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速达新能源汽车(河南速达新能源汽车)

2024-04-01 18:07:58

作者?|?陈凯欣

来源?|?汽车大观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是21年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吉利汽车生产准入机制的请愿。在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今天,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也都曾为企业生产资质与产品准入发愁。?

不过今后,车企获取资质的严格限制,正逐渐松动。

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等10项内容进行修改。

在一个月前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为“放宽准入”画了重点,强调“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

这一次放权,或许将对中国汽车行业起到重要变化,将使得汽车企业和市场将有更多选择空间,也将促进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融合发展。

曾经:“求而不得”的准入资质

所谓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指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质,有了它,车企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核批准,才能合法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

当时的准入规定,从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强化了安全监管要求,目的在于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自2016年3月16日有了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以来,至2017年5月22日,全国共有15家企业获得该资质。不过,诸如河南速达、国能新能源这种一直“难产”的车企也入列,产能过剩、申请企业实力不强、出现“僵尸”企业等问题被频频质疑,国家发改委后来几乎彻底暂停了资质发放。

此后,在发改委并未宣布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申请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取此资质。

由于短期内申请资质无望,更多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收购资质或者代工模式进行生产。

例如拜腾通过收购一汽华利、理想智造收购力帆来取得资质,已经上市车辆的新特汽车,则通过一汽代工,而刚发布了S01车型的零跑汽车,则与另一家新势力长江汽车合作,后者已经取得生产资质。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以理想智造收购力帆的资质为例,分析了资质的重要性,“目前车企一些剩余产能,过度给新造车,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李书福曾在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将“炮口”对准了当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机制。

如今:大幅降低准入门槛

征求意见稿主要在10个部分对原规定进行了删减和修改,汽车大观做了重点摘要整理。

具体来看,此次修改工作最引人关注的,是删除了原规定中“设计开发能力”的大部分核心内容,把此部分调整为“技术保障能力”要求,只保留产品生产一致性和测试评价能力等基本要求。

原规定对“设计发开能力”的要求十分细致:除了要求有独立的设计开发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数量、岗位分布都提出了要求,例如掌握全面的产品开发技术,甚至细化到某一车型技术路线应该掌握的技术列表清单,并对技术开发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开发工具、试制验证能力等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现在,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不再作为审核整车企业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主管部门不再干涉车企所制造产品的来源,给汽车界研发资源共享打开了绿灯,也将大大降低获取造车资质的技术门槛。

同时,本次修改直接删除了“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暨取消了原规定中对之前已取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查的规定,取消了产品专项检验规定,以及需满足同类管理规定的要求。

放宽事前准入的重要举措,将为新能源整车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新的创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资质准入》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不同,工信部此次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产销量规模规定并没有提及。

这也表明政策正在逐渐放手,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

未来:?“鲶鱼”争夺战愈演愈烈?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造车有得必有失,前期可以通过代工,尽量做减法来保证自己的优势和核心,“但长远来看,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资质。”

新规定实施后,或将有一批具有新资质的车企诞生,同时,那些前期获得生产资质,但至今没有量产的造车新势力,就可以彻底被市场抛弃。

而随着特斯拉国产化落地,外资品牌蜂拥入华,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进入交付阶段,“鲶鱼”争夺战中的各路“神仙”业已蓄势待发,新政策的推动,或将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再度洗牌。

车企间融合发展,也可能成为趋势。此次《征求意见稿》通过解绑“设计开发能力”,有望进一步推动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实现研发和制造的分离,促进汽车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整合,以及汽车品牌运营商、专业代工厂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

这次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时间截止2020年3月10日。届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将相应做修改,重新公布。

种种趋势都表明,未来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激烈竞争不仅会为行业带来好的发展,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价值,消费者将是行业优胜劣汰的获益者之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面对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地补该怎么办?

新势力抢人忙,传统车企拥抱四化,招聘门槛抬高,蓝领招聘难中难

2月24日——农历二月二,是中国传说的龙抬头的好日子。但对于待业在家200多天的十堰汽车城人文山来说,怎么也抬不起头。

尽管身怀二胎的老婆和内退多年的老爸老妈都劝他不要急——工作慢慢找,可生活的压力却逼迫这个进入第三个“本命年”的家里唯一壮汉偷偷抹眼泪。

自2019年8月底被江苏一家造车新势力“离职”后,他就踏上了漫漫求职路,几乎每周都要求人托人帮推荐,每月都要去面试——直到春节前,尽管他把月薪期望值从涨20%滑落到可以降50%,但还是没有一家车企发出录用通知书。

