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俗语(如何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

2024-04-05 09:30:34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谚语吧,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更强,更通俗易懂。都有哪些经典的谚语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如何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点点难梳理

 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高考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4)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它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例如:“打预防针”的字面意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例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红眼病”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它们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5)格言

 格言是出于名人之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的'规诫性、哲理性、书面性较强,如“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等。

 谚语和格言在形式上都是句子,但它们有以下区别:

 ①来源不同:谚语来自大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大都来自名人语录。

 ②语体色彩不同:谚语为口语,通俗活泼;格言为书面语,文雅庄重。

 ③内容、作用不同:谚语是群众生活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使用面广;格言多为人生道德、哲理的总结,使用面窄。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重点仍是成语,其他熟语偶有涉及。

 金题透视

 例1.(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主要是成语的使用能力。注意对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的辨别。a.“探囊取物”,伸手到袋中取东西,比喻事情极容易办到。b.“量入为出”,指根据收入情况确定支出限度,不合句意。可改为“量力而行”,意为行事要估量自己的能力。c.“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今多指所用方法不同而收到同样好的效果。d.“出人意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答案b

 例2.(2008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的“------”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②我们演讲时往往先说一番幽默风趣的“闲话”,以激发听众兴趣,为与听众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

 ③荒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是-----的事。

 a.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气氛两全其美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气氛一举两得

 c.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氛围一举两得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氛围两全其美

 解析本题属于对正确使用词语中近义词辨析的考查,该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近义词语(包括熟语)的准确掌握,正确辨析,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名句的识记与理解,题型新颖。

 许多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出错,其原因一是对近义词语的含义掌握不准确,难以区分细微差别,如“气氛”的含义是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或景象,属于客观存在;而“氛围”的含义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可以和“营造”搭配。二是对近义词用法掌握不全,不注意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如“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得到两种收获,可作定语;而“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个方面都好,主要用于主观方面。做此类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以及词语的用法等方面,注意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答案c

 例3.(2008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但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

 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

 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捉襟见肘)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正确使用方面的能力。题干要求是“用括号中的成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也就是涉及两个成熟意义与用法的辨别。d项,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不能全面照顾。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十分穷困,也形容处境困难,穷于应付。故可互相替换。a项,泥沙俱下:泥和沙子一同随着河水冲下来,比喻人和事物不论好坏都在一起出现。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前者所指范围比后者大,在语境中,明显只指问题、事物,不指人。b项,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贬义。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中性词,故不可替换。c项,额手称庆: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中性词。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故不能替换。

 答案d

 气象谚语和农时谚语

 直雷雨小横雷雨大。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月亮撑蓝伞多风去。

 月亮撑红伞有大雨。

 三时三送,低田白种。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清明杨柳朝北摆,今年又是好庄稼。

 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立夏起东风,田禾收成丰。

 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尺麦怕寸水,寸麦不怕尺水。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

你好。

被误读的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有眼不识金镶玉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4.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7.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王八蛋”。

8.无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9.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10.无奸不商

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被误读误解词语

“丰碑”古时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丰碑在当时,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 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砂、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作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三长两短”捆棺材

“三长两短”常用来指意外的灾祸或者危险的事情,那么它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乡下人们是很忌讳说“三长两短”的。通常认为,三长两短指的是未盖上盖儿的棺材,因为用来装死尸的棺材正好由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构成一个匣子。所以在人们看来,这个词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长两短”特指棺材的说法猛一听不无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觉得这种解释有些不妥当了。如果指的是棺材,那么应该是有棺材盖的;人死后棺材岂能不盖上盖儿?不盖之棺焉能下葬?可是,如果有了棺材盖,那就不应当是“三长两短”,而是四长两短了?可见,这种解释有些牵强。

那么,“三长两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古时棺木不用钉子,人们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的。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到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生活中经常使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连棺材都绝迹的话,那么把“三长两短”指作棺材的说法也会像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的皮条一样消失。那个时候,恐怕知道“三长两短”来历的人会更少了。

“三教九流”话职业

在形容各色人等时,人们往往会用“三教九流”来概括。那么,“三教九流”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被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顺序的先后,始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纪》:“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事实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只不过是对不同人群的概称而已。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

“未亡人”限制性别

单纯从字面上看,所谓“未亡人”就是没有死的人,因此,所有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可以称为“未亡人”。但事情又没有如此简单,“未亡人”有它的特殊含义,并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只有符合条件才能被称为“未亡人”。那么,“未亡人”需要什么样的资格呢?

