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高考(招生办个人工作总结)

2024-04-07 13:57:10

招生办个人工作总结

 20xx年,我县教育考试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县委、县政府、县招委、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在市招生办直接指导下,我县招生办严格执行招生政策,维护考试纪律,落实招生考试各项规定,加强宣传,依法治考、治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狠抓考风考纪,顺利完成了教育考试各项工作,现就年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1、普通高校招生

 今年我县报考普通高校应届生1866人(不含艺体类),达最低录取控制线1464人,达线率78.46%,其中,本科达线566人,本科达线率30.33%,万人本科达线率12.981,位于全市第四位。

 年度普通高校共录取1207人(含历届生)录取率62.34%,其中本科录取499人,本科录取率25.77%;高职专科录取708人。与去年相比,2004年我县本科录取377人,本 科录取率为22.74%,今年比去年本科录取人数增加122人,录取率增加3.03个百分点。

 2、普通高中、初中专招生

 今年我市继续实行一条龙报名、考试、录取的办法,我县报名人数(除去职高春招生)达4838人,是中考报名人数历年来最多的一年,考试分四个考点162个考场。

 我县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为460分,省级示范高中录取1385人,一般普通高中录取504人。高职中专录取156人,职业高中录取1802人,普职比基本达到1:1,超额完成省颁标准。

 今年中考,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电子摄像,建立电子档案。我县用十天时间,带机分赴32所中学,上门给考生摄像,圆满地完成了此项任务。建立中考电子档案,既减轻了学校收集考生照片贴准考证、盖钢印等工作量,也减少了招生办裁准考证存根,分发考点考场等工作;建立了电子档案,就不再需要建立纸质档案,节省了学校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第一年的尝试,初步看到了建立中考电子档案的优越性,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3、全国成人高考报名考试

 全国成人高考报名时间为8月30日至9月5日,10月15日、16日在宣城举行考试,我县共报名333人,其中专升本154人,高中起点报本科、大专179人。成人高校考试我县报名情况良好,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县职高和高校联合办学办了几个班,特别是办的专升本的班,吸引了一部分考生参加报名。

 4、高教自学考试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去年开始已经实行一年四次报名四次考试,指导考生上网报名和订书,新生要办准考证,毕业生要办毕业证,我们要去市里领,回县里发考试通过单,考试课程合格证、教材和分四批为新生电子摄像、四次报盘等等,这些成了一年中的常规工作。

 今年我县高教自考报名1480人次,2900科次,专科毕业35人,本科毕业31人。

 5、参与年度海军飞行学院在院招生初检、复检工作。

 6、参与泾县二小剑桥少儿英语学习辅导班的指导工作。

 7、参与县政府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摸底调查工作。

 8、参与县?两基?复核迎检的准备工作。

 年度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广泛宣传发动,使全社会都了解教育考试的各项政策

 教育考试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作为招生办是执行落实招生政策的窗口单位,宣传好招生考试的政策、法规、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使全社会都了解教育考试的各项政策、法规、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是向县招委、教育局领导进行汇报;在中学校长会上进行宣传;其次,我们利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问答式节目,广泛向社会宣传;利用学校黑板报,教育局宣传橱窗,向社会、家长、考生进行宣传;在监考教师培训会上进行宣传、讲解;介绍广大考生、家长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和查找有关报纸了解招生考试信息等等,初步形成了教育考试各项政策的宣传网,达到了广大考生及家长都能了解教育考试的各项政策的目的。

 二、强化服务意识,为考生营造良好的报考氛围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教育考试就要以考生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在成人高考,自学考试方面,只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才可能赢得社会对教育考试的良好声誉。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是我们的一贯宗旨。考生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和针对考生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向考生提供满意的优质服务,为考生准备好各种报名,考试用品,从报名到考试通知的`发放,成绩单的发放,尽量满足考生的不同需要。在具体操作上本着严肃、精简、效能的原则,完善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接待来电来访,坚持热情和蔼,和风细雨讲解,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最大限度地方便考生,服务考生,为考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报考氛围。