在文山的记忆里,三年前在传统车企工作,差不多每周都有猎头和好友问他“愿不愿意去挑战一个好机会”;两年前在造车新势力工作时,每季度还有人问他“有没有换工作的想法”。

而近一年来再也没有猎头电话“骚扰”他,他却不停地在58同城、猎聘、BOSS直聘等网上发布求职信息。除了招聘网站提醒他要购买会员和VIP权益有更多好机会后,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真心帮助他。

文山求职的遭遇,在汽车领域资深猎头——博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仁林找到了答案:“开年的这场疫情会使今年汽车招聘圈整体形势更差。因为会有一部分实力不济或者产品线不被认可车企加速倒闭,未来被收购的概率会更小。现在,车企能不裁员不欠薪已是阿弥陀佛。”

到2月25日还在观望的张仁林看来,他2020年期望的求职高潮到来,而他最盼望的2020年招聘高峰却没有到来,更没有接到一个像样的大客户订单和业务。“绝大部分车企今年会考虑裁员或者几乎不新增,慢慢休养生息。”

2月25日,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工业大学MBA导师余同同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现在企业复工处于比较尴尬境地,如果不复工,则市场会逐步丧失;如果复工了,市场不活跃,将导致大量库存,企业资金链会断裂。企业招聘力度也会减弱。解决复工难、求职难、招工难的关键还是疫情尽快结束,恢复市场正常消费。

但正如车市“强者恒强、弱者认命”一样,汽车商业评论在调研中却发现,部分有实力、有追求的企业逆势而上,趁市场低迷期,在网上招聘悄悄打响招人抢人暗战。这的确是低成本招兵买马的大好时机。

合众爱驰抢人正当时

2019年销量过万辆的造车新势力——合众汽车在新春复工后开启了千人招聘计划。合众汽车总裁张勇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他们2020年不裁员,还招1000人,通过网上面试招智能、技术、营销、质量等领域的紧缺人才。

确实,对于一些身在不死不活、垂死挣扎车企的员工来说,现在正是动身换会的机会。而对一些想图谋突破和创新的车企来说,趁着现在这个难关,恰是坐等人才送上门、坐收渔利的良机。

对此,张勇并不否认:“第一,我们确实缺人,本来就准备今年节后就准备大批量招人。现在有1600人,到今年年底要招到2500、2600人左右。第二,确实是一个好时机。”

以合众汽车嘉兴工厂所招聘的新项目质量部总监年薪30万-40万元为例,而离此不到百公里的另一造车新势力质量部总监年薪却在60万-80万元。

2月24日,在一个全国CMO抗疫讨论微信群,某创业公司发出的市场总监招聘职位的年薪也已下降到30万-40万元,引起群内一片骚动:“十年前我年薪就30万”?“在北京租房一个月得5000吧,一年30-40W过得是什么品质的生活?”?“2.5W/月,在北京过得很艰难”?“北京2W以下的,也大有人在”。

像合众一样大量招人的造车新势力还有爱驰汽车、速达电动汽车以及山东潍坊知名微型电动汽车品牌——比德文。

总部设在上海的爱驰汽车在前程无忧发布招聘岗位,其中有智能产品经理、PMO经理、机器人市场经理、产品经理、CRM经理、项目管理经理、车联网运营经理、整合营销策略经理、车机软件产品经理、测试高级经理、车联网项目经理、车联网产品经理、车机软件等10多个经理岗位,且数量显示是“若干人”,多数经理岗位月薪起步价在1.5万元。

在浙江某造车新势力晃荡三年又回归上海传统车企的职业经理人“通哥”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虽然没有高薪了,但回来后感觉比较踏实。

长安上汽呼叫软件合伙人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传统车企正在积极拥抱“汽车四化”,各大车企在此领域推出的岗位最多。

长安汽车在2月22日发布长安汽车软件科技公司寻找创业合伙人的招聘令。作为长安汽车全资子公司和“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的核心支撑,长安软件拿出解决方案部、软件系统测试和IT研发等Leader职位和更多高薪职位,寻找“看见更大的世界”的人,利用行业翘楚平台成就一些高科技人士的人生跃迁。

无独有偶。

立足集团“新四化”战略优势、正在筹建的上汽集团软件中心也发出寻找创业合伙人的热帖,招聘岗位分软件开发、智能驾舱、电子系统、数据平台四大领域15个方向,面向海外将聚合全球顶尖的智能网联人才团队,引领“软件定义汽车”变革潮流。

一直低调潜行的东风h事业部在2月22日高调起来。这个立志成为“高端新能源乘用车的领先者”的东风公司新事业部,拿出底盘、电子电器、动力、新能源等4大领域近40个技术岗位进行社会招聘。

