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第一部分)

2024-05-14 04:26:37

考纲要求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学基础

一、概论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

1. 掌握总供给与总需求

2.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及其相互关系

3.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产法

4. 了解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二) 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收入、产业政策

(三)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货币、收入、产业政策目标

内容: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2.新古典学派——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3. 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1936年,凯恩斯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论证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以及实行国家干预的必要。

 4.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5.新自由主义学派——反对国家干预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出现“ 滞胀 ”——经济增长停滞(产出不变)、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

 例题1·多项选择题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指的是几种经济现象并存,它们是( )。

A.经济增长停滞B.外汇收支停滞

C.产业结构失衡D.通货膨胀

E.存在大量失业

『正确答案』ADE『答案解析』滞胀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社会总体 的经济行为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个体(家庭、企业) 的经济行为

2)总体经济行为≠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由于总体经济活动中的个体经济活动相互影响,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正确。

 2.研究内容

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的 失业和通货膨胀 问题

长期 经济增长 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2)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3)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例题2·多项选择题(2012)下列各项中,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有( )。A.就业B.通货膨胀C.财政政策D.企业利润E.国内生产总值

『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D项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失灵概述1.市场失灵(市场失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2.市场失灵的原因1)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2)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秩序失范。3.克服市场失灵的途径——政府干预

 例题3·单项选择题(2012初)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被称为( )。A.市场混乱 B.市场失灵C.市场失控 D.市场无序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存在市场失灵。

例题4·单项选择题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是万能的B.政府是管理机构C.存在市场失灵D.“自动稳定器”无用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市场失灵。

例题5·多项选择题市场失灵情况包括( )。A.公共物品B.外部影响C.完全竞争D.不完全信息E.寡头竞争

『正确答案』ABDE『答案解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以及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秩序失范等。

(二)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区分公共、私人物品的标志)——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

 1)非竞争性:公共物品产出后,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例如,某个人收听广播并不影响他人收听广播。

 2)非排他性:只要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例如,某个人无法阻止他人去同时收听广播。

 例题6·多项选择题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下列物品中属于公共物品的有( )。A.国防B.道路C.汽车D.广播电视E.电视机

『正确答案』ABD『答案解析』汽车和电视机具有排他性,不属于公共物品。

例题7·单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私人物品的是( )。A.警察B.灯塔C.国防D.电视机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ABC均属于公共物品。

2.市场失灵表现

 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消费,生产者也就不愿意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2)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由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的数量不能使其产量达到合理的水平,往往使公共物品的产量低于所需要的数量。

 3.政府干预方式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体决策(个人或企业)来解决,必须主要 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

 (三)外部性

 1.外部性

 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外在效应、溢出效应。

分类定义影响例子

外部经济(正外部性)生产的外部经济对社会产生 有利 影响,但 不能 从市场上获得经济报酬1.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2.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企业培训雇员

消费的外部经济家庭对周围环境绿化

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对社会产生 不利 影响,但市场上无人能向其收取相应的费用1.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2.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企业排放污水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吸烟

2.外部不经济与政府干预

 1)征税和补贴

 ① 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 ,政府 征税 ,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②造成 外部经济的企业 ,政府给予 补贴 ,使该企业的私人利益等于社会利益。

 2)企业合并:将外部经济的企业与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

 3)明确产权。

 4)政府直接管制:如污染严重的企业直接关停并转。

 例题8·单项选择题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烟并造成他人被动吸烟,经济学家称这种经济活动为( )。A.公共产品B.外部不经济C.不完全竞争 D.不完全信息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危害。公共场所吸烟会给其他人带来危害,因此是外部不经济。

例题9·多项选择题某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农业减产,这时该企业的(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B.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C.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E.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正确答案』AD『答案解析』这种现象属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四)不完全竞争

 1.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 市场是完全竞争 ,即不存在各种形式的垄断。

 2.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充分,至少存在一个足以 影响市场价格 的生产者或消费者。

 3.不完全竞争的主要表现: 市场垄断

 4.政府干预手段:配给、价格控制、税收、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

政府管制经济管制政府对垄断厂商的产品价格、产量、市场进入和退出条件、特殊行业的服务标准的控制等

社会管制保护环境以及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反托拉斯法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例题10·单项选择题(2012初)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 )A.市场完全竞争B.收入分配公平 C.外部不经济 D.外部经济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不存在各种形式的垄断。

例题11·多项选择题不完全竞争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政府干预不完全竞争的方法有( )。A.政府管制B.价格控制C.实行企业合并D.规定财产权 E.实施反垄断法

『正确答案』ABE『答案解析』措施包括政府管制、反托拉斯法、配给、价格控制、税收、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

(五)不完全信息

 1.不完全信息的影响

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受到信息来源缺失的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决策难免会发生错误,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2.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表现

 1) 逆向选择 :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消费者无法对每一商品的质量进行准确判断,只能对商品的“平均质量”做出估计,并以此作为付费的依据,高于平均质量的商品由于消费者付费低不能满足其对价值实现的要求,则会退出市场。

 2) 道德风险 :在交易或合约关系形成后,由于甲(乙)方的行为难以被乙(甲)方所察知,则甲(乙)方有可能做出损害乙(甲)方而从中渔利的选择,例如违背合同、不守诺言等。3.政府干预方式——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

 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题12·单项选择题(2012)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被称为( )。A.正向激励B.道德风险C.逆向选择D.不完全竞争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例题13·多项选择题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 )。A.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C.逆向选择D.道德风险E.政府管制

『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阶段

 1.“ 夜警 政府”阶段:崇尚市场机制,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作用范围小。

 2.“ 全能 政府”阶段: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干预,政府作用范围广。

 3.“ 有效 政府”阶段:市场机制作用是基础,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产生时才进行干预和矫正。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的影响

通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实际收入水平

通胀使债权人受损而债务人受益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

通胀对储蓄者不利

2.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

①在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产出增加

②在不存在闲置资源或通货膨胀已被预期的情况下:产出不变

③在严重或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下:产出减少

3.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①凯恩斯的观点:通货膨胀有助于就业的增加或失业的减少

②菲利普斯的观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互为消长(菲利普斯曲线)

③弗里德曼的观点:短期中,通货膨胀有助于减少失业;长期中,通货膨胀无助失业的减少。

在短期

–需求拉动的通胀可促进产出水平提高,还可以刺激就业、减少失业

–成本推动的通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减少,还会增加失业

在长期

–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先分析通货膨胀的类型,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还有就是混合型,对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宏观紧缩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与国际输入型的通胀,紧缩政策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政府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应仅仅依赖单纯的宏观紧缩政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在应对混合型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应对成本推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时,不仅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还有可能减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即导致“滞胀”。

应对通货膨胀,尤其要预防“滞胀”的发生,不能单独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第二,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用“松紧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近期的对策是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市场上短缺商品的供给。供给的增加是稳定物价的迫切措施。当某些原材料和消费品国内产量短时期内无法增加更多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给增加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趋于稳定。此外,政府采取打击商品炒作行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给应当双管齐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给相对更加重要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扩展资料:

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发展史

1、产生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2、发展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

特别是自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承认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宏观经济学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