 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高、中考万无一失

 我县高考考点设在泾县中学,中考考点设在泾中、二中、稼祥中学和泾县二小四个考点。为了确保我县高考、中考公开竞争、公正选拔,维护教育考试的信誉,确保考试质量,做到高考、中考工作万无一失,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制订《泾县招生委员会成员单位高考中考工作职责与任务》,在此基础上细化成《泾县年度高考考务工作细则》和《泾县年度中考考务工作细则》。目的在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范围,强化宣传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精心设置考场,落实保考措施。将高考、中考期间工作任务和职责分解到每个招生委员会成员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卫生局、交通局、监察局、广电局、建委、环保局、人事局、物价局、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保密局、供电局、泾县中学、县招生办,使招委各成员单位以及高、中考主办单位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高考、中考期间的各项工作,使高考、中考工作万无一失。

 四、严肃考风考纪,依法治考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招生考试是为高一级学校招生提供成绩依据,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和重要手段,考风考纪是考试质量的根本保证,依法治考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为考生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严肃考风考纪,要做到警钟长鸣。为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生公平竞争,维护考生权益,维护政府和考试主管部门的社会形象,我们抓好考前对考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考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诚信考试,自觉遵守考风考纪。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会议,下发文件,提出具体要求;二是发给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学习考场规则,签字上交招生办备案;三是对过去的违纪事件进行广泛宣传处理结果,教育考生引以为鉴;四是对于违纪事件,不论是什么人只要违纪坚决查处;五是把好考生资格审查关,年度高考报名,我们查处取消两名触犯刑律的考生报名资格。中考录取时,根据上级文件规定,省级示范高中计划内不招初中历届生,我们与县教育局基教股一道做工作,将录取在泾县中学的22名历届生转为泾中计划外招生;六是向社会和考生公布省市县三级考试举报电话,各考点设立考试举报箱,增大社会监督的力度;七是配备一定数量的纪检员、监察员,分片包干切实加强督查;八是继续推行?招委委员轮流值班制,教育局长蹲点负责制、纪检人员分片包干制、监考教师岗位责任制?等四项制度。由于我们措施得力,宣传教育到位,健全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自觉依法治考,招生考试法规落到实处,我县年度高考、中考工作做到了零失误。

 五、规范监考队伍,为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考试工作是通过监考教师的监考工作得以实现的。监考教师是考场纪律的执行者,其监考工作的表现直接影响着考试工作的客观、公正,影响着考风考纪的好与坏。我们始终把监考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的做法一是选好考点抓好培训。考场纪律好坏,关键在监考,监考教师的责任心如何,关键在校长的态度和教师的敬业精神,因此要选好校长得力,教师素质高的学校作考点是组织好考试的关键。我们坚持开好两个考务会,一个是考点主考、考务负责人会议,对考点主考、考务负责人进行考务工作一级培训;第二是考点的考务工作会,由考点主考、考务工作负责人对监考教师进行二级培训。请领导参加两个考务培训会,由领导提要求,压任务,从上到下形成有效的行政权威,提高监考组长的监考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落实行政责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二是把好监考教师挑选关。监考员是考试的工作者,是维持良好考风、执行考纪的责任人,又是执法者。我们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高考中考监考工作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性质和特点,挑选那些男55岁,女50岁以下的身体健康,工作认真负责,熟悉监考业务的在职教师担任监考教师。严格选聘监考教师,严格执行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回避制度。三是把好监考教师思想教育关。由于监考工作时间长、要求严、责任大,许多教师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为此我们认真做好监考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他们做好监考教师工作的使命感、光荣感,使他们能够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监考工作。四是把好监考教师业务培训关。要搞好监考教师的业务培训,我们首先要对监考工作的全过程的操作程序要讲深讲透,监考组三人甲、乙、丙要明确分工,各人在什么时间什么位置应做什么事,要清楚明了,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自的规定动作和工作职责。其次监考教师要掌握考场监考要求,考试法规、处罚标准,行为规范等。五是把好监考教师管理关。对监考教师进行编组,老中青相结合,三个监考教师来自三个不同单位,确定本考点学校的一名监考教师为组长,即考试操作程序中的监考员甲,对监考教师编组,注意男女搭配,登记造册,在考点分发试卷前才确定监考考场,中途随机抽签变换考场,高考是一场一换,中考是一天一换,由考点考务组做好监考组变换后的的记录,以便备查。这样有效遏制了监考工作中采取监外不监内甚至与考生串通作弊等做法的产生。六是把好监考教师监督纪检关。无论高考、中考,考点除了有省市巡视员以外,我们请县招委委员参加巡视,县教育局科室负责人担任纪检员,并划定责任区范围,纪检会、监察局对考试工作全面监督,他们的介入既是对考生的监督又是对监考教师、考试工作人员的监督,及时制止和杜绝考试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违纪事件,对招生考试工作和工作人员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六、加强招生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招生工作人员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觉悟。通过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政治学习蔚然成风,坚持以人为本,以考生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招生考试与社会协调、和谐和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次是学习掌握好招生考试政策,尤其是改革方面的新动向、新举措要及时理解和执行。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招办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其次是加强招办工作人员的组织建设,根据招生考试的特点,选调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招生队伍中,抓好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力求对招生政策、招生纪律有较全面的了解,对计算机管理要进行专题培训。在招办内部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和分工,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同时又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协同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最后是加强招办工作人员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是招生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招生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工作作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自身形象,而且关系到泾县教育局的形象。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服务意识,优质、高效、热情、周到地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服务、为考生服务,遵守招生纪律,廉洁奉公,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使我办成为一支思想过硬、吃苦耐劳,不怕风险,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团结协作能打硬仗的招生考试队。