《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以及许多辞书,都把“未亡人”解作“旧时寡妇的自称”。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未亡人”也用来泛指寡妇。因此,“未亡人”既可以是他称也可以是自称,但有一点则是约定俗成的,从来未曾改变,那就是,未亡人必须是女性,所以,未亡人一定是遗孀。如果是一个男人死了妻子,不论这个男人多么悲痛欲绝,他都是没有资格成为未亡人的。“未亡人”只能是寡妇,不能是鳏夫,这就是未亡人的资格。

在一首名为《爱情未亡人》的歌中,伍佰唱道:“爱情未亡人,四方我都在逃亡。爱情未亡人,停下来不可回头。爱情未亡人,迷失就是我方向。”歌唱得如何暂且不去管,但是一个大男人自称“未亡人”不仅让人感到别扭,而且自称爱情的未亡人也不太妥当。

无独有偶,《东方体育日报》在报道汉诺威球队主教练兰尼克即将下课的消息时,用的是这样的标题:“汉诺威为主帅‘办好后事’,兰尼克成‘未亡人’。”面对这样的标题,真让人有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附庸”也可有“风雅”

“附庸”原本指的是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小国。也许称“小国”已经有些夸张了,因为“庸”的本义就是“小城”的意思。因为太小,这样的小城没有资格直属于天子,而只能附属于别的诸侯国。因此,“附庸”准确的意思就是,“附”属于其他诸侯国的“庸”。

根据古代礼制,天子的领地要超过千里,公、侯的领地方百里,伯的领地方七十里,子、男的领地方五十里。方五十里的领地就显得实在有些不入流了,这样的小地方不可能有任何政治地位,因此也就没有资格参加天子的朝会,附属于别的诸侯国就是它的宿命。

但是,小地方就不能有小地方的“风”、小地方的“雅”了吗?

“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风”本来是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诗经》之《风》就收录了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附庸”之地虽小,但小地方有小地方的风土方物,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人情民俗,因此,小地方也一定有小地方的“风”。时代的强音让“周南”、“召南”那些大地方的人去演绎吧,小地方只抒发小地方的情感。因此,“附庸”之“风”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雅”即所谓正声雅乐。难道小地方就不能正经八百地来回阳春白雪,小地方就不能在闲暇无事时练练美声?谁能说“附庸”不能“雅”?

因此,“附庸风雅”本来是个十分中性的词,无非是“附庸”之地的“风”和“雅”而已。但这个词后来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到今天更是发展到了极端,一般辞典对这个词的解释就是“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这是“以大为美”的审美观发展到极端的产物,这是对“大”盲目崇拜的产物,“美”和“文化”就这样被整齐划一了,其中折射出的心理十分复杂,耐人寻味。

“鸡丁”前面冠“宫保”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比如去饭店吃饭,大家喜欢点一道“宫保鸡丁”的菜。可拿过来菜单时,常常会发现菜单上写成了“宫爆鸡丁”。吃饭的人也许会想:“莫不是改了口味了?变成爆炒的了?”如果了解了“宫保鸡丁”的来历,就会明白这是一种误解:“宫爆鸡丁”原本应该是“宫保鸡丁”。

“鸡丁”前面之所以加个“宫保”,是因为发明人的缘故。这一道菜的发明者丁宝桢,是清朝一位很有名的官员,他是咸丰三年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尤其喜欢吃辣。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时,自己创制了一种以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为主要原料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尽人皆知。

很多人知道是丁宝桢发明了这道菜,但是知道为什么被冠以“宫保”的人就不多了。 .

