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高考分数(蒋方舟高考分数)

2024-05-14 19:30:26

高三,不相信传说

蒋方舟

我也高三过。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所有美好的传说,都赋予不信任。

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我不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光乍现,考了满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美眉的人,能考过专心致志的学生;我不信任翻围墙去上网的,学功课最灵光;我不信任家长从不过问的学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今天经某位名师点穴,明天就逃出升天;我不信任高考会提供作弊的空间;我不信任高考会给予超常发挥的机会,我不信任脑白金脑黄金……

上高三之后,学校开了场“高三动员会”。在我看来,前面要加个“运”字——“运动员会”。我上清华后,认识一个同学,他在高三前,一直是个运动员。上高三之后,成绩排名在30多位。高三毕业时,高考成绩却全班第一。问其奥秘,他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教练说,只有你流的血汗,不会欺骗你。”

我对高三没寄予任何幻想,甚至对大学将要给予我什么,也没过多的期待。高三是个竞技场,你是个运动员。一切的借口,一切的伤痛,一切的眼泪,一切的软弱都无人喝彩。不要说什么过程最重要,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王道。

如果你没有退路,不能退到国外的大学、父母的摊点、复读学校……那么,来到这条起跑线上,就尽快打消幻想吧。没有奇迹,所有的奇迹都是一步一步发生的,只是最后那一步引起世人关注而已。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中终于得到了回应。

高三的老师说过很多好话,但我只相信三句:

一、排名比分数重要。二、补弱科。三、不喜欢做题的学生,不是爱学习的学生。

上高三后,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摸底考试,我考出了一个超级好的分数,数学高达142分,文科总分超过620分。老师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考试。我不关心自信心,不关心分数,只关心排名。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21。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个起点名次。而高一的时候,因为文理不分,我竟被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总成绩,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分数只会让我迷惑,名次才能给我自信,让我平静,让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下去。

成绩排名被认为是反教育规律的,现在正被人性化地抨击。但我以“运动员”的思维,认为成绩排名是天经地义的。空口鼓励没有用,数据才是硬道理。这样,你才知道自己身前身后有多少人,你才知道自己的目标定位。才不会在自己蜗行龟步的时候,妄想着拿世界长跑冠军。

考了几次之后,我逐渐知道了自己成绩区间,在570~590分之间。我的名次从没有跌落到班里第七名之外。不过要超过前面的人,也不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我的弱科上着手。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的弱科,那就是数学和地理。我积攒的一点体能和毅力,几乎都给了数学;我的方法是做题、做题、再做题;我积攒的优势,给了语文和外语,我的方法是只参加考试,不交这两科的作业;我积攒的智慧,给了历史和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笔记,画表格,理框架,找得分窍门。还有地理,我一直没有找到方法,只是在混乱的调整中跟紧别人的步伐。

我的数学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做题最多的学生。”有一个章节,我没有搞懂,于是去网上下载了有关这个章节所有的试题汇编。打印出来,一共是600页。每天晚自习近四个小时,我都在埋头做题中渡过。做完了之后,我常常觉得头已经不在脖子上了。

我所做的题,几乎都不是老师布置的——老师绝不会布置这么多题。我的题,全都来自教辅书市场。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补充和更新试题。我是个“教辅书原教旨主义者”,我知道在市场上能找到教辅书的名称、优劣、出版周期。我不会傻到做所有的题。但是我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筛选出对我有效的那一部分。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中终于得到了回应。我的数学,是所有科目中考分最高的。我的最弱科目,成了我最强势的一科。

不要抱着“锻炼锻炼”的想法,那只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经心,缺乏诚意。

上高三之前,老师对我说:“你的目标是清华和北大。”我知道,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我有上北大或清华的可能性。这不是句空话和豪言,而是种规划和实施。

从暑假开始,我就在为自主招生做准备了。我的自述材料,足足准备了三个多月,前后装订出了一个册子。这期间,我个人、我父母、我的高中母校,还有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都在规则范围内做了大量努力。最终,在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规则最宽容和最谨慎的60分优惠条件下,我进入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的高考分数加上自主招生的优惠分,排名全省21名。我从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错过机会。

后来,有很多人向我咨询自主招生方面的事,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自己也不具备示范效应。但我看到很多家长,常常是在最后一刻,才寄出孩子的资料。那些资料大多是慌慌张张凑出来的,他们连打印纸都临时借,获奖证书也不知塞到了哪里,甚至还说:“就弄个假的证书,不会有人查的。”对于面试,他们说:“哎呀,无所谓,只当是锻炼锻炼吧,说不定就过了呢。”

奇迹也许会从天而降吧。但是我不相信。

不要抱着“锻炼锻炼”的想法,那只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经心,缺乏诚意。

参加自主招生前,我阅读过很多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也登陆过很多大学的招生论坛。在那里,接触到一些大学的招生人员。很多招生信息,都是公开的,也是欢迎考生去咨询的。比如如何准备个人资料,如果寄错了资料该怎么办?具体该找谁联系?招生组负责人的行踪,什么时候可以当面咨询?这些,对于开放的大学,并不是些什么保密信息。如果学生的上网时间不能保证,可以委托给家长或者亲友。尽可能地早做准备,尽可能地获取信息,尽可能地符合招生简章上的条件。证书齐备,盖章齐全,耐心等待。

那是一段短暂的“运动员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荣与梦想,也感受怅然与失落……

怎样过一个快乐的高三?我没有太多幻想。高三的学生,没有谁还能保持所谓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焦虑、烦躁、嫉妒别人比自己好,担忧未来,抱怨父母,痛哭发泄,暴食减压,患得患失,这都没有什么可怕,这就是竞技心理,每天都缠绕着高三学生的病态心理。

