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树章永璘(张贤亮《绿化树》读后感、)

2024-05-08 19:37:38

看过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后,才看了这本《绿化树》。个人比较喜欢后者,感觉前者的后半部分越写越脱离社会背景,家庭和情爱的纠纷冲淡了劳改生活对人性的压抑的主题。而《绿化树》让我看到了冰冷年代中的温情,小说里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马缨花、小谢队长,海喜喜......他们都像绿化书一样给人温暖。

那个时代那一代人因为历史原因而饱受磨难。漫长的劳动改造,无止无休的政治运动,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感知身处其中的那一代人的生存状况,我们与我们的父辈有着无法跨越的代沟。它们所经历的时代,一个疯狂的时代。还清晰的记得小说最后的那一段话:“整整二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五分之一世纪!我们的国家和我都摆脱了厄运,付清了历史必须要我们付出的代价。”二十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他们被耽误的青春,没有任何人为他们买单。

当这个本该清高的知识分子沦为“生活的全部的目的都是为了活着的狼孩”的时候,他藏着两个面馍馍不舍得吃结果被老鼠吃了而伤心不已,用狡黠的方法愚弄老农用3斤土豆换了5斤黄萝卜;当这个曾经是教授的文人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如何搞到更多的吃的的时候,他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打到更多的稀饭;这个忘记了什么是吃饱的感觉的读书人,因为马缨花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和土豆给他吃的时候,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里我们看到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活下去,什么知识文化在现实面前都显得一文不值。虽然章永璘也会自责内疚,自己不该这么做。正像书中写的“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刻非常清醒。”

当马缨花给章永璘白馍馍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冰冷年代里的一抹温情。他们之间的感情,最初来源于马对知识分子的莫名的崇拜,而章也是因为马把他从饥饿中解救出来,是出于一种感激。当马缨花拒绝和章结婚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但却朴实天真善良坦荡的农妇伟大的爱情。她想利用别人对她的好感获得更多的食物来供章读书,或许这是不道德的,但那种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爱人无私的考虑却无可厚非。只是时事变化莫测,这段爱情也只能在章的想象中实现了。

二十年过去了,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但那些记忆是不会失去的。正如书中所说的“我虽然在这里度过了那么艰苦的生活,但也是在这里开始认识到生活的美丽。”

那些生命里出现的温暖的绿化树,美丽而圣洁!

  论述田汉20世纪20年代话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 张贤亮是一个喜欢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会到作品之中的作家。从《灵与肉》开始,作者就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一个生活中的重大命题——知识分子在与体力劳动者的接触中,以及在他自身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灵变化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因此,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很浓,当然,这个理性色彩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感性生活的描写之上的。

 《灵与肉》描写一个受到二十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的磨难中得以精神升华的故事。这是一首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歌,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的礼赞;作者要讴歌的正是劳动创造人、劳动人民塑造知识分子优秀品格和真正灵魂的哲理。

 《绿化树》是描写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承受到的灵魂洗涤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作者是虔诚地描绘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这样的劳动者,重塑了章永璘这个“人”的性格。尽管他们有许多缺点,但他们心地是善良的,精神是崇高的,尤其是马缨花,她用一个劳动人民的乳汁,也用一个女性的温情改造了一个心灵卑下的人物,她是章永璘心灵(也是作者心灵)中的维纳斯,是传统美德的对应物和象征体。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样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它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除了作品大胆地描写了健康的性以外,还由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在不断创造中获得新生。

  [解析] 参见教材P248-249。

  [知识点] 第五章 新时期小说代表作家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