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冬瓜种植霜霉病是主要病害)

2024-04-15 15:48:19

霜霉病是冬瓜的常见病,对霜霉病有一定的抗性,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发生严重时造成植物早衰,导致产量明显下降。冬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边缘或背面出现不规则的水淹斑,尤其是早晨。斑点逐渐扩大,并受静脉限制,显示多边形浅棕色斑块。湿度大的时候,背面或者叶面会长灰黑色的霉。后期病斑破碎或连片,导致叶缘卷曲干燥,严重田黄。现场发现病害后,应及时应用。发病初期可用杀菌剂或配方防治。25%吡唑醚菌酯EC 3000~40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倍;或53%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72%除虫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视情况每5-7天喷水一次。

冬瓜霜霉病的传播途径及发病机理。冬瓜霜霉病病原菌在保护区越冬,次年春季传播。病原体也可以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温室栽培条件下,冬瓜夜间湿度逐渐增大,导致叶片上结露。湿度为100%时,结露急剧增加。露水久了,容易生病。致病孢子只有在露水存在2~3小时后才能侵入;否则,即使相对湿度为100%,只要叶面不结露,霜霉病菌游动孢子囊几乎不能移动,就不会发生。主要发生在夏秋冬瓜的结果期和露雾大的季节。田间发生霜霉病的温度为16℃,适宜流行的温度为20~24℃。30℃以上或15℃以下的发病率受到抑制。疾病在多雨、多雾和暴露的条件下非常流行。

冬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大棚栽培冬瓜应选择耐热冬瓜品种。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并施足底肥,合理追施氮、磷、钾肥。雨后及时耕作,提高地温,降低空气湿度。气温在24~32℃,晴天多雨,雨天潮湿,昼夜温差大,夏季和秋季应适时露、雾大。保护剂可以是25%嘧菌酯悬浮剂的1500-2000倍,52.5%恶唑草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的1500-2000倍,68.75%恶唑草酮-锰-锌水分散粒剂的1000-1500倍,或45%阿莫西林水分散粒剂的600-800倍。视情况每7~10天喷水一次。

但温室栽培中应注意耐热冬瓜品种的选择。化学控制。夏秋气温24 ~ 320℃时,晴天多雨,雨天潮湿,昼夜温差大,露水重,雾重。保护性杀菌剂可用于早期预防,25%悬浮剂阿米西可用于流行期,有效控制病害,延缓植物衰老,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方法是开始喷25%阿米西daSC833~1250次,还是58%多米?锰锌800次,连续施用3次,每7天一次,连续施用3次。温室栽培条件下,冬瓜夜间湿度逐渐增大,导致叶片上结露。当湿度为100%时,结露急剧增加。露水久了,容易生病。致病孢子只有在露水存在2~ 3小时后才能侵入;否则,即使相对湿度为100%,只要叶面不结露,霜霉病菌游动孢子囊几乎不能移动,就不会发生。主要发生在夏秋冬瓜的结果期和露雾大的季节。

区别如下:

1、灰霉病

发生在果实主要引起果实顶部变软、腐烂,后期腐烂、出现灰色霉层;在叶部主要是有掉落的花瓣、卷须等腐烂引起发病,后期灰色霉层;

2、霜霉病

主要在中下部叶片发生,在叶片背部出现水渍状小点,后期呈现不规则状病斑(受叶脉影响,即病斑不能跨越叶脉),后期如水浸泡般,出现黑色霉层。?

3、防治用药不一致。

扩展资料

霜霉病

此病从幼苗到收获各阶段均可发生,以成株受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容易并发角斑病,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类似黄萎病。

灰霉病

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在实际病害防治过程中,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切断传染源;在病原菌侵入的情况下,也难以彻底消灭病原菌,如药剂喷施,难以解决空气及露水中的病原菌;而单独熏棚,不能重点解决病叶、病果等病残体上或内部的病原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霜霉病

百度百科-灰霉病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