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弊病(筑巢引凤工程是国家行为吗)

2024-04-24 09:34:26

“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是两个比喻。两个比喻都有是政府工作的结果,是政府服务于企业的两个不同层次。所谓“筑巢引凤”,是强调先搞好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市场硬件环境,解决好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以此招引投资者。“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首选。不过,并非凡筑巢必能引凤,一些地方的硬件环境并不差,无奈凤不来栖,既使来了,也栖不住,有城无市,有市不兴,形成“空壳城镇”现象。河北白沟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大市场,中国北方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在白沟崛起之初,也有过先筑巢后引凤的过程,继而,先后兴起两次大的投资热,引进各类企业158家,韩、日、朝、澳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白沟投资建厂,吸引国内外资金近10亿元。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十大专业市场建设,城镇和市场都上升到一个较高档次。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这其中接触到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课题:在扩大开放、吸引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中,政府应着力办好哪些事?一、在发展经济上,要确立一个十分明确而且坚定不移的指导原则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一种无可替代的吸引力。多年来,白沟在抓经济发展上,一直坚持“四个不能”:一叫不能变。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地方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在各项工作中,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不足或失误,但是,必须要认准一条,那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抓发展的决心不能变,认准“加快发展”主题、“经济结构调整”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动力,认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出发点。不能变,还包括政策和发展策略的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一会儿一个主意,一个领导一个调。二是不能慢。发展不能慢慢来。市场重“抢”,跟着别人屁股后边跑没有出路。人家赚了钱,等你醒过神来,也跟着跑,市场早饱和了。因此要先走一步。俗话说,“笨鸟先飞”,不“笨”而“先飞”就更有优势。政府的主意要放在“先飞”上。“着一先字,尽得风流”。先走一步,朴素平实,但真走出去,却不那么简单,这需要知识,需要眼界和魄力。先走一步也是相对的,要看得准,不能有盲目性。如调整产业结构,倘缺乏对全局的洞察,调来调去反调出一堆问题和困难,那是没有价值的超前。先走一步的意义,就在于在既定的条件下敢于争先、善于预测,未雨绸缪,尽量减少在前进路上所付出的代价。四是不能乱。思想不能乱,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秩序不能乱,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格局中三个关键环节。三者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稳定是大局,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人家到你这里来投资,整日提心吊胆,夜不安寝,没人来,来了也会走。做为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创造一个良好的改革发展的环境,真正做到在保持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在改革、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这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精神实质的重要方面。二、在规范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对企业管理的方式上,要加强政府管理经济体制的改革抓企业改革首先要抓政府管理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由政府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永远不会有活力,不会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管理经济体制的改革,最关键的是两点:一是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把政府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缩小到最必要、最合理的范围内。政府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实际上是两类:其一,除了政府干其他主体不愿意干的;其二,除了政府干其他主体干不了的。因此,政府直接从事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三公”: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建设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二是进一步改善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取消审批项目。“审批”是权力作用于经济的最明显的标志,也是经济活动中某些弊病产生的根源。审批取消的程度从根本上反映着政府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的程度,反映着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的程度。应该结合政府从事经济活动范围的调整,取消一大批审批项目,把政府审批项目限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必不可少的审批也应尽可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三、努力壮大地方经济实力,让有希望的企业根植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开放和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不开放则难发展,无发展要开放也难。这如同一家过日子,如与别人家老死不相往来,死门死户,缺东少西,没人帮你,许多事自己办不成;太穷也不行。“穷居闹市没人问”,人家理你只能吃亏。一个地方也一样,没钱就赚不到钱,家徒四壁,两手攥空拳,天上不会掉馅饼。今天的世界并不是非要平衡才发展。市场经济有一种趋富现象,鸟冲旺枝飞,钱往富处流,越是发展越是有吸引力。如今,发达国家已经占了世界的一半资源,剩下 59亿人口只有一半资源,而且这一半资源也没人给你平均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把所有贫困地区都平衡没有可能。中国人的文化喜欢藏而不露,“高筑墙,广积粮”,高筑墙的一个目的是藏富。到现在一些地方还喜欢装穷装落后,“爱哭的孩子多吃奶”,以求从国家那里拿到更多的资源。这是传统体制的作法,在如今市场经济背景下,把自己打扮成落后的样子并不占什么便宜。你讲开放,目的只是为了拿走别人的资源,有谁到你那里去?所以,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壮大自己的优势。强大的、雄厚的经济实力本身就是对企业的最大扶持。四、着力于制度创新,从多方面建立起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保障机制制度创新永远重于技术创新。有制度的保障,才能把各种经济活动纳入符合经济规律的有序的环境,而不受任何人治特权的干扰。要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资金。资金的吸引要靠制度的创新。只有融资体制的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才能使老百姓将银行的钱拿出来投之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宏图大业。资金的出路在市场,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城市建设和开发放在大市场中,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机制。