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春明景和小区绿化(滕州清明节习俗)

2024-04-06 00:26:34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焚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焚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六、清明节用花,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谢谢采纳!

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幅恬淡的乡村田园画卷让人情不自禁吟颂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徜徉在乡村的田园风光中,人们呼吸着泥土的芳香,远离城市的喧嚣,让情感、智慧和理想纳入一片宁静平和。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搞乡村撤并,建成的新村被规划得整齐划一。农民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感慨田园生活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方面我们既要加快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乡村田园风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千百年来形成的我国各地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建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多少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本期读者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意见和建议,相信会对乡村规划带来一定的启发。

 科学规划 统筹发展

 湖北省应城市农村信用联社 谢武林

 随着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科学规划是前提。全面开展乡村规划与设计是协调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与保持田园风光的重要手段。早在1994年6月1日,我国就发布了《村镇规划标准》。各地在开展乡村规划和设计时,要组织规划人员深入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村人口数量、分布状况、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情况。要收集农民意见和建议,对本地有特色的田园要重点保护,制定出当地农民满意,切实可行的乡村规划。

 统筹发展是根本。在农村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一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不搞“大跃进”,超前建设,盲目跟进。二是在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地方特色,建筑物也要反映当地风格,不搞千篇一律的模式。三是要充分尊重农村民俗和生活习惯,要让农民感到生产、生活方便。四是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各地在做好城镇建设规划时,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好耕地山坡、湖泊河流、林木植被、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等环境和资源,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因地制宜 凸现个性

 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人民政府 况庆林

 节约利用土地,改善人居环境。目前不少地方都在进行旧村改造或文明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出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值得推广。高安市的几个旧村改造试点村,就较好地处理了乡村规划与田园风光的关系,既继承传统又体现现代风格。

 他们的做法是旧村只拆不建,新村一户一宅。具体做法是村里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对旧村改造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完善基础设施。对新村统一规划,房屋统一设计,但房屋造型突出个性,不搞整齐划一。新建房屋的农户,必须拆除原有房屋,严格实行一户一宅。旧房拆除后,原址上不再建房,而是通过清障整理,用来栽树或种草。考虑到农户经济条件不同,富裕程度不一,建新房有先有后,所以旧村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量力而行,不搞拔苗助长,条件成熟一户批准拆旧建新一户。在此基础上,政府加以引导,适当予以支持扶助,加快旧村改造进程。若干年后,当旧村庄的房子全部拆除之日,便是既具传统特色,又具现代风格的新农村出现之时。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云南省宣威市文兴乡政府 周均虎

 优美和谐的乡村田园风光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有效维护乡村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小康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把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好乡村规划与保持乡村田园风光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有效维护乡村生态平衡十分重要,也极为必要。我们既要加快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保护好乡村田园风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要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落实环保行动。要在广大乡村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环保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环保事业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乡村田园风光的法律保护地位,并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搞好保持乡村田园风光的工作;二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乡村规划与保护乡村田园风光的矛盾,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把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统筹安排。

 我们既要加快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保护好乡村田园风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以牺牲乡村田园风光为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把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小康社会。

 和谐与品位相融合

 重庆市黔江区正阳镇政府 徐振汉

 山高水长,竹翠林茂,炊烟袅袅,五谷飘香,春明景和,人寿年丰。这大概就是农村“田园风光”的一幅素描。它体现出的,是农村的古朴、富庶、兴旺、和谐;它展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魅力;它凸显出的,是集镇的和谐与品位。

 一般而言,城镇化总是伴随着工业化,是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和动因,二者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常被看作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指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新的发展观其实就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规划要达到的目的。“五个统筹”,就是处理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矛盾,保持乡村规划与田园风光的统一和谐的办法。

 小集镇建设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保持乡村规划与田园风光的统一和谐,是我们搞好乡村规划必须遵循的一个总原则。笔者以为,处理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的矛盾,应当认真把好四道关:一是要科学决策。决策上的失误,往往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在进行乡村规划时一定要从长计议,坚决杜绝“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等短期行为,做到科学决策,不亏子孙。

 二是要合理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对一个地方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并非“儿戏”。在乡村规划中,村庄、农田、林园、水利、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重大事项,必须通盘考虑,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切忌随心所欲,一塌糊涂。

 三是要突出特点。在乡村规划中,一定要注意当地的人文特点、民族风俗,不应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带有明显“长官意志”的所谓的“高标准”、“高统一”,以防止把一块好端端的“肉”砍得“稀巴烂”的情况出现。

 四是要认真实施。对于按照法规程序审定后的“乡村规划”,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惩处的长效机制,以保障“乡村规划”的有效实施。要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好规划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华中农业大学 郭剑霞

 如果说因为规划而使乡村风光“千村一面”,使风土人情、田园风貌皆消失,那只能说是这种规划非常失败,规划的制定者没有达到一定的资质、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战略的高度,更没有责任意识。很多城市都存在这种情况。这个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要不要制定规划,而在于怎样制定规划。

 城市、乡村的发展,都要制定有效的规划,才能更好地保持特色、加快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划加以有意识的保护,在交通、信息、人流、物流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各地的特色和风貌大有逐渐趋同的态势。好的规划能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田园风貌上给以有意识的保护,并加以发扬,使之成为吸引投资、吸引外来客人的亮点,成为发展经济的平台。

 制定乡村规划,要明确制定规划的目的,在充分保护当地特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不能为了规划而规划,更不能为了出政绩、为了讨好上级领导的喜欢而搞一些华而不实,甚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当地特色的害人规划。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发达地方的模式和经验,因为各地所处的环境不同,照抄照搬者的最终下场只能是失败,不仅发展不了经济,还会给当地留下永远的创伤。

 抹不掉的乡村“记忆”

 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河口乡 王发财

 现如今,在我国一些发达的乡镇,城市规划的方式被简单地套用到了镇村撤并的乡村规划上来,使原本风土人情味浓郁的乡村瞬时间变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以笔者所在的乡村为例:偌大一个村庄完全是按照城市小区的规划设计的,中心建一个绿化广场,然后是一层套一层。对此,我们大家很反感,我们周围都是青山绿水、农作物,真的有必要再搞个绿化广场吗?而且楼层也普遍存在着“高”、“大”、“空”的现象,根本就没有考虑我们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住房习惯。更令人可气的是,村子那条流淌了千年的小河也被改了道,原来土路两旁生长了十几年的白杨也被砍伐净尽,池塘、水渠、梯田似的地貌……那些“抹不掉的记忆”,也都被破坏了。

 乡村规划不是*一切、照搬城里那一套。而是要本着不丢掉农村固有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田园风貌的原则来合理规划。特别是对于一些本身就特色明显的村庄,相关部门可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再做规划,这样不仅保护了乡村特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也可以杜绝因盲目规划而造成的“千村一面”的现象。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