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娃花(阿尔泰狗娃花的基本信息)

2024-04-13 21:39:37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 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 单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 Mono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霉草目 目英文名 Triuridales 科中文名 菊科 科拉丁名 Compositae 属中文名 狗娃花属 属拉丁名 Heteropappus 种中文名 阿尔泰狗娃花 种拉丁名 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 种下等级 种下等级:b.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 var. canescens (Nees) Serg.; 种下等级:c.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 var. hirsutus (Hand.-Mazz.) Ling; 种下等级:d.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 var. millefolius (Vant.) W. Wang; 种下等级:e.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 var. taitoensis (Kitamura) Ling; 种下等级:e.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 var. taitoensis (Kitamura) Ling; Aster altaicus Willd. var. taitoensis Kitamura 生境 生境: 草甸, 草原, 覆沙轻度盐碱地, 干旱草坡, 干旱山地, 干旱山谷, 干旱石坡, 高山石坡, 戈壁滩, 河边路旁, 河谷, 河滩, 荒地, 开阔山坡, 路边, 路边草甸, 丘陵, 山谷, 山谷草甸, 山谷路边, 山脚, 山坡, 山坡草甸, 石灰岩山高山坡 , 石坡 海拔下限 100 海拔上限 4350 是否中国特有 否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外分布 克什米尔地区; 喜马拉雅地区西部; 喜马拉雅山地; 亚洲东北部; 亚洲东部;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连-柯勒南;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 前苏联; 前苏联中亚地区; 印度西北部 国内分布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自治区,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新疆自治区, 安徽省, 江西省, 台湾省, 湖北省, 四川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中国

?狗娃花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狗娃花Heteropappus hispidus (Thunb.) Less.;别名:布荣黑、其其格;分类:二年生草本花卉;科属: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桔梗目 菊科 狗娃花属;盛花期:秋季。

狗娃花,菊科狗娃花属植物,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花期7-9月,果期8-9月,多生于荒地、路旁、林缘及草地。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各省,也分布于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朝鲜及日本。

狗娃花生于荒地、路旁、林缘及草地。海拔达2400米。

国内分布: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各省,也见于四川东北部(城口、巫山、万县)、湖北、安徽、江西北部、浙江及台湾。生于荒地、路旁、林缘及草地。海拔达2400米。

国外分布:也分布于蒙古、苏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朝鲜及日本。

生 境:山坡,林缘,草地,路旁。

药用价值

药 名:狗娃花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狗娃花的根。

功 效:解毒消肿。

主 治:用于疮痈肿毒、蛇咬伤。

性味归经:苦,凉。入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外用:适量。

别 名:布荣黑(蒙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

功效分类解毒药

主治疮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解毒消肿的功能。用于疮肿、蛇咬伤。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花呈不规则球形,直径0.5~1cm。总苞片2层,长3~6mm,外层稍长,灰绿色,条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边缘舌状花一轮,花冠淡蓝色。长1~1.5cm,宽约lmm;中央管状花,多数,**,长约6mm。花冠常脱落,冠毛浅红棕色。气微香,味苦。 以花朵大、花丝长、无破碎者为佳。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狗娃花皂苷(heteropappussaponin)5、7、8,芸香苷(rutin),烟花苷,车桑子酸(hautriwaicacid)等。

采收加工

7~9月开花时采摘头状花序,除去总苞片,阴干。

应用价值

狗娃花可做花境材料或布置岩石园。也可做花境材料或片植于林缘、草地。

药理作用

狗娃花主治血热,包加热,天花,麻疹。

月季花、玫瑰花的药用价值

鲜花是人类亲密的朋友。鲜花以其姹紫嫣红的色彩,婀娜多姿的形态,馥郁馨香的气味,美化了我们的环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其实,鲜花的益处不仅于此,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还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解除人们的病痛,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

月季花

蔷薇科落叶灌木,花期比较长,春、夏、秋三季都开花,所以俗称月月红。花香馥郁,可制香科,也可入药,内服可活血通经,捣敷外伤能止痛消肿。用新鲜月季花30克在水中煎服,可治月经不调;用烘干的月季花20克,加30克冰糖炖服,可治肺虚咳嗽咯血;将花研成末,每次5克用米酒送服,可治跌打损伤疼痛,也可用鲜花捣烂敷伤处。

玫瑰花

蔷薇科落叶灌木,每年夏季开花,花单生,紫红色或白色,芳香,可提制芳香油,为高级香料。花和根都可入药,有理气活血、收敛作用。4至5月间花蕾将要开放时,分批采摘,用文火烘干备用。用15克玫瑰花、30克冰糖,用适量水煎服,可治肺病咳嗽咯血;每次用10克干花泡开水饮用,可治肝胃气痛;用15克玫瑰花、5克红花、15克当归,加500克水,煎至300克药液,分3次用米酒调匀,饭后冲服,可治风湿关节痹痛;另外,用10克玫瑰花、3至5克母丁香,用水煎服,可治乳痛、胃气痛、呃逆诸症。