资金从社会来,而不是从政府来;从银行来,但不是通过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来取得。政府的作用是把社会的钱吸引过来用于城市开发和建设。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公正、合理、有利的游戏规则。没有一个好的游戏规则,言而无信,引进民间资金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只想让别人投资,而不想让人家得利,一个人进去,亏了钱,告诉他所有的朋友,说你那个地方去不得,去了就亏本,那谁还去?这些年来,白沟每年投入到城镇建设的资金都在7000万到1亿元之间,原则是“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这叫“你发财,我发展”。引富进城,民营兴镇。从富者始,从能者始,聚人财两气,则城镇兴,市场旺,经济活。白沟这样大的一个市场,政府基本上没有投资,全靠制度创新,引凤筑巢。白沟发展了,投资者也发展了,显示出制度和政策的威力。要建立起吸引人才的机制。人才的有无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的兴衰。聚住人才就是聚住了钱财。对人才的吸引要靠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利益留人,事业留人。更重要的是事业留人,是成功的机会有我大,创新的潜力有多大。没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条件再好,待遇再高,真有作为的人才也不会到你那里吃闲饭。人才引进问题,也要思想开阔一点,就一些地方的条件看,让专家型的人才永久性地固定在一个地方,不是容易事。一个地方,一个时期,更多的情况是需要某一方面的人才,没必要一时一事需要的人才非要留人家一辈子。发展完就走,需要时再来,定期也好,不定期也好,此既所谓“候鸟型”人才。自然界有留鸟,也有候鸟。留鸟对人和环境有利,候鸟也一样,他们和留鸟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对人才问题不能看死,候鸟型人也应一样欢迎。要建立起人口自由流动机制。做为政府,都希望把自己的城镇搞大,希望所有筑下“巢”的“凤”能永远地栖下去,希望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保持住相当数量的固定性人口。其实,户籍制度改革要害是人口的自由流动,进得来,出得去,来去自由。过去上海叫自由港,主要是人口流动;如今,有些移民国家,也主张来去自由,但去的人还是趋之若骛,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发展和兴旺。人的去和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留有留的期盼,去有去的追求,你不能把不希望一棵树上捆死的人挪到另一棵树上捆死。白沟原来不足2万人口,目前达到8万,1/3以上是长住外地人口,1/3是流动人口,同样保持了持续性繁荣。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人口能够充分流动了,劳动力资源就有了市场,有了活力。五、努力创造一个以大开放为特色的经济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空间,环境就是资源。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要千方百计地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上下功夫。投资者选址看哪些因素?国际上大量的实证调查和数据调查表明,选址理论主要看重几个很重要的方面,第一是看重人,这里有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更看重劳动力;另外就是市场,到底你这个产品往哪儿卖?市场在哪儿?再就是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及政府的政策。如果说,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基础设施、广阔的市场容量是发展的硬环境的话,那么,安全环境、生态环境、效率环境,以及大文化环境则是快发展所必须的软环境。关于软环境,有人做过一个研究,最后得出“市场化综合指数”的结论。市场化综合指数,指的是市场各方面软环境好,典型的是沿海开放地区。一个地方,如果想加快经济发展,想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想扩大开放、由“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就必须着力营造令人放心、令人安心、令人舒心、令人满意的软环境。首先,要着力营造令人放心的安全环境。且不就“路不失遗,夜不闭户”,至少要使常往来的本地人、流动的外地人以及各方面的投资兴业者,人身有安全感,财产有安全感,做生意有安全感。这就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依法维护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此,自然会使“近者悦而远者来”。在改革之初,河北白沟曾一度出现繁荣与混乱伴生、枪黄泛滥现象,外地人谈白沟而色变。后来,在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关注和指导下,持续加强综合治理,狠刹歪风邪气,惩治社会犯罪,打击黑黄丑恶,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一方平安,营造出一个“四优四无”的良好的市场环境,得到上级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二要着力营造令人满意的服务环境。管理就是服务。有没有一个成体系、讲规范、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环境,对企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软环境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要坚持一手抓整治,解决突出问题;一手抓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白沟提出:党委班子成员要“各负其责”与“共同负责”相结合,不扯皮,不推诿,不内耗,一门心思抓经济;对部门强调“两个无一例外”:(1)所有职能部门的全部工作和全部职业行为,都无一例外地服从于白沟发展这一大局,服务于白沟发展这一大局;(2)所有机关干部和市场管理人员都无一例外地以服务水平衡量工作水平,以服务能力评价工作能力,以服务责任明确工作责任,以服务质量检验工作质量。以政务公开和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和创建“文明窗口”活动。普遍实行公示制度,办事内容、程序、标准、纪律和结果一律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服务环境的优化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对自己有利的争着管、没有利的没人管的现象。三要着力营造令人舒适的生态环境。对已有的废水、废渣、废气要加强治理,限期达标,难以治理、危害生态的要坚决关停。城市的绿、亮、净、美,把绿放在第一位。在城市绿化上,白沟提出“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坚持走“城建与绿化同步”的之路。一个地方能够山青水绿、林茂草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市干净、街巷卫生,必然会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习惯,使人心驰神往、趋之若骛。四要着力营造令人追求的效率环境。一个地方作风官僚、办事拖拉、互相掣肘,争权夺利,其发展环境必然是下等的。最理想的环境是,所有职能部门的所有工作,都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咬住发展大局,心住一处想,劲往处使,形成一精干的办事机构、高效的办事作风。现在有一种怪现象:民间发展的市场机会,利润一出来,各种权力部门紧跟着就规范管理,左加费、右加费,一直管到了没有了利润、管到再也干不下去为止。最不好办的是市场“三乱”: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谁都有看法,谁都没办法,有法不依,有禁不止。谁有办法管住“三乱”,谁就能营造出一个让人们基本满意的市场环境。在这方面,白沟对所有来投资、办事者做到“两个一律”:(1)一律坚持“你投资,我受益;你兴业,我保护;你发财,我发展;你困难,我帮助。”从第一次询问开始,就由专人负责,一跟到底,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流服务。做到一路“绿灯”,没人说“不”;(2)一律坚持“职权内的事主动办,职权外的事帮助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制度与激励互补,有效提高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水平。五要着力营造令人奋发的大文化环境。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并努力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学知识、学技术、学文化的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要努力保留民族的、地方的文化遗产,利用好民族的、地方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业,勇于创新。