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村绿化(枣园村的发展概况)

2024-04-16 09:01:59

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家园

枣园村所处的保安沟属土石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是该村富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枣园村从实际需求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园林格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致力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在荒山上种植以侧柏、元宝枫、刺槐为主的抗旱树种,在荒地上种植以金银花、仁用杏为主的树种,累计绿化荒山5000亩、退耕还林1200亩、种植松柏15万株、毛白杨2.5万株。就连昔日滑坡频发的西坡地如今也变成了一片茂密的刺槐林,农民们再也不必担心滑坡现象的发生。几年内,枣园村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它村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更为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该村还积极组织专业绿化队,建造了环村14公里的绿化带,使全村总体绿化面积达到700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40%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方便百姓

到枣园村走一遭,你会看到,硬化路四通八达、花草树木处处可见、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农民生活,多年来,该村紧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硬化了3公里的通村公路,修建了宽6米、长40米沟通东西两岸的幸福便民桥,新建了村小学教学楼、幼儿园等。2004年,枣园村投资138万元对距主村1.5公里的自然村茶臼堰村实施了整体搬迁,76 口茶臼堰村村民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破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二楼。马家琦是移民搬迁户之一,现在居住的小二楼面积有160平方米。他说:“搬进这么好的家,真是圆了俺们几代人的梦。”

2005年,枣园村实施户户通工程,硬化绿化道路5.7公里,安装了80余盏路灯,并派专人实施管护,实现了绿化、硬化和街道亮化的统一。

大兴农业产业富裕农民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农民致富,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该村建设蔬菜大棚、绿色苗圃基地,养鸡、养猪,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项目,走农业产业致富的路子。其间,该村投资150万元建起了88个大棚,每年实现创收55万元,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元;修建了3000平方米的渔场;投资120万元建起了规模可达3万只鸡的养殖小区,每年创收80万元,养鸡户户均年收入数万元;组建了山西枣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裕田”牌商标;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种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不但如此,目前,按照“粮食喂猪鸡———猪鸡粪进沼气池———沼渣肥地”的循环经济模式,一个面积约18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800万元的郊区枣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园区正在紧张兴建当中。

据了解,兴建的园区内规划有万头猪场、鸡场、沼气池、蔬菜大棚等。建成后,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至少可以达到6000元。毫不夸张地说,如今,除了老弱病残,打坝的、栽树的、种菜的、养鸡喂鱼的,枣园村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村民们都在为致富忙活着。村民王计花一家6口,现在人均年纯收入比全村的人均收入高出一倍,光她家承包的3个日光温室年纯收益就两万余元。

加强文化建设 改善精神面貌

近几年,枣园村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如,通过安装闭路电视和电话,让村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致富和就业门路,激发了村民们的建设热情。现在的枣园村,村风正、民风淳、家庭团结、邻里和睦,进村不闻麻将声。而且更难得的是,这么多年,村里竟然没有发生一起干部集体矛盾,没有发生一起村民到乡里上访的事件。

1998年至2004年连续16年没唱过庙戏的枣园村,如今不仅年年唱戏,而且每逢过年过节,新成立的秧歌队、锣鼓队、大头娃娃队、高跷队等文艺队就会走街串户、闹红火。全村600余口人中,参加了秧歌队和锣鼓队的就有百余人。2005年,枣园村又投资约20万元,建起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配备了20余件健身器材,为村民健身、娱乐搭建了平台。此外,该村还成立了精神文明、环境卫生、计划生育、文体娱乐、治安防范等组织机构,积极开展“三德”教育、“文明村民”和“五好家庭”活动,以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改善村民精神面貌,全村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5%以上。2006年,枣园村获得了“三晋百强和谐文明村”称号。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