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二化螟是什么?)

2024-04-12 07:17:17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钻心虫,是全国各稻区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茭白、谷子、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芦苇、稗草、三棱草等。

为害状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穗、抽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乳熟期为害,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型大于雄蛾,体长10~15毫米,翅展20~25毫米,体色灰黄到淡褐色。前翅近似长方形,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略呈三角形。雄蛾腹部为细圆筒形,雌蛾腹部为纺锤形。卵为扁平椭圆形,以鱼鳞状排列成块,有胶质物。初产者为白色,逐渐加深呈紫黑色,幼虫多为6个龄期。初孵为淡褐色,头为淡**,背部有5条棕色纵线;成熟幼虫头红褐色,体色淡褐,条纹呈红棕色。腹足趾钩为全环圆形。蛹圆筒形,初为米**,后变棕色,腹背有5条纵纹,隐约可见,左右翅中的后足不出翅端。

发生特点

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茭白、玉米和芦苇等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当气温回升到11℃时开始化蛹,14℃开始羽化。成虫夜间活动,有较强趋光性,1代卵多产于水稻秧苗叶尖正面,2代卵多产在近水面叶鞘内侧。每头雌蛾产卵2~3块,每块有卵20~80粒。初孵幼虫聚集为害,后分散。杂交品种和粗秆型品种因茎粗,营养好,幼虫有群集为害现象,甚至老熟幼虫,1株内可多达数十头。老熟幼虫在稻株茎基部或叶鞘内侧化蛹。

在东北大部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3~8℃)每年发生1代或不完全2代;在年平均气温8~16℃地区,每年发生2代;在16℃左右地区如辽宁南部、山西大部、陕西南部及甘肃东南部等地区,每年发生不完全3代;北京地区每年发生2代。一般以第二代为害对产量损失大。

幼虫最适发育温度为22~25℃,气温在24~26℃,相对湿度80%~90%,有利卵孵化和幼虫活动。当温度在30℃以上,且干旱少雨,对二化螟发育不利。集中稻区较分散稻区重;春稻与麦茬稻混栽区比单栽区重。1代为害春稻重于麦茬稻,2代为害麦茬稻重于春稻。大穗粗秆品种螟害重,杂产品种重于常规品种。偏施氮肥造成叶色浓绿,生长过旺,植株幼嫩,螟害严重。

防治方法

(1)消灭虫源。冬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除草灭茬,消灭部分虫源,白茬地可结合灌春水耙地。灌水2~3天,淹灭越冬幼虫与初期蛹。

(2)田间管理。二化螟化蛹多在离水面不高处,初孵幼虫为害部位低,因而在卵盛孵前和始蛹前降低田间水位,到盛期猛灌深水,并保持2~3天,可灭杀大批虫蛹。

(3)药剂防治。应掌握狠治1代,巧治2代的原则。抓住防治适期(当卵孵化始盛期到高峰期),及时打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杀虫双水剂分蘖期每667平方米100毫升,穗期200毫升,90%敌百虫晶体分蘖期100克/667平方米,穗期150克;50%杀螟松乳油分蘖期50毫升/667平方米,穗期100毫升/667平方米;50%巴丹可溶性粉分蘖期50克/667平方米;穗期100克/667平方米;巴丹25克加Bt乳剂100毫升混用,其效果与巴丹单用一样,且成本低。以上药剂对水1.5~20千克喷雾。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