此前,东风公司在武汉封城的第16天——2月7日,召开第一次人事部长视频例会。东风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程道然强调,“尤其要进一步关注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为卫冕2019年车企销量冠军,一汽大众在2月24日发出求贤令,发力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新出行业务。

一汽大众的管理服务部、产品管理部、技术开发部、规划部等职能部门纷纷扩编,在长春、杭州、成都、佛山等产研基地招聘大量工程师,主要包括IT开发、项目管理、产品工程、新能源产品、自动驾驶、造型、内饰、电子电器等领域。

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大众品牌在长春招聘部分移动出行和用户体验业务助理经理。

传统车企招聘门槛抬高

最近启动社会招聘的还有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丰田、广汽新能源、吉利集团、东风智新科技和特斯拉、采埃孚、现代摩比斯、摩斯智联等车企和零部件及高科技公司,岗位从司机到子公司总经理等应有尽有。

不过,所有的岗位都是线上报名,绝大多数职位要通过电话和微信、QQ、视频等线上方式沟通确认。

对于正在做毕业设计和寻觅人生第一个工作驿站的应届毕业大学生、硕士毕业生来说,最新的福音是一汽集团、长安汽车、上汽国际、吉利、广汽新能源等汽车公司启动了春季校园公开招聘模式。

因受疫情影响,以前的校园路演已经不可能进行,线上招聘将是唯一的招录渠道。这对于从小生活在网上而羞于线下交际的95后、00后高颜值玩家来说,反倒成为他们的优势。

相比以往,招聘条件提高,普遍要求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而不是此前的“大学本科学历”。

比如,一汽集团要求投资管理员、工厂布局员、责任追究审计员等岗位,具有“全日制统招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及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一汽大众招聘所有任职,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留学生需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学历学位证书)和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中国一汽校园招聘第一个条件是,国家全日制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再如,东风智新科技2月10日发布的一个党群部长岗位要求第一学历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团队管理经验满8年,党群工作满5年。

在资深求职人老白的眼中,这都不算高。他向汽车商业评论吐露:某汽车央企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提供的专员、主管、主任、高级主任等层级岗位,年薪从18万到90万元左右,但都要求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历;另一汽车央企则在内部操作上“非985、211高校毕业的”根本入不了法眼。

蓝领工人招聘难中难

春节过后,招聘规模大的是一汽集团。不仅有一汽大众,一汽集团总部、一汽轿车、一汽解放及一汽富奥、一汽四环管理公司、一汽国际物流等大小公司争相开始启动招聘模式。

除了提供不少白领和职能部门管理岗位外,一汽轿车、一汽解放、一汽富奥、一汽四环在本地招收近千名生产线操作工岗位,工资、福利、险金齐全,在长春及当地并不算低。

双阳人社发布的消息说,一汽轿车本次招聘的公司亮点是年度双薪在1万到2万元之间,晋升空间大,有长春最全路线的班车,2020年度订单是前一年的2倍,工资会大幅度增长;

一汽国际物流的公司亮点是年度双薪+绩效回馈+节假日福利及采暖费在2万-3万元,上班一半工作一半休息,工作轻松不累,吃大众食堂,坐大众班车。

作为河南省首家和全国最后一个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双认证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速达汽车这家设在河南三门峡的造车新势力,从2月9日就开启线上应聘渠道,HR公布其微信号,24小时为求职者提供服务,招聘岗位主要生产线操作工、技能工人和研发、质量、管理、综合类普通员工。

汽车商业评论从速达汽车人力资源部一位员工了解到,尽管工资待遇并不比平常低,但此次报名情况要比以往冷清些。

而比德文汽车则承诺一系列优待:每月18日发工资,六险一金,免费住宿,就餐补助,生日礼金。

在浙江某造车新势力工厂工作的老技工“辉哥”告诉汽车商业评论,造车新势力都是坑,他不能从一个已知底的坑中跳进另一个不知底的坑中。

浙江省资深人力资源顾问余同同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这个点上,盲目跳槽的会减少,现在招聘最难是蓝领这块。

他分析说,蓝领招聘这块一直是难点的原因在于,一是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较高,薪酬比较低吸引不到工人,但是高薪酬会挤压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企业难以为继;二是近年产业链逐步迁移到内陆,工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岗位,不需要背井离乡;三是90后新生代蓝领工人,工作不再是为了生存,对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冲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过3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9%和141.6%,和传统燃油车销量微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新能源汽车依旧保持了高增长态势。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汽车当下的大好形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特别是作为核心推动力之一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更是功不可没。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直接将“真金白银”送到消费者手中,极大地拉动了新能源汽车需求,成为了销量增长的强效助推剂。