 总结今年的工作,我们的成果还是丰硕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努力,发扬精神,努力把工作做好。

;

泾县幼儿教育约始于民国10年。最早为县城泾县高等小学内附设幼稚园,有专职幼儿教师和幼儿教学活动设施,初为1个班,后开2个班。抗战发生后停办。

民国18年,茂林镇吴氏私立养正小学内附设幼稚班,不久停办。民国29年,茂林福群小学(教会办)附设幼稚园1所,入园幼儿18名。民国34年,丰乐乡(今黄村乡)大康、王府两保联立国民学校(初小),附设幼稚班1个,招收幼儿21名。民国37年,溪头乡中心国民学校(完小)附办1所幼稚园,入园幼儿20名。上述各幼稚班(园)均时办时停。至解放前夕,泾县幼儿教育事业几成空白。

1952年春,泾县城厢小学开始附设1个幼儿班,招生40名,配教师1名。同年秋又增设1个班。同时马头、茂林2所完小各附设1个幼儿班。是年全县共有4个幼儿班,入学幼儿136名。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多数小学均附设幼儿班,部分机关单位亦相继开办。有的农村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亦开设民办幼儿园。是年,全县幼儿班(园)增加到214个,入园幼儿增至5031人,专职教师增至210人。园舍设备大多简陋。后来多数农村幼儿班停办。

1959年,城厢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划出,单独建立“泾县城关幼儿园”,分大班、中班、小班,共设8个班,入园幼儿200余人,幼儿教师7人。“三年困难”期间,除城关幼儿园外,农村公、民办幼儿班(园)全部停办。1966年,城关幼儿园改为“泾县城关第三小学”,全县幼儿教育复成空白。1975年撤并城关三小,恢复城关幼儿园,开设8个班,当年入园幼儿361人。

70年代末,较大集镇小学陆续恢复开办幼儿班,继后各乡及较大工厂都先后开办幼儿园(班)。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6所,幼儿班140个(包括幼儿园设班),入园幼儿4028人,入园率为47.15%;有幼儿教师161人,其中民办教师106人。

1984年8月,县教育局和县妇联联合举办培训班,培训幼师100人。教学方面,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开设卫生、体育、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数、音乐、美术等8项课程,通过游戏、体育活动、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方法来完成教育任务。 普通小学清末废科举后,各地兴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月,泾县改建泾川书院“考棚”为校舍,设公办“泾县高等小学堂”1所。同年,在南乡凤村又设公办初等小学堂1所。翌年在城内杨树湾设公办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增设公办小学堂2所:一在西乡大成都马村(今章渡乡),一在西乡十一都包村(今包合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增设公办小学堂3所:一在茂林潘村,一在上坊,一在北乡王村(今孤峰乡)。

民国建立后,学堂改称学校。初期,全县小学教育发展缓慢,新办小学以私立居多,时办时停。民国3年城关南门郑姓宗祠开办“私立郑氏小学校”,1年后停办。民国4年,全县公私立高初等小学校约10所,城关有泾川高等小学、“私立三隅初等小学”,茂林地区有潘村小学,凤村初等小学,厚岸有“柳溪初等小学”等。而城乡私塾数量仍较多,大部分学龄儿童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民国9年,县城沈姓一族创办“泾县北隅沈氏私立初级小学”,设1~4年级,开复式班2个,民国16年停办。

