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和鲢鱼的区别(鲢鳙是生活环境及特点)

2024-04-24 18:02:26

鲢鳙的生活环境及特点

鱼种论述

鲢鳙并不是一种鱼,而是鲢鱼和鳙鱼的合称。

其中鲢鱼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鲢属大型淡水鱼类,俗称白鲢、水鲢、跳鲢等。

而鳙鱼则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鳙属大型淡水鱼类,俗称花鲢、黑鲢、胖头鱼等。

生活环境

鲢鳙是中上层鱼类,常生活在江河干流、河湾、湖泊和水库的中上层,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一般在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待性成熟后游到江河产卵,产卵后多数个体进入沿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又回到江河深水区越冬,翌年春暖时节再上溯繁殖。

食物习性

鲢鳙是滤食性鱼类,从幼鱼到成鱼都以浮游生物为食,靠腮的特殊结构滤取水中的轮虫、枝角类、挠足类等浮游动物和硅藻、蓝藻、隐藻等浮游植物,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人工饲养时可投喂禽畜粪便、豆腐渣、皮、米糠、微颗粒配合饲料等。

摄食规律

链镛是暖水性鱼类,喜栖息在水温较高的水域,最适生存水温23~32°C,在这个水温范围内摄食积极性与水温成正比,尤以炎热的夏季食欲最旺盛,水温低于23°C或高于32°C时摄食积极性逐渐降低,摄食临界水温约8~40°C。

链鱼 镛鱼/形态对比/

1、体色:鲢鱼和鳙鱼的鱼体颜色不同,其中鲢鱼的体背面呈灰色,腹部呈银白色,各储呈灰白色;而鳙鱼体背面呈暗褐色,身上有淡黑色斑点,腹部呈灰白色,各储呈淡灰色。

2、头部: 鲢鱼和鳙鱼的头部大小不同,其中鲢鱼的头部长度约占鱼体总长的1/4~1/5,下领稍向前突;而鳙鱼的头部要比鲢鱼更大,长度可占鱼体总长的1/3,上领稍向前突。

3、腹部:鲢鱼和鳙鱼的腹部形状不同,其中鲢鱼的腹部有一条明显似刀刃的“棱子”; 而鳙鱼的腹部则显得非常平缓、圆润,没有明显的“棱子”, 这也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

4、胸鳍:鲢鱼和鳙鱼的部大小不同,其中鲢鱼的胸鳍比较大,明显超过腹鳍基部很多;而鳙鱼的胸鳍则比较小.尖端仅仅只到腹鳍基部,可用于鉴别其他特征不明显的幼鱼。

鲢鳙是鲢鱼和鳙鱼的合称。

其中鲢鱼是鲤科鲢属淡水鱼类,俗称白鲢、水鲢、跳鲢等,鳙鱼则是鲤科鳙属淡水鱼类,亦称花鲢、胖头鱼、黑鲢等,两种鱼因形态和习性都很相似而常被合称为“鲢鳙鱼”。

形态特征:

鲢鱼:鲢鱼体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腹部狭窄并具明显腹棱,腹棱自胸鳍直达肛门,头大,头长约为体长的1/4,吻短,钝圆,口宽,眼小,体被小圆鳞,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臀鳍中等长,尾鳍深叉状,体背侧面暗灰色,下侧银白色,各鳍呈淡灰色。

鳙鱼:鳙鱼体侧扁、稍高,腹部在腹鳍基部前较圆,后部至肛门前有狭窄的腹棱,头可达体长的1/3,背鳍基部短,胸鳍长,腹鳍末端可达或稍超过肛门,尾鳍深分叉,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微黑,有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并具黑色小斑点。

栖息环境:

鲢鳙是淡水鱼,主要生长在淡水的湖泊、河流、水库以及人工养殖池塘里。鳙鱼多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东北和华北地区少见,而鲢鱼则以湖南、湖北居多。

鲢鱼:

鲢鱼是中上层鱼类,春、夏、秋季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冬季则潜至深水区越冬,喜高温,最适生存水温约23~32℃,炎热的夏季食欲最旺盛,个体相仿者群游至水体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

鳙鱼:

鳙鱼是中上层鱼类,春、夏、秋季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冬季则潜至深水区越冬,喜高温,最适生存温度约25~30℃,炎热的夏季食欲最旺盛,幼鱼及未成熟个体多在沿江湖泊或附属水体中生长、发育。

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也广泛分布着鲢鳙。这些鲢鳙和鲤鱼、青鱼等鲤形目鲤科鱼类被美国人统称为亚洲鲤鱼。

食物习性:

幼鱼:刚从鱼卵孵化出来的鱼苗吃卵黄。当幼鱼开始自己觅食时,觅食小型的浮游生物。随着小鱼的长大开始觅食更大的浮游生物、无节幼体、小枝角类的水生生物或者是人工投放的饵料。

成年鱼:鳙鱼和鲢鱼在食性上也有明显不同,前者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平时也会吃一些小蚊虫和轮虫,而鲢鱼在平时则以水面上的藻类物质为主要食物。这两种鱼在生活中喜欢的气味还不相同,鳙鱼喜欢带有腥味的食物,而鲢鱼则喜欢带有酸味和甜味的食物。

鲢鱼和鳙鱼的肉质、口感:

花鲢的肉质细腻,相对白鲢来说,肉质更为紧实,但是吃胖头鱼,主要是为了吃鱼头,花鲢的鱼头富含胶原蛋白,素有胖头鱼就吃头的说法。

白鲢的食用价值就比较低了,因为白鲢的肉质比较松散,而且鱼刺很多,当然,并不是说白鲢没有好吃的做法,相对花鲢而言,白鲢确实更难吃一些。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