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来凤景点(来凤县的旅游)

2024-05-14 08:51:57

● 接龙桥

接龙桥又名霁虹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原为连接龙脉之意,故名接龙桥。桥长80.45米,宽5.3米,全部用青条石砌成。桥中央拦杆上镌刻“接龙桥”3个大字。1984年4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来凤时亲题“接龙桥”三字。1988年8月1日,中共来凤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桥上立碑,镌该碑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题词“发扬先烈志,振兴湘鄂边”。

● 舍米湖民俗文化村

“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齐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是舍米湖的生动写照。该村土家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摆手舞的发源地,具有土家族文化的鲜明特征,舍米湖摆手堂有“神州第一堂”的美誉,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 卯洞景区

卯洞景区位于百福司镇,景区有桅子柱、香炉岩、落印潭、土司城、仙人洞等景点,集酉水河的雄、险、秀、静于一体。卯洞为天然形成的穿洞,“天阙惊泻泄巨川,洞庭前路劈千山,蛟龙不是池中物,五岳当涂也枉然”。仙人洞位于卯洞悬崖之上,1992年曾进行过抢救性挖掘,内有早至2000多年前的悬棺等文物。

● 仙佛寺景区

来凤仙佛寺位于翔凤镇关口村酉水河畔。仙佛寺内沿酉水河西岸石壁上有摩崖造像群,坐西朝东、依山临水,计有造像31尊,最大者通高6米。传说建于晋咸康元年,1994年经专家考证,始建于初、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现存唯一的大型摩崖造像,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区历史文化精华,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价值,1956年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石刻

本县现存古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有:仙佛寺摩岩雕刻的佛像,川湖大界界碑,卯洞油行永定章程碑等。

仙佛寺石刻像凿于接龙桥区沙坨乡酉水北岸佛潭岩上,岩壁高约百米,在中部,并排开凿着三大石窟,依次雕刻 3尊佛像,每尊高约6米。其神态端庄,造形丰满,尤以靠南的两尊工艺精巧。在布局上居中大佛的两侧各雕有一对小佛和一对供养人,两侧的佛像身旁亦雕有供养人。川湖大界石碑,在大河区境内的白岩山药材场,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卯洞油行永定章程碑,刻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碑文规定了桐油收购价格,质量要求等条款,可考查卯洞商业状况。碑砌于百福司镇下街一居民住宅之墙壁上,碑体完好,字迹清晰。

●古书院

解放后本县古书院尚存朝阳书院、桂林书院的主体建筑。朝阳书院大殿于 1984年拆毁,现仅存桂林书院。该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嘉庆九年,同治五年均进行过扩建或维修。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仍可见当年风貌,今为百福司中学学生宿舍。

●古宫观寺庙

本县原佛、道教建筑物极多,如庆风山的大观寺,麂子峡的飞来阁,县城的川主宫,万寿宫等,解放后均被拆毁。现仅存百福司镇上街的万寿宫。该建筑占地面积870平方米,整个建筑共分三进。一进为术结构的戏楼,楼柱粗大,楼顶有彩绘雕刻图案,戏台左右各有耳房。二进为正殿,殿阁3间,总宽13米,进深15.6米,颇有气势。三进为后院,进深12.6米。

●摆手堂

系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坜所。本县现有摆手堂3个。舍米湖摆手堂,位于百福司镇河东乡台米湖村北的山坡上,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困以院墙,系用山石砌筑,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作牌坊状,两立柱和横楣皆长柱形条石,在立柱与横楣接槔处,左右各镶半月形石牙1块,大门与神堂之间是1条石铺甬道,位于院落的中线上,道旁夹植高大古柏5株。神堂的墙壁也是石头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槽飞拱,显得简单厚重,朴质无华,与一般佛寺道观全然不同。有神堂3间,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石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进行维修时所立。经过文物普查,本县又发现茶堰坪、庙湾、枣术树、硝洞、梨子坪5个摆手堂遗址。

●古关隘

智勇关,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系当年清军为阻击太平天国起义军所筑,该关位于枫洞乡与四川酉阳县老茶乡交界处,建筑呈长方体,长50米,深4.8米,高4米余,中有拱门,其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来为军事要塞。

●古桥梁

来凤县境内,尚存石拱桥17座,以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的龙洞桥时间最早,龙家凉桥最有特色。龙家桥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系石台木面桥,俗称凉亭桥。桥面有九间木架瓦顶,两侧设有术质栏杆及长坐板,桥两端各有一间“偏厦”,为重檐结构,造型精巧别致,富有民族特色。其它石拱桥,凉亭桥详见《交通志·人行桥》。

