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宗(高三文综问题。)

2024-04-12 06:50:07

选择题的错题应该控制在两道题以内。 后面的综合大题还是重基础和答题技巧,每一科又不一样。 比如说地理,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要遗漏提干和问题里的每一个信息。地理题应该可以算作是文科中的理科,理解计算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如果是自然地理类的,首先就是准确地判断出地理位置,然后才能根据基本知识点答题,使很容易拿到全分的;如果是人文地理的话就要注意要点一定尽量答全。 政治的话多看看历年的高考题和相关的答案,应该不难从中提炼出比较固定的解题模式,只要知识点熟,个人认为政治应该是文综中最为简单的一科,拿高分不难。 历史要多背书。特别是综合题,有时候答案就在题干中。 总之,文综要学好就是“见多识广”四个字,识广是基础,知识点不掌握全面和牢靠再说什么技巧也没作用;见多主要是平时多多关注新的题型和时政,有些报纸就很不错,《文综报》,《高考地理》,《中学生时事政治报(高中)》 等报纸都不错,对时政等的分析和练习题,如果能找得到的话就看看吧。后期复习重在回归课本和练习巩固以及不断积累考场经验,同时最好是能够询问一下老师的建议,毕竟老师更有经验,而且熟悉你的情况和高考趋势,能够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于苏轼“高考作文”满分却没有中状元这个问题,最主要还是因为本次“高考”的“阅卷组组长”欧阳修太过自信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一年“高考”,唐宋八大家有五个人参与了。欧阳修是“高考阅卷组组长”,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是“考生”,苏洵是“送考家长”,阵容绝对强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次“高考”,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三人都荣登进士第,苏轼更是高中一甲第二名,也就是俗称的“榜眼”。其实,在这次考试阅卷过程中,苏轼的“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原拟一甲第一名,也就是俗称的状元。苏轼文采飞扬,甚至在文中杜撰了皋陶执法的典故,以至于彼时的“天下文宗”欧阳修都不知典出何处!其实这本就是苏轼杜撰的,何来出处?可就在这个时候,欧阳修太过于自信了,他认为天底下能写出如此文章者,除了自己的门生曾巩,再无他人!自己作为本届科举的主考,录取自己的门生为状元,欧阳修担心会引发朝野非议,给自己召开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将原本拟定为一甲第一名的苏轼调到了第二名,苏轼也因此与状元失之交臂。

或许有人要说了,欧阳修官居副相、又是主考,难道他无法确定文章是谁写的吗?还真是!宋朝科举的防作弊手段已经相当完备了,所有考生的试卷必须由专门人员重新抄录,然后将个人信息密封。等交到阅卷者手中时,就是一篇没有任何个人信息的文章。因为经过重新抄录,连笔迹也无从认起!欧阳修虽然是副相兼主考,也没有资格查看考生信息。只可惜,欧阳修太过于自信了,又或者对曾巩期望值太高了,以至于看到这篇“状元作文”时,内心立即认定是曾巩所作。

等发榜之时,欧阳修才发现,原来这篇“状元作文”根本不是曾巩所作!曾巩虽然也中了进士,却未能进入一甲。但是,皇榜已经公诸天下,苏轼已经不可能再成为状元了。对于苏轼杜撰的那段皋陶执法的典故欧阳修也一直耿耿于怀,自己好歹也是一代文宗,居然连典出何处都不知道,太丢人了!于是,在遇见苏轼时,欧阳修向苏轼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苏轼霸气的回答让欧阳修赞赏不已:“何须出处?!”此话何意?“需要有出处吗?我自己编的,哪有什么出处!”面对当世文宗说出这样的话,绝对够霸气!而苏轼也因为这篇“高考作文”名动天下,奠定了其在文坛地位的基础。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