始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乾隆就利用这次机会盗墓的,偷梁换柱。 这次修葺,项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筑还被拆除或缩建,“拆大改小十三陵”。民间广为流传“乾隆盗木”的故事,就是这次修陵过程中发生的。说是乾隆因为看上了朱棣长陵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大柱,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图将长陵大殿拆毁。经刘墉(刘罗锅)、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乾隆皇帝才放弃了拆长陵的念头。但他不死心,仍命人拆毁了永陵的大殿,换下该殿的楠木,用于建设自己裕陵。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破土动工,营建永陵花了10多年时间,规制仅次于长陵,与朱翊钧的定陵不相上下,“但长陵规划之心思不及也”。当年建陵时,每月花费白银不下于30万两。经过乾隆这次“修葺”,永陵祾恩殿确实缩小了,现代考古已证实了这一点。《大明会典》记载,祾恩殿重檐7间,左右配殿各9间,恩门面阔5间。乾隆重建后祾恩殿变为5间,恩门减为3间,柱网分布也与旧制不同。 清朝皇帝自顺治始,多有“盗木”的习惯,用于修筑宫殿、陵寑,康熙、雍正都干过拆毁明代建筑建陵的事情。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则只有乾隆。遗憾的是,乾隆的裕陵后来遭到孙殿英的盗掘,不知是不是一种报应? 12、孙殿英——最现代的盗墓者

求采纳

皇陵,一个埋藏着皇帝生前珍藏的奇珍异宝的地方,自古以来很多盗墓贼都觊觎皇陵,想着**其中的宝物。而除了皇陵,一些达官显贵的陵墓中一样有着很多宝物,所以拜千百年来的各种盗墓贼所赐,我国的陵墓几乎都已经被挖空。

不过在中国陵墓被挖空的同时,韩朝的陵墓几乎无人敢盗,很多人一定十分好奇,别的国家没有盗墓贼吗?究竟为何韩朝陵墓无人盗呢?

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收藏着韩国的40座“朝鲜王陵”,由此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委员们也都对保存完整的朝鲜王陵有着极高的赞扬。因为能够将一个王朝所有在位君王陵墓全部得以保存是一件世界历史上十分罕见的事情。

朝鲜王朝建于1392年,从开国皇帝太祖李成桂到最后一任君王纯宗李拓,一个经历了27代君王。李氏家族在朝鲜半岛的统治时间长达五百多年,所以朝鲜王朝也有一个别称叫做李氏王朝。这做拥有四十座王陵的文化遗产中埋葬着27代的君主和王妃,其中除了有两座王陵在倭寇侵略时损毁之外,其它所有王陵都从来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历经几百年,依然安静地躺在朝鲜的一方土地之上。

而除了盗贼的光顾,还有一种对陵墓有致命伤害的,便是这历史的年轮。可是朝鲜王陵却在几百年的风吹雨淋之下依然保存完整。不得不说这王陵的建造技术也是十分高超的。而除此之外,王陵的安全性也极高,墓室的石材都使用了大型的铁片用来固定,入口内部也安装了双重的防盗装置。墓室外部就用了石灰、砂子和石块的搅拌物来封存,坚固的墓室外部结构也让盗墓者无从下手,由此也保证了陵墓不被盗墓贼所光顾。而且王陵之中有些陪葬品并非真品,而是仿制的赝品,盗墓者深知自己无从辨认,所以对王陵中的陪葬品也丧失了兴趣。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皇陵的选址。朝鲜王陵选址基本都在离王宫较为近的地方,便于君王来回祭拜。而随着时代的迁移,这些王宫最后都成为了较为繁荣的城市,所以王陵也都理城市中心近,盗墓者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起坏心眼。

朝鲜的王陵十分注重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并不会为了修王陵而破坏周围的自然景观,让亡者与自然和谐,周遭都受到大片树林的保护,在修建皇陵后还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绿化面积。

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让朝鲜王陵得以了完整的保存,朝鲜王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传承,这对这个国家的后世来说,也是一种无比宝贵的财富。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