●古墓葬

来凤县规模较大的古墓葬多为土司坟墓,现存的有覃峒长墓、向金銮墓。覃墓位于安抚乡洞长坝村军民堡,葬者为请安抚使司覃家营峒长。墓碑为嘉庆十七年(1812)复立向金銮墓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位置在百福司镇中堡大坟山。墓主生前为卯洞百户司使,死后谥武略将军。

除上述现存的古建筑外,“改土归流”前,县境内七大土司修的司城尚有少量遗迹。

●谢家营

谢家营又名营盘寨,在来凤县接龙桥区活水乡旗鼓寨。清嘉庆元年,鄂湘川陕边区爆发“白莲教”农民起义,此地成为边区自莲教大营,曾聚众数万,分设九寨。清王朝派四川总督孙士毅、湖广总督福宁等带数万大兵围剿。起义军筑木城顽强抵抗,多次打退清兵进攻,并主动袭击,歼敌极多,先后打死官军把总、巡检、游击等将领多人,连四川总督孙士毅亦惊怒而死。后因寡不敌众,营寨被破,起义军将士数千人惨遭杀害,留下“万人坑”两个。后人在此挖出铅弹多枚。

●野猫洞

位于接龙桥区飞机乡竹坝村民小组的一山谷内。清成丰十一年(1861)12月,太平天国起义军石达开部驻扎来凤,清军施南副将惠春和宜昌参将兴禄两部从三堡岭、红花岭直扑来凤县城,太平军从麂子峡大路正面迎敌,从观城坡迂回包围,将清军赶至野猫洞峡谷内,击毙副将惠春、参将兴禄、游击双庆、守备周忠福等大小头目。

山上有腾冲最具盛名的佛教胜地来凤寺。始建于唐代南诏时期,原名龙凤祠,明代改称来凤寺,后毁于清代咸同战乱,现存殿宇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

来凤寺建筑典雅大度,园林精巧幽静,大雄宝殿佛像慈悲庄严,玉佛殿有旅缅华侨奉送的白玉卧佛和十八罗汉,造型有南传佛教特色。大雄宝殿左前侧有释迦文佛殿,供奉白玉释迦牟尼佛坐像,左后侧有腾越古城四门模拟高楼,可登高一览。

来凤寺,历代曾有修葺。抗日战争中,腾冲一度为日军侵占,来风寺毁于兵火,抗战胜利后重修。后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决定将这里辟为来风公园,并拨款加以整修扩建。 穿过腾冲城南小巷,步入来凤山麓,沿石级徐徐而上,只见两旁松柏挺立,浓荫覆盖,一股清凉之气袭来。路左侧草地上有彩怖小亭,额回“听松亭”,往悬一联: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三千丈。读后,一股勃部向上的豪情油然而生。沿曲径而上,见浓荫间粉墙黄瓦,飞檐翘角,这便是来凤寺。