在高三的那个漫长冬天,我每天都陷入负面情绪:看不到未来,没有一个好消息,觉得苦海无边,孤独,变丑,任何一点点小挫折,都让人崩溃非常。我的唯一方法,是给自己写小纸条,给自己做心理按摩,自我暗示。这些纸条,如今已攒了一抽屉,现在翻出来看,甚是好笑,都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宝剑锋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大俗话。开春之后,我的情绪随着成绩的稳定也渐渐稳定了。因为该来的总会来的,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的高三,是在理性中度过的。告别时也非常平静,我不会涕泗交流,不会撕书泄愤,不会跳楼自杀,不会彻夜狂欢。不会过于怀念高三,也不会全盘否定高三。

那是一段短暂的“运动员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荣与梦想,也感受怅然与失落。如此而已。

还记得“潦倒高考状元”吗,现在怎么样了?

楼主。。。

你现在还是高中生吗?

据我所知,第一:在香港读大学好,因为周围的环境也很好,可是你要做好准备,有钱的麦麦比较多,如果家庭不是很富裕,也许会自卑

第二:一般香港大学的录取分高于你的省份的一本线50~60分,比北大低一点

第三:呵呵,达到多少分当然要因年而异啦,不过你只要考个第一,谁不给你奖学金哈

第四:生活费大概一年5万左右,因为香港物价超高

第五:坏处么,就是普遍开支大。好处就多啦,可以提高英语,可以引领时尚,可以和英国大学的接触变得容易些

等等。。。

第六:亲亲,英语130几每次不能代表什么啊,哈哈

像老姐我每次英语还不都接近140,我还每年课外学英语呢

可上次去学香港大学的面试班,死得很惨

因为口语不是很棒

呵呵,如果你的口语和听力都很行的话,那才叫英语很好哦

汗!回答了那么多,不要嫌看得累哦

很多家长在小的的时候总是习惯让自己的孩子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多和成绩好的玩一起,要是遇到了成绩差的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每次心理都不免会感到嫌弃。

还记得“潦倒高考状元”吗?被11所美国大学拒绝,现在却完美逆袭

大家喜欢用用成绩来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成绩好就觉得什么都好,成绩不好就觉得干啥啥不行。李泰伯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从小成绩就非常的好,在高中的时候更是名列前茅。还因为太过于优秀还没高考就已经得到了很多大学的保送名额,其中还有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

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在李泰伯做出参加高考决定前的时候他其实是有了出国留学的打算,甚至已经向11所美国的高校投入了简历,可是没想到当时没有一所高校通过他的申请。最后他改变主意参加高考,以703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在国内被众多高校争抢的一个学霸为什么连国外的一所高校都没有通过?那是因为国外的高校更看重的是个人生活中的综合表现,一个人的成绩做的再漂亮,如果在生活之中的素质等等综合实力不过关的话,也是不够国外的入学标准的

正因如此,曾经一段时间中李泰伯被众多媒体奚落为是“高分低能”的人,还有人给他起了外号“最潦倒高考状元”但是李泰伯并没有气馁,在清华大学学习了一年之后,又转到香港大学继续进行学习。

2012年李泰伯顺利的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在这之后,不断加强自己的李泰伯接连去到了英国剑桥,牛津大学等等国外名校进行深造。现在的他可谓是坐实可完美逆袭的宝座。

所以家长们不需要担心自家的孩子成绩一直上不去怎么办,其实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成绩并不能决定一切。现在社会对青少年的综合实力要求也逐渐变得高了起来,所以成绩不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依据。

孩子成绩好家长别得意,避开学霸易犯的误区,才能让娃更出息

误区一:孩子就应该读死书

其实有很多孩子可能会天生反应就会迟钝一些,所以有的时候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或者是很多人对某科知识点怎样都记不住,于是家长一着急没办法了就只能让孩子硬着头皮天天泡在书本中开始死记硬背。

知识来自于书中固然重要,但是书中展示的很多都是一些观点理论性较强的东西,对于刚刚接触新知识的孩子来说想要理解更是难上加难,读死书只会让他们更加的困惑。

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了解书中的知识,转换成一种更简单的形式去让孩子们理解,学会举一反三。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让孩子只会埋头读书,更要听老师讲。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其实都是在老师的口中得到的。

误区二:一次的排名就能决定孩子的最终成绩

现在很多的学校为了让孩子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到自己在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都设置了班级排名和年级排名的公布。

特别又是初高中,不仅把排名罗列在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公告栏上,还会以信息的形式发送的家长的手机上。

这样就会直接的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有比较就有争议。如果排名一旦较于前几次成绩下降的话,家长就会认为这个孩子肯定起不来了。

其实一次的排名并不能代表着全部,有的时候一节过程是不能代表结果的,家长的态度是会影响到孩子的。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对待孩子成绩排名表示“胜不骄败不馁”,在孩子诚意突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表扬,当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表示出自己的支持和信任,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有的时候压力并不是动力。

误区三:发展个人特长兴趣一无所用

很多家长们会为了让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而强制性的阻碍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是家长却没能真实的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是否相比在教室更适合在运动场。

现在很多学校都推出了特长生班级,为的就是发展大家的特长和兴趣来弥补上成绩的缺乏。并且现在很多的高校在选择生源的时候更看重突出的特长实力。

像“奶茶妹妹”章泽天就曾凭借自己的健美操特长跳进了清华大学的门槛,还有写作能力超群的蒋方舟还让清华大学为其降60分录取。

所以当面临孩子的志向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和孩子沟通交流想法,不要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就否定他们的决定。有的时候,如果你在一件事上做到最好,那么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