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白沟提出了“求实、求新、求效,最好、最快、最强”的新世纪白沟精神。要求各级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求实——即思想务实,工作干实,基础夯实,后劲备实。讲实话,谋实招,用实劲,干实事。不说一句空话,不用半点虚功,不搞一件形式主义。要求新——即思想解放,观念理新;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艰苦奋斗,面貌刷新。要求实——即决策重落实,任务讲兑现,面貌看变化。措施效用第一,工作效率第一,经济效益第一。要最好——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市场形象要环境最好,商户形象要信誉最好,政府形象要服务最好,社会形象要秩序最好。要最快——不满足,不等待,不观望,不争论。跟自己过去比,要驰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跟经济发达地区比,要驰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超车道”。要最强——要经济实力最强,竞争能力最强,后发优势最强。2001年,争创保定第一经济强镇;2005年争创河北第一经济强镇。以最强的经济培育最强的企业。环境即人。新的精神和新的观念是构成开放发展环境的最本质的因素。在环境建设上,也有个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大环境是小环境构成的,要紧的是先把本院的篱笆扎牢。有些事,象公款吃喝、乱收费之类,许多引起人们愤慨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导因,不是凭几个人、几个部门或单位所能治得了的。但是,假如每个人、每个单位都严于律己,不管外界怎么样,先扎牢自己的篱笆,把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许多问题会解决有望。另外,一些问题的解决有其复杂的一面,却同时也有简单的一面,像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之类,很简单,很好办到。对复杂的一面或许办不从心或力所有限,那简单的一面则心力皆应有余。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人人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抓则易,不抓则难,这是环境建设的辨证法。总之,发展经济,硬环境必不可少,软环境也不可或缺;硬环境要求软环境与之配套,软环境则对硬环境进一步优化。有一流的硬环境,又有一流的软环境,我们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就是一流的环境,我们就有了经济发展的内在爆发力,就有了引凤筑巢的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1.园林,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林”,不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总之包括树木花草在内的绿地布局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绿化设计的原则是通过个体植物的观赏特性,组织构景意境。如先布局具有独立观赏意义的单株植物、行树、绿篱、树丛、树群、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然后再考虑环境变化特点和风景点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机的组合,构成具有不同画意的绿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即是讲:桃花宣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其画意自显。可见他对风景区栽植花树的远见卓识。我国古代园林很讲究花草树木的特色和栽植部位。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风貌。又如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说明桂香造成了极佳的感应气氛。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植物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削弱了,似应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其次,园林植树绿化,还要考虑有藏有露的部位选择。如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又如柳树是装点园林的常见树种,古人诗词中屡见万柳名园的杰作,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雄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2.山水是园林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造园家,最懂这一道理,他们视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之区善于疏水。不仅懂得引水构景,且善用水改善环境与气候。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王渔洋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神韵天然,最是宜人。钟伯敬在《梅花墅记》中亦云:“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角直)始畅,墅外数步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杨修竹之所茂荫则皆水也。”可见,水在园林构景中何等重要了。 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山水凭藉的园林,尽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 构筑假山叠石是一门艺术。唐诗中不乏咏假山诗句,说明了假山和园林已结成不解之缘。后来历代出现了许多堆砌假山的名字,总结了不少掇石的经验。如北方工人流行的山石结合的“十种基本形式”(又称十字诀):安、连、接、斗、垮、拼、悬、剑、卡、重。江南一带流传的“七字诀”:叠、竖、拼、压、钩、挂、掌。他们还生动地指出:“园林中假山之奇在于逼真,其妙在于天趣,而其巧更在于人工。”“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于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叠山要求也有差异,如黄石山少变化,故叠石时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要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太琐碎,叠筑时要宛转多姿,少做作,要空灵中寓浑厚。到了我国明代,假山布局,包括磴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寻味处在开合多变。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就是一个佳例;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清代同治光绪年代,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所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乃自然之理也。 3.园林建筑是园林结构中最重要部分。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特别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沈元禄记猗园曰:“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园林建筑要有如下特点: 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就描写了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园思想。他写道:“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此乃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乃景中人也。人们有了这种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造园之道,还在于“悟”。悟即领会造园之意境,建筑之虚实。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云: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也。“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园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诗情画意,在实际事物中体现出来,就是园林之意境。