民国10年春,东乡黄田村朱侠骨鉴于家乡子弟失学者甚众,多方奔走募集基金,创办“泾县私立培风小学”。民国17年改办为培风初级中学,小学附设其内。民国7年,茂林吴氏宗族吴民乡改为“育英学校”10年改为“私立养正小学”。民国12年,水东翟氏开办“泾县西三区第一高初级小学校”。民国13年,泉北都(今昌桥乡)汪店村汪姓氏族开办“泾县北二区第一小学”(后改名“汪氏小学”)。民国17年,溪头都胡氏宗族开办“私立龙坦小学”。其中“泾县北二区第一小学”创办人汪彩成于民国14年曾获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金质奖章。龙坦小学于民国28年曾获皖南行政公署嘉奖令。

此外,民国13年,泾县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借用城关金斗庐和会馆为校址,创办初级小学1所,名为“私立培德初级小学”,设1个教学班,校长由传教士兼任。民国16年底停办。民国18年全县共有小学33所。其中县立完小1所,私立完小14所,公立初小1所,私立初小17所,在校学生1332人,教职员工128人。是年新办“泾县三隅女子初级小学”,为泾县第一所女子小学。

民国21年,全县小学发展至62所。翌年减至55所,在校学生4335人。民国23年特大旱灾,私立小学基金无着,停办32所,全县仅存23所,共6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29人。民国2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县在农村开办初级一、二年级的义务小学,称“短期小学”,普及农村学龄儿童两年制义务教育。泾县当年即开办“短期小学”15所,至民国26年发展至35所。抗日战争初期按照《安徽省各县乡(镇)保小学暂行规程》规定:泾县小学实行“四·二”制,初小四年修业期满,即作为义务教育终了。并按规定初级小学免收学生学杂费。民国29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通令全省,实行“政、教、卫合一”制度,将小学一律改称国民学校,完小称乡中心国民学校,初小为保国民学校。并规定由乡、保长兼任校长。国民学校内设小学部和民教部。全县随即将各乡(镇)公、私立小学统一改名。短期小学并入保国民学校,有少数小学开办民教部。教会所办两所私立小学未改校名。一是茂林福群小学,系基督教圣公会所办,校长由其会长兼任,全校1~6年级,共设6个教学班,教徒和非教徒子女均可入学。

另一所是民国29年前后由天主教所办,校址设城关天主堂,校长由“神甫”兼任,实行男、女分班上课,全校有男、女生各1班。学生大都为教徒子女,学生上课前先作祈祷,并开设“读经”课,不久停办。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由于人口增加,全县城乡小学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学校由75所增至143所,入学儿童由4706人增至10439人。抗战胜利后,小学渐有减少。民国37年底,全县小学共129所,学生8260人。翌年春除增加1所私立小学外,公立小学锐减,全县仅存66所,(乡中心国民学校22所,保国民学校44所),学生仅4084人(包括3所私立小学学生数);私塾仍有287所,学生3732人,塾师约300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小学。1949年暑期举办全县小学教师讲习会,经审定,继续任用为教师270人。后经调整,保留原完小28所(含私立2所),新办初小47所,总计在校学生5210人,教职员208人。至1965年,全县小学442所,在校学生25348人,入学率为76.6%;公、民办教师共119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师生纷纷参加“造反”组织,停课“闹革命”,教学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教学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下半年,复课闹革命,教材不稳定,不统一。同时实行“开门办学”,县城由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农村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办学走向正轨。1983年,根据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县普及规划。规定在1985年以前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泾县人民政府先后分5批对全县36个乡、镇全面检查。1984~1985学年度,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65%;在校学生“年巩固率”为98.1%;“毕业率”为91.1%;12~15周岁少年儿童中的普及率为96.1%。1985~1986学年度,“四率”百分点均有增长。其中入学率为97.89%,普及率为96.44%,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规划。

1987年,全县小学普及“四率”又有所增长,儿童入学率为98.9%,年巩固率为99.7%,普及率为95.2%,毕业率为94.9%,升学率为75.8%。全县平均每万人中有在校小学生1098人。 普通中学民国17年(1928年),黄田培风小学朱侠骨校长募集基金,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建“安徽省私立培风初级中学”,为泾县创办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民国19年增设女子职业染织专科班。民国29年增办高中部。

