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新能源(我梦见了古代的人作文250字)

2024-04-12 10:49:33

春日融融。

搬一张藤椅,拿一本诗集,坐到繁花满枝的桃树旁,何等逍遥!

读了三两页诗,有些累,不觉闭上眼睛昏昏睡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飘飘忽忽的来到海边,看到碣石山上有人吟哦,不觉心动,这不是曹孟德吗?怎么,他现在在这儿?定目一看,果然,一个长须抚胸的大汉面海而立。

“曹孟德么?你的诗句果然魄力非凡。”

“渊明兄么?你的‘悠然见南山’清雅得很,我这个武夫可望尘莫及了。”

“孟德兄雄才大略,横扫中原雄霸北方,不是赤壁之火,铜雀台上老兄可是风光无限了。”

“渊明兄也取笑我么?”

“不敢不敢。孟德兄,说到魏晋南北朝诗文,三曹七子,你可居于首位啊!”

“陶兄也不赖呀,‘不为五斗米折腰’,多大的气节!那些小人,换了我,我会暴揍他一顿的。不过,你的田园之乐,我是很羡慕的。‘但使愿无违’,好高尚的追求!”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一白衣长衫的男子飘然而来。

“谪仙到了。”陶渊明一脸微笑。曹操立即整理衣衫。“李谪仙,谪仙兄,好自在呀!”

“哈哈,原来二位也在此,我正愁‘独酌无相亲’呢。”

“好好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无花无酒过清明’也不错呀!”

“来来来,我们难得聚会,为这得浮一大白!”

“这位是——?”

“啊呀,我们也没有注意呢。小兄何时何处而来?”

“我呀,从来处来。”面对这些大诗人,我惶恐多于兴奋,腹中无物啊,只得临时借前人的一句俗。

“想不到小兄弟竟是菩提高人。我们这些俗人,见笑了。哈哈。”

“啊呀,各位前辈,我,初中生一个,成绩平平,诗文一窍不通,掉一句文而已,实在无什么实学。”

“小兄如此谦逊,不失古风。你我时代不同,你会洋文,还会电脑,这我们可就一窍不通了。”大家大笑起来。

我很不好意思,说了些仰慕的话,平生喝了第一次酒,听他们谈诗论文,和他们说说互联网qq新能源转基因工程。我的粗浅的知识,竟然让这些古代大诗人目瞪口呆。

“洞中才数日世间已千年。世界发展这么快,我们这点才学已经什么也不是了。”

“哪里哪里,你们光耀千古啊。没有你们的智慧,哪有中国传统文化?”

“听说中国文化已经走向了世界?”

“是呀是呀,许多文学名著被翻译成外文,海外有几万人在研究《红楼梦》,孔子学院更把儒学引申到了国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了中国文化。你们也是世界名人呢。”

“我们怎么也成世界名人了?”

“《三国演义》在海外有很多的读者,尤其是日本。唐诗更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奉为的经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为地球人都知道呢。所以呀,我长大后也想出国做汉语教师,把三位以及更多的中国文化名人介绍给外国朋友,让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

“好大的理想,好大的梦想!啊呀,李兄陶兄,我们如果有机会再到人世,也可以为泱泱中华做一番事业呢。”

“啊呀,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不禁鼓起掌来。

……

“怎么睡这儿了?回屋睡去。睡觉也不老实。”奶奶的话把我惊醒了。

“啊呀,奶奶,你来得真不是时候。”

“什么是时候呀,等你感冒了再来?”奶奶板着脸,不一会儿就笑了,“好心没好报。叫你回屋睡,倒被你埋怨了。”

“啊呀,你不知道……不说了,不说了,我要看书了。”

我梦见了古代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出自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的《观沧海》,全诗如下: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词句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10]?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

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非常。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作品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