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咸丰皇帝以后,这些个虚衔多用太保、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来命名,所以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资历深、官位高,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因为丁宝桢的“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他发明的菜也由此得名“宫保鸡丁”。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何为“宫保”,就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或“宫煲鸡丁”。

灵柩不是棺材

按照以前的规矩,人死后要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也就是常说的“入土为安”。丧葬的礼仪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为死者准备一副好棺材。如今,民政部门进行殡葬改革,要求尸体必须火化。而在某些地方,死者被火化之后,其骨灰还可以装进棺材里,然后实行土葬。

近日看到一则社会新闻,说是一个做生意的人,赚钱之后就回老家,打算为祖辈换上好的“灵柩”,重新安葬祖辈。看罢,不禁哑然:按照这位生意人的想法,本来是想给祖辈换换棺木;只不过,记者不晓得“棺木”和“灵柩”两词意义的区别,所以就犯错了。

从汉语词典上来看,“棺材”和“灵柩”两词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只是“为装殓死人用的东西,一般用木材制成”;而后者是“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简单来说,“棺木”里面没有装人尸体,而“灵柩”有了死者尸体。可见“棺材”和“灵柩”两词并不是一个意思,千万不可乱用。如果有人作古,亲人可以为他去买副“棺材”;如果是说去买一副“灵柩”,等于说买来一个有尸体的棺木,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荒唐的事情,估计无人会做这种蠢事。

诗词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解: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是说流言猛于虎。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明日黄花:现用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许多人都误作“昨日黄花”。其实是不知道这句成语的出处。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成语便来自诗的最后一句。是说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挽留朋友,把酒看花。并不是已成了“昨日黄花”,没什么可看的了。

七月流火:在编辑过程中,常常遇到作者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酷暑炎热,而实际上“七月流火”并不是指炎热,恰恰是天气转凉的意思。“七月流火”语出《诗经·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天气渐渐凉了,该缝制寒衣了。“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这时暑气渐退而秋天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做“七月流火”。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现在常用来歌颂美好坚贞的爱情。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意是:“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滋润对方,延长生命。与其在死亡边缘这样挣扎,还不如回到大海里两相忘怀。”可见庄子并不赞成相濡以沫。且不说“相濡以沫”的结局会如何,至少人们现在的用法只截取了古人话语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古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龙马精神 ,准确地说是被现代人误读。龙马精神是啥意思呢?简单而言,就是说像龙马一样有精神,精力充沛。何谓龙马?有说是古代传说中形状像马的龙。《礼记·礼运》说:“河出马图。”孔颖达注:“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笔者大胆揣测,这可能是河马,古代中原气候湿润,有个把河马也不奇怪。也有说是骏马,李白《白马篇》诗云:“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还有一说出自《周易》,乾卦为龙,坤卦为马,龙马其实指代乾坤。 叶公好龙,此成语从根上就被误读了。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讲述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真龙知道后,便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用以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这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一看就知是编的。叶公名沈诸梁,字子高,楚国公族,是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由于被楚昭王封在叶邑为尹,史称叶公。叶公很有作为,而且不迷恋权位,主动让贤。孔子听说叶公事迹后特意赶到叶,和叶公切磋,孔子主张“为亲者隐”,叶公则主张“大义灭亲”,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这样一位出色的政治人物,又岂会表里不一?有学者考证,这很可能是叶公政敌对其的污蔑,也可能是汉代儒家独尊后,对楚地文化的排斥。这一污蔑,一排斥不当紧,却使叶公好龙成了千古成语“冤案”。呵呵。

万人空巷 有一年,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讲解高考语文题中这样一道判断题:“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相当多的考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断,结果统统为此丢了三分。宝贵的三分,对某些考生来说,也许因此上不成大学! 关于“万人空巷”成语的最早例证,一般都引自苏东坡的诗:“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从苏东坡诗来看,“万人空巷”指的是为了看钱塘大潮,当时的杭州城内各个里巷内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况,即“倾城而出”的意思。学生们把这样一个形容词理解为人人都在家里呆着,南辕北辙,无疑应该扣分,但这能怪万千学子吗? 对于“万人空巷”,还可以看一下词典的解释。《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解释为,“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致使小巷都空了”;《辞海》则释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上述词典,都把“巷”释作“街巷”或“街道”。其实这是误解,“巷”字,其古义应为“住宅”的意思。古谓里中道为巷,亦谓所居之宅为巷。在现代汉语中,“巷”只指“较窄的街道”,实际上又因成语“万人空巷”保留了“巷”的“住宅”古义,偏偏这一古义不仅不被权威辞典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这歧中有歧,恰恰是造成“万人空巷”使用混乱的根源。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