秋牡丹药用价值

秋牡丹药用价值

药名:秋牡丹根

别名:吹牡丹、土牡丹、秋明菊、贵船菊

功效:杀虫;清热解毒

主治:蛔虫病;蛲虫病;体癣;肌癣;中暑发热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法净,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部分地区有栽培。

功效分类:杀虫药;清热解毒药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根呈长圆柱形,稍扭曲。长10-16cm,直径1-1.8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纹。根头部有分枝,其上有白色绒毛及未去资助的叶基。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中间可见白心。无臭,味苦微涩。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秋牡丹的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0.6-1.5g,温开水送。外用:适量,捣汁或研粉外搽。

出处:《中华本草》

风柜斗草药材鉴别方法及药用价值

一、习用风柜斗草的药材鉴别

1、 楮头红的性状鉴别:

全草多干燥皱缩,长约15cm。茎四棱形,直径1~2mm,无毛,表皮红色或棕色,偶有白色班点。叶对生,多皱缩破碎,**或黄绿色,椭圆形或狭卵形,长2.0~6.1cm,宽1.0~3.3cm,基部浅心形,边缘有细齿及缘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紫色,直径约1.5cm;萼筒杯状,4裂片。气微,味酸。

2、 肉穗草的性状鉴别:本品为团捆状,长5~10cm。展开的单个植珠,茎纤细,无毛;叶皱曲,或破碎,平展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1~1.5(~3cm),宽6~15m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疏浅波状锯齿,叶面绿紫色,有疏糙毛,背面紫红色,无毛;具长叶柄。茎顶部具1~3(~5)花的聚伞花序,花红色或浅黄白色,花萼筒四棱形,具狭翅,顶端4裂,花瓣4,阔卵形,雄蕊8,等大,药隔基部有短距。蒴果杯形,具4棱。气微。以带根全草为佳。

3、 叶底红的性状鉴别:直立亚灌木状草本。茎上部、叶炳、叶脉、花序、花梗及花萼均密被紫褐色短柔毛及长腺毛。叶对生,椭圆形、卵状心形或椭圆状心形,边缘有细锯齿及缘毛;叶背紫红色,两面被毛。伞形花序顶生,花紫红色或紫色。蒴果杯状。

二、药用植物楮头红化学成分初步分析及药理探讨

楮头红化学成分通过化学成分系统预试和纸层析法试验结果表明。楮头红中主要活性化学成分有多糖、游离苷类物质、黄酮类物质,皂苷、有机酸、酚类,鞣质等物质。

试验表明,楮头红中含有游离苷类物质、黄酮类物质、酚类、鞣质类等物质,含量较高的多糖和较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些成分有的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的可诱生干扰素和抗病毒作用;有的可抗菌抗炎;有的可抗脂质过氧化、抗肿瘤、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而有的可抵制癌细胞和细胞毒素、保护肝脏等多种作用,这与楮头红的临床药效基本一致。

但是要掌握楮头红的临床用药机制以及药效与各类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对楮头红的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子结构鉴定和临床药理试验等研究。

出处始载于《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拼音名Gǒu Wa Huā

英文名root of Hispid Heteropappus

别名 狗哇花、斩龙戟

来源

药材基源: 为菊科植物狗娃花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pappus hispidus (Thunb.) Less. [Aster hispidus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狗娃花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50cm,有时达150cm。主根纺锤形。茎单生或数个丛生,多少被粗毛。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倒卵形,长4-13cm,宽0.5-1.5cm,先端钝或圆形,基部渐狭,全缘或有疏齿,两面被疏毛或无毛,质薄;中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条形,较小,常全缘;上部叶小,条形。头状花序,迳3-5cm,单生于枝端而排成伞房状;总苞半球形,长7-10mm,迳10-20mm;总苞片2层,近等长,内层边缘膜质,具粗毛,常有腺点;舌状花约30多个,管部长约2mm,舌片浅红色或白色,条状长圆形,长12-20mm,宽2.5-4mm05-6-21管状花有5裂片,其中1裂片较长。瘦果倒卵形,扁,长2.5-3mm,宽约1.5mm,有细边肋,被密毛;冠毛在舌状花极短,白色,膜片状,或部分带红色,糙毛状;在管状花糙毛状,初白色,后带红色,与花冠近等长。花期7-9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地、路旁、林缘木求鱼及草地。

资源分布:广泛分于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赤见于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及四川等地。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疮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解毒消肿的功能。用于疮肿、蛇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