民国27年,凤村凤熙甫等为解决抗日战争发生后本地区小学毕业生外出升学困难,在本村怀候公祠创办“泾县邰阳培风学社”,招生34人,免收学费,补习初中课程。是年,原设宣城的“安徽省宁属联立中学”部分班级迁泾县茂林潘村办学,称“安徽省宁属联立中学泾县分校”。民国31年3月,由县财政支付经费,委托宁中泾分校代招初中、简师新生各1班附设该校,作为开办泾县公立中学之第一步。翌年2月单独建校,称“泾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纪村,旋迁黄村。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入县城南门外郑氏宗祠。民国31年秋,厚岸乡老潭舒家创办“泾县私立震山初级中学”,为时2年停办,同年“泾县私立龙坦初级中学”亦在溪头都创立。该校系泾县籍人广东中山大学教授胡耐安与上海《文汇报》主编胡惠生抗日战争发生后回故乡(溪头都)期间倡办,以胡氏宗祠2000余亩田租收入为基金,以“溪上书屋”为校址。民国33年一度改为初级农业职业学校,35年夏停办。翌年春恢复,仍为普通中学。1950年春龙坦初中并入培风中学,8月,培风中学停办。

解放后,泾县人民政府接管泾县中学。1949年8月,泾县中学并入泾县简易师范学校作为附设的初中部。1950年8月改简师为“泾县县立初级中学”,简师学生并入宣城师范。是年在校学生302人,设6个教学班,教职员工31人。1956年在校学生达389人,工农子女占57%,分设8个班。1958年增办高中,改名“安徽省泾县中学”。同年在茂林潘村创办泾县茂林初级中学,后增设高中部,改名“泾县茂林中学”。1959年创办云岭初级中学和苏红初级中学。1961年,教育战线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停办云岭、苏红初中。1962年将泾县农校改为潘村初级中学;泾县工校改为包合初级中学,泾县师范学校(校址黄田)改为榔桥初级中学,1973年改名“黄田初级中学”。1966年春,全县共有4所中学,在校学生989人。其中初中897人,高中92人,教职员工139人,其中有公办教师71人,民办教师11人,职工57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陷于瘫痪。“武斗”中,泾县中学一度成为武斗据点,校舍遭破坏,图书仪器损失严重。

1969年,芜湖市第十中学下迁来泾县,分别安排在章渡、云岭、中村、太园、昌桥、孤峰、童疃7个公社初级中学任教,实行“开门办学”。同时,其余各公社有的自办“五七初级中学”。至1970年,全县有初级中学28所,完全中学2所(泾县中学和茂林中学)。在要求“读中学不出公社”的口号下,1975年,全县各中心完小普遍“戴帽子”开办初中班,不少生产大队还开办民办初级中学,或几个大队“联办”初中。其时,安吴、琴溪、水东3个公社初级中学又“戴帽子”增办高中班。至1976年,全县除“戴帽子”高、初中班外,已有初中30所(每个公社1所),完中7所。师资多数从小学教师中提拔,或增加民办教师充任。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设施也都十分简陋。

1978年,城关公社初中增设高中,改名“安徽省泾县第二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中等学校调整、压缩。1980年撤销昌桥中学和潘村中学高中部,增办泾县第三中学。1983年又改第三中学为“安徽省泾县高级农业职业中学”。

1982年停办章渡、黄田2所中学高中部;停办全部联办初中和各校附设的初、高中班。

1987年,全县有初级中学31所,在校学生13786人,毕业生2983人。教职工1023人。有完全中学3所,在校高中学生1536人,毕业生233人,高中教职工98人。厂、矿有初中2所,在校学生192人。是年,全县平均每万人有在校初中生400人,在校高中生44人。城关镇达到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

民国期间,泾县青年学生入高等院校者约300余人。其中有的还出国留学继续升造。

建国后,全县升入大专院校就读人数逐渐增多,1960年前约100余人。1958年泾县中学增办高中。

1961年至1965年共5届高中毕业生156人,升入高等院校70人。“文革”期间,上大学实行推荐“工农兵学员”制度,其数不详。

1978年春恢复高考制度后,每年均有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考入高等院校。

自1982年至1987年,全县考入大专院校420人。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