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将最终走向自由生长阶段。随着制造技术不断进步,市场渐趋成熟,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全新发展阶段——由政策推动向市场主导迈进,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放开手脚,自力更生。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全部退出。今年初,中央补贴已经进一步下调,给予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国补加速退坡,地补的未来也逐渐受到产业界的关注。

地补细则暗含保护伞

2018年已经过半,截至目前,已有20个省市发布地方补贴政策,其中广东省、云南省、海南省、山西省、广州市、温州市、舟山市、成都市、杭州市、厦门市、哈尔滨市、青海市共12个省市,采用了同样的补贴办法,对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动车型进行补贴,地方补贴金额按照国家补贴的50%拨付,根据不同续驶里程进行差异化补贴,续驶里程越高,相应的补贴金额越高。

上海市、武汉市的补贴政策和上述省市略有不同,其中,上海市对纯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更大,纯电动汽车按照1:0.5的比例补贴,插电混动车则按照1:0.3的比例补贴;武汉市按照轴距来区分,轴距大于2.2米的车型按照1:0.5比例补贴,轴距不足2.2米的车型地方补贴仅为国补的20%。

西安市、长沙市、柳州市、广元市地方补贴下降幅度较大,地方补贴比例分别为国家补贴的30%、20%、40%、25%。比较特殊的当属河南省和福建莆田市,地方政府降低补贴的决心更为彻底,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并不享受地方补贴。河南、莆田等省市以销量为门槛,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其中莆田市规定,2018年~2020年间,对于在莆田市纳税且单一品牌产品年销售量达到1000辆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每年给予推广奖励50万元;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车型自获得车型公告和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起,一年内销售量达到2000辆及以上的乘用车企业,在地方补贴的基础上,每款车型再给予一次性新产品开发奖励300万元,销售量达到1万辆及以上时,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600万元。

从表面上看,各省市发布的2018年补贴政策,补贴数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实际上,一些加大对企业补贴力度的省市,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也以另外一种形式为企业支起了保护伞。据了解,河南省以及莆田市均拥有地方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如速达电动汽车的基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从项目建立之初至今,三门峡市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云度汽车,其背后同样可见地方政府的身影,从工商信息来看,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正是云度汽车的投资方之一。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企业若想脱掉襁褓自主发展,需要改变的不只有企业,还有地方政府。正因如此,今年2月,国家财政部下发《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地方应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改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从2018年起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可见,国家已经开始引导地方补贴向使用环节倾斜。

补贴转向基础设施骗补风险仍在

按照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其中乘用车总量为380万辆,商用车总量为120万辆。据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原巡视员、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会长孙耀唯透露,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需要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支持,2020年需建成480万个分布式充电桩和120万个集中式充电站,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018年全国将总共建成60万个充电桩,其中公共充电桩10万个,私人充电桩50万个。目前我们的充电体系尚不成熟,技术、智能化程度以及安全性都需要提高。”孙耀唯说。

充电桩行业存在缺口,亟需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力度。正因如此,国家开始更多地鼓励、要求地方政府给予充电设施领域支持。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通知》的要求却很难落实。有业内人士指出,政策补贴转向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后,同样存在风险,很有可能导致前两年类似整车企业骗补的事件重演。地补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和运营后,地方政府的监管难度将更大,容易造成基础建设的大跃进,更容易出现骗补的行为;此外,地补转向汽车使用和运营环节,在以往的试运行中,曾出现过企业驱使员工驾驶车辆增加行驶里程骗取补贴的事件。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推出后,外资和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将快于以往任何时期。尽管从顶层设计上看,地补具备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变成了“唐僧肉”。因此有观点认为,与其费尽心思详细规定地补的使用范围,还不如彻底取消地补。迄今北京尚未出台2018年地补政策,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争论的焦点即地补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地补何时才能取消?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是未来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果完全离开地方补贴,能否快速发展还值得观察。国家政策是在大方向上指导产业发展,具体到地方层面,每个地方的情况各有不同,具体政策的制定还要根据地方发展而定。关于地方补贴向充电桩产业倾斜,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怎么补、补给谁,很难拿出统一的标准,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地方和企业。”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相关部门人士表示。对于北京市何时出台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政策,以及是否会取消地补时,虽然记者并未得到直接答案,但从采访过程中仍可看出,他认为现阶段完全取消地方补贴有些为时过早。对于地方政府补贴转向充电基础设施,他认为实施难度较大,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其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细化。

