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皖庐绿化(无锡皖庐绿化)

2024-04-18 20:39:30

1851年9月,先锋大将罗大纲率2000精锐杀进永安(梧州蒙山),夺取太平天国兴起以来第一座城市。得知太平军占据永安,梧州地区拜上帝教会众纷纷前来投靠,其中就包括后来名扬天下的陈玉成、李秀成,他俩都是藤县人,是老乡关系。参加太平军时,陈玉成只有14岁,于是被编入“童子军”序列。陈玉成年纪虽小,可作战却相当勇猛,敢于冲杀在第一线,冒着枪林弹雨之危险杀入重围。

因此,陈玉成成长速度很快,1853年3月太平军杀进南京,陈玉成被封为“左四军正典圣粮”,主管军粮;1854年6月,陈玉成率500勇士攀上武昌城,一举攻克城池,受封“殿右三十检点”统陆军后十三军和水营前四军,算是独当一面之大将。1856年初,陈玉成配合秦日纲摧毁“江北大营”,而后挥师南下摧毁“江南大营”,此时他已经官至丞相(与秦汉时期丞相不一样)。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死于内斗,石达开则率部外出单干,太平天国早期骨干损失殆尽。在此背景下,陈玉成、李秀成等“少壮派”被洪秀全授予重任,试图中兴太平天国。1857年夏,陈玉成联合李秀成,击败桐城之敌,是为石达开率部出走后,太平第一次大胜利。

1858年冬,陈玉成先是第二次摧毁“江北大营”,后则直接带兵救援庐州,在三河之战中击毙湘军近6000人,湘军悍将李续宾阵亡。1859年初,陈玉成再次击败清军,活捉安徽巡抚李孟群,而后将其处死。1860年初,陈玉成从皖北南下配合李秀成实行“围魏救赵”计划,再次摧毁“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自缢而死,江南提督张国梁落水而亡,天京之围再次解除。

从14岁参加太平军到24岁摧毁“江南大营”,陈玉成算是顺风顺水,发展得很不错,立下的战功更是不少。

陈玉成一生战功赫赫,在“天京事变”后撑起太平天国江山,算是顶梁柱级别之人物。但是,英雄总有落难时,何况是在洪秀全手下混的英雄。1861年9月,由于各路将领各怀小九九,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皖北庐州孤城,再次陷入清军包围之不利局面。有意思的是,陈玉成受困庐州孤城时,除陈坤书、洪春元等象征性的救援(渡江小遇挫折便撤兵)外,便再也人愿意去救援他,老乡李秀成坐拥几十万大军,专心经略苏南,压根就不管陈玉成死活。其中之原因,究竟何在?

曾在英王帐下服务的书生赵雨生(又称刀口余生)在其《被掳纪略》中写道:“英王得意时想怎样就怎样,失意时走一步错一部”,庐州议事会上,陈玉成力排众议,反驳众人:“本总裁自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虽虚心听受善言,此次尔等所言,大拂吾意。

其少年得志,为人心高气傲之性格可见一斑。事实的确如此,陈玉成虽然打仗勇猛,在政治上却相当不成熟,得罪同僚太多。

皖西庐剧的起源

忠王李秀成《自述书》中说:陈玉成非常讲义气,经常解救朋友于水火之中,义无反顾地帮忙;本人受困桐城、浦口,都是陈玉成出兵协助,才击败围城清军,夺取战役胜利。陈玉成被俘虏时也说:哪里有危险就去哪里,哪里清军最多,我就杀去哪里,堪称“救火队长”。

陈玉成讲义气,经常帮助朋友,为何遇危险时没一人来救他?1861年12月,陈玉成受困皖北庐州孤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时,李秀成经略苏常,杨辅清经营皖南,都没渡江北上,解除庐州之围。1862年6月,英王陈玉成上当受骗,被奏王苗沛霖诱捕,受凌迟处死。

那么,为何没人去救援陈玉成呢?归纳起来,就4个字:年轻单纯,结果好心做坏事,可惜了。陈玉成14岁参加,被杀害时才26岁。

从《李秀成自述》中可知,陈玉成、李秀成都是藤县人,是邻村小伙伴,铁杆老乡关系。1857年2月,秦定三率4万清军围攻桐城,李秀成手中能战斗士兵不到4000余人,他只好向陈玉成发出求援信。

陈玉成很讲义气,收到李秀成求援后,立刻率兵离开宁国,前往桐城参战,夹击清军,击败秦定三。1859年,李昭寿叛变,把江北三城献给清军,还引诱浦口守将薛之元投降,直接威胁天京安全。

李昭寿、薛之元都是忠王部下,此时叛变,李秀成很被动。李秀成兵力不多,没能收复失地,洪秀全对他很不满意。于是,李秀成请来陈玉成,联合出兵攻打李昭寿、薛之元,收复失地,其中英王功劳最大。

陈玉成帮忙,李秀成自然心存感激,但随后发生一些事,让两人关系很越来越糟糕,最终走向对立面。忠王、英王之间闹矛盾,起冲突,大致如此:

第一、李昭寿效力太平天国时,军队纪律不好,经常劫掠民财,陈玉成在营中直接拔刀,准备砍了他,让李秀成难堪。

第二、老上司韦俊准备渡江投靠李秀成,陈玉成帮助杨辅清封锁长江,阻止韦俊过江,挑起“和州兵变”,太平军自相残杀,忠王军队也渡江参与械斗。

第三、李秀成攻打“江南大营”想独自占有胜利果实,陈玉成“不请自来”,率军参战,而后东征苏常,李秀成不满。

第四、李秀成让女婿黄金爱、吴定彩率5000兵马增援安庆,结果被陈玉成拿来充当“炮灰”,李秀成对其彻底绝望。

目前仅知倒七戏(庐剧)最早的班社,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霍山县东北乡的张家班。庐剧的唱腔丰富,分主调和花腔两大部类,计有100余种。其曲调优美动听,唱词质朴,乡土气息浓郁。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受各地汉族风俗、语言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形成了西、中、东三路,在艺术上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特色和流派。其中西路庐剧以六安、霍山为中心,唱腔高亢、嘹亮、奔放,曲调上保留了较多的小嗓子唱法,接近皖西山歌的风韵。西路庐剧流传于安徽的六安、霍山、舒城、肥西、金寨、岳西等地。

皖西庐剧流传已有200余年历史,但该剧种真正欣逢艺术春天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皖西庐剧1962年和1982年分别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及首都观众的热情称赞。大型现代庐剧《刘邓在皖西》于2004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黄金时段整场播出达13次。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