寺前月台石坎上,以腾冲特有的汉白玉石为底,新刻明将邓子龙书“剑扫风烟”4字,字方约1米,笔力雄浑,豪气四溢。进寺门,见环墙壁上遗嵌省内外名人书写的石刻,多是从李根源于民国年间制作的“风翅园石刻”移来,惜已不全。寺内正殿,宽敞轩昂,屋脊饰二龙戏珠,厅壁饰双凤展翅。这里是历史馆,以千余年来对开发腾越有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为中心,包括杜光庭子,沐氏、王骥、陈用宾,邓子龙、杨振鸿、张文光等,兼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画像、碑刻拓片、史籍等,勾画出腾冲历史发展的轮廓。与此相配合,在历史馆后,设文物馆,陈列腾冲各种珍贵文物资料,从另一侧面展示腾冲历史渊源。历史馆南侧,天井中环以小池,深可丈许。池畔有六角亭,池中拟立以腾冲优美的民间故事为题材的雕塑。池畔建假山,全由腾冲特有的赧红色的火山石垒成,越过池上小桥,钻进“山”洞,蹑蹬而上,可达“山”巅小亭,“山”上清泉飞泻,铮琮作响,具有“高山流水琴韵古”的风味。 大雄宝殿右侧园林外,有白玉祖师殿,建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咸同战乱后,重修于光绪七年。是珠宝玉石行业同仁供奉祖师白玉真人及集会的场所。白玉真人是腾越珠宝玉石行业对春秋时期楚国相玉奇才卞和的神化。相传卞和得到一个玉璞,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普通石头,都以欺君之罪,先后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荆山之下,楚文王便命人把璞剖开,果然是块美玉,就是后来被称为稀世之宝的“和氏璧”。腾越宝玉行业把卞和尊为白玉真人和祖师,表现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来凤山门和玉佛殿的寺名殿名匾,都是已故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书的,这在国内是不可多得的墨宝。世人都说“云南茶花甲天下”,可许多人都不知道腾冲是云南山茶的故乡,腾冲茶花甲云南。来凤山上的茶花园里栽培着100多个珍贵品种,有2500多株茶花,冬春之交,茶花怒放,异彩纷呈。 山顶有凤岭塔,始建于清代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塔基周围还有日军作战工事遗迹,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正对文庙的中轴线,塔身如笔,泮池如砚,有笔有砚则人才辈出,所以民间把凤岭塔叫做文笔塔。文笔塔也就成为腾冲人憧憬文运昌隆的象征。当年中国远征军围攻腾冲城时,来凤山是日军最重要的外围防御阵地。这里和县城互为犄角,来凤山不保,则日军只能龟缩城中,困守待毙,所以争夺来凤山之战进行得十分惨烈。中国远征军以两个师的兵力,由盟军空军配合,激战三天才夺取了日军阵地,完成了对县城的合围。20世纪90年代,经腾冲各界人士的努力,在旧塔遗址重建了造型更壮观、功能更齐全的新塔,成为来凤山上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凤岭新塔是具有传统风格的新塔,线条流畅,色调清纯,好似一支玉笔高插于来风山顶,时时放射出文化之光。这座美丽庄严的宝塔,高44.93米,共13层,内部是楼层结构,游人可以沿楼梯直上塔顶,纵览“极边第一城”和周围壮丽的山河。 紧傍腾冲城南,一峰突起,名为来凤山。山北侧为大盈江出水口,叠水飞瀑,轰鸣不息。山前为滇缅古道,商旅来往,终年不绝。山古道,商旅来往,终年不绝。山上松杉葱郁,苍翠成堆。每当春和秋爽,山半岚气回环缭绕,碧峰素裹,分外妩媚。“来凤晴岚”,历来就是腾冲胜景之一。来凤山,又是县城旁的制高点,登山四望,景象开阔:左有打鹰、宝峰、擂鼓峰诸山,右有

巅峻、罗生诸岭;远处高黎贡山,笔峰霁雪,银光耀眼;前方田野纵横交错,村庄星罗棋布;下视腾冲城廓,新房攒簇,辐辏鳞比,车来人往,繁荣兴旺,使人心舒意爽。前人曾有诗云:“云散烟消万景开,一天清气拥楼台”,“流水似龙曾化去,远山呈凤欲归来。”(李宗泗《来凤寺》),真得其神。 来凤山麓,原有来凤书院。民国年间,又在其中建腾冲图书馆。现为腾冲第一中学。校舍依山面城,环境清幽。校园内的墙壁上,嵌有近人李根源制作的又一石刻群“叠园集刻”。这是他收集腾冲金石爱好者所藏的古今名人墨迹,择其精者勾摩上石。其中有腾冲历代名贤胡璇、吴宗尧等人的墨迹47件;云南名人学者钱南园、刘大绅、方玉润等人的墨迹24件;曾到过腾冲的国内名人邓子龙、吴昌硕等人的

墨迹52件;末到过腾冲的海内名人史可法、章炳麟等人的墨迹50件。共 172件,174石,现仍基本完好。“叠园”系因其位于叠水河畔而得名。“叠园集刻”制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石青质细,雕工精良,各体书法,名诗格言,劳萃一堂,实有它值得珍视之处。 更奇特的是这黄瓜箐、澡塘河、硫磺塘一带有时还会发生“山哼地吼”。每年八九月,这里微震频繁,这都与火山活动息息相关。据研究,这一带地下热储较浅,热泉温度随深入地表而提高。如黄瓜箐温泉,地表为94摄氏度,深入地下4米,即达104摄氏度。它的地下水热循环系统的温度,可能超过摄氏30O度。

热海还有一个很美丽的神话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这一带天寒地冷,人民苦不堪言。有个善良的老人历尽艰险,寻找办法,决心使这里变成温暖丰腴的地方,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愿万死不辞。后来,他的诚心感动了神仙,神仙赐他一宝珠让他含在嘴里,他顿感燥热难耐,便一口气喝干了几条河水,最后他变作了吐热水的小龙。凡是他歇过脚的地方,就有了数不清的热泉。从此,这里便四季温暖,牛羊肥壮,五谷丰登。不过,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从地质构造来看,腾冲位于世界瞩目的阿尔卑斯山——喜玛拉雅山构造带,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急剧聚敛的结合线上。特殊的构造,使得这一地区的地下断层岩浆活动很剧烈。地热温泉中释放出氦和甲烷气体,说明地下岩浆活动一直未停止,并有源源不断的火山供给源。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