对于地补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倾斜,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表示,目前充电桩产业比汽车企业更需要外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业内的短板,过去补贴车比较多,对充电设施的补贴比较少。给充电桩产业‘输点血’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

据其介绍,目前充电桩产业是整个新能源行业中最不赚钱、最难盈利的领域,目前尚未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公共充电行业几乎没有盈利的公司,绝大部分处于亏本状态,前几年那些“多如牛毛”的充电桩企业如今已相继倒闭,行业面临大规模洗牌。在他看来,充电桩行业目前的“烧钱”状态还将持续三年,此时确实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充电产业更需扶持

产业政策的每一小步调整都将对整个行业,特别是汽车产业主体——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在缺少话语权的生态环境中求生存,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往往需要企业对市场、对产业环境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敏锐度。

近日,在君马品牌沟通会上,君马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温宏说:“补贴对企业来说是大问题,当政策退坡后,我相信产业发展还会继续,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能以适应政策的方式发展,在国家鼓励的大方向下,做到不拖后腿。对于补贴新政,我们必须提前考虑,因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补贴减少,如果不适时调整,未来面临的很可能是政策的惩罚。”

补贴退坡后将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整车企业,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成本将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必将直接导致企业生产节奏发生变化,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补贴退坡会波及目前市场上70%以上的产品,这么大的量恰恰是我国最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如果补贴全部退出,势必将企业的生产节奏全部打乱。很多生产计划要彻底推倒重来,这是非常灾难性的变化。”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说,“退坡不是问题,关键是政府要信守承诺,政策要具备连贯性,不能随意打乱计划,让企业无所适从。”

对于补贴退坡,或政府调整补贴金额等问题,早在《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发布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就曾指出,“政府应该言而有信,不应该因为预算不足而调整补贴金额。企业的产品规划是根据市场条件作出的,包括市场所需求的技术水平、补贴的额度、可能的成本和售价。补贴额度不按计划进行,会打乱企业节奏,影响产品的销售。”关于新政中提到的“不要求地方政府再对产品进行补贴,而让地方政府把补贴主要用于充电桩建设和充电运营”,董扬表示,地方补贴确有促进市场发展的一面,但是地方补贴的副作用是地方保护。“两者相比,去除地方保护更为重要。没有了地方补贴和地方保护,地方政府也就不需要再制定自己的小目录,这样还可以大大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董扬说。

地补开始补贴充电桩企业后,是否会出现骗补行为,殷承良说:“在我所接触过的充电桩企业中,确实有一些存在非常规操作骗取补贴的行为。为避免这些现象,可以通过项目前期、后期审核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比较好的做法是,以充电量而非充电桩数量为标准进行补贴,这个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通过监控国家电网测量的用电量可以确定,这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弄虚作假的行为。”

地方政府应有所为也应有所不为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说对国家政策不稳定性的诟病最多,那么目前能和其“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地方政府了。然而,通过几次实地调查采访,笔者发现,地方政府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样只为各自利益,其实也有颇多无奈。

如曾被批为僵尸车企的河南速达,和屡受质疑的江苏敏安电动汽车、国能新能源汽车……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新势力都有地方政府背景,项目建立之初,地方政府立下过汗马功劳。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其背后目的真的只是单纯逐利,为了提高政绩,拿个上级部门颁发的“流动红旗”?

实则不然,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确实也有颗造车心,他们或许没有“汽车梦”,但他们寄希望于搭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东风,解决地方就业,拉动GDP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但他们也有不足,不足在缺少专业背景,对造车难度预估不足,往往好心办了“坏事”。

地方政府提供补贴、土地优惠,将企业招商引资进来,不仅前期立项申请资质时“搭把手”,甚至当企业陷入资金困境时,还会“倾囊相助”。对企业而言,即便造车项目无疾而终,其仍能够通过变卖资质保全自己,但这些曾经充满造车热情的城市,很有可能今后与汽车产业终身无缘。

将视线向前追溯,如果有关部门在立项前的审核,能从“写字楼”走到“田间地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或许对造车的预期会大不一样。如果地方政府在满怀热忱招商引资前,能对汽车产业进行科学调研,广开言路,对造车就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或许资源和资金浪费将更少;如果鼓励措施能更科学合理,流程更为严谨,或许不会滋生诸多骗补企业。问题不是出在某个单一环节,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整个产业链。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了新能源汽车骗补的前车之鉴,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发展、如何补贴,有关部门应审慎度之,切忌急于求成,最有效的举动也绝非直接拿出“真金白银”。

文:陈婷婷编辑:郭晨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