园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咏景之境界,“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得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等,则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许多园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虚构之处。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处正在此。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如园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在上述景与人、虚与实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导下,就不难理解和运用构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赏,办法就是改变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极多,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坞等。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构园家们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使园林建筑离自然太远,并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为栖息小休的宾馆,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辉,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忆记长白园(即苏州天平山高义园)云:“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西,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近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缯楼慢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目前,我国有些风景区及园林,移入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如南京燕子矶,除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有人坐石矶戏为打油诗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毙。”总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园林之处应以幽秀为主,自然景区应以天趣为主,切不可移入不协调之建筑。否则,祖国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将受大损矣。 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协调,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来气氛,后者可以通过所谓模山范水来实现。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建筑以仿江南胜景为主,并且采取苏州集锦式建筑,绘画着重清淡色调,绝禁重彩,与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调。平原应和山区则仿北方景色为主,再加上园外奇峰异景,构成北国风光。山庄就因仿全国各地胜景,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再创造设计,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晋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暗示一种“借景”。北京圆明园,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可见,许多园林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借”。陈从周先生提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如今城市造园,已成定势,但要臻其美,关键在“借景”,招城外山色、远寺浮屠入园。 ⑤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别是市园。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其后墙外紧临地安门西大街。如果不用边廊相“隔”,则市嚣之气会历历在目,从而损害古园气氛。今游人入园,目光被边廊亭阁绝然遮隔,尽管身居市街包围,亦无摒弃仙境之感。上海豫园也是一例:此园翠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市街,然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仅一墙之隔,判若仙凡,可见隔之妙哉!我国江南市园,无不皆存前奏。沧浪亭虽属半封闭之园,而园中景色,隔水可呼,缓步入园,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园林虽有树木、山水、建筑构成,此为共性;但每个园林又有特色,此为个性。如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以静观为主,拙政园以动观为主,沧浪亭之苍古,留园之华瞻,它们各具特色,吸引游众。又如北方园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顶,而用卷棚屋顶(如卷棚悬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轻巧和曲线轮廓。南方园林中建筑的屋顶翼角采用嫩戗起翘,更突出了屋顶曲线。而古代帝王苑囿中为了表现仙山楼阁的境界,集中当时能工巧匠的神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筑形制的黄鹤楼、滕王阁以及北京故宫角楼、颐和园佛香阁、画中游等。这些建筑比一般建筑更重视造型及轮廓,表现了我国园林古建精华,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上。还有一些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它临池面向,有粉墙若屏,正撷风花雪月胜景精华,体现了客观存在的风月招之即来、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该亭成了网师园具有特色的点景建筑。再如西湖三潭印月,为西湖的点景标志建筑之一,因无潭则景不存。人常言: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我国许多亭台楼阁,都题有对额,这种题辞无不起着“点景”作用。 ⑦首在神气: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所谓神气即指园林建筑全局、总体或风格。它是决定园林局部单体建筑的基因,任何构园师若不先观全局、风格和神气,而一味追求枝节琐碎问题,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难以定论的局面。“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区或园林,若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又如苏州园林建筑,其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园林建筑,风格则多雅健。只有风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施亭,宜榭设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总之,这些单体建筑,都必循风格之特征。 ⑧贵在层次:山不在高,贵在层次。峰岭之胜,妙在深秀。园林同山景一样,也要深秀而富层次。布局时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例如,园林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等,都是增加园林层次的造园艺术特征的措施,是符合“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等造景机理的。有些园林,如无锡的梅园,常州的红梅阁园,内植许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园内处处成图,实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总之这些造园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层次变化的作用。 (选自卢云亭著《现代旅游地理学》)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