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花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昆明世博园)

2024-04-08 12:12:4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昆明世博园

1851年5月1日,在英国伦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园艺博览会。148年后,1999年5月1日,在中国昆明举办了第49届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次世界园艺博览会有9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184天的展期内有945万人次的中外宾客光临盛会,其中外国朋友约有50万人次。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内涵,倡导绿色环境保护,实施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生态家园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境地。园内呈现水景、花海、绿景三大景观。水塘荷花,300万盆鲜花光彩夺目,绿草、碧树、翠竹连片交相辉映。

云南是神奇、美丽、富饶的红土高原。这里,崇山起伏,山河纵横,高原湖泊星罗棋布;这里,森林茂密,动植物物种瑰奇多姿;这里,民族众多,人文风情五彩缤纷;这里,三江并流,生物资源多样,景观秀丽,植被茂盛,充满生机。香格里拉雪境神奇,玉龙雪山冰川壮观秀丽,怒江溜索飞渡奇险,丽江古城龙潭洁净如镜,大理古城三塔金碧光辉,苍山洱海风光瑰丽,石林喀斯特地貌奇观,腾冲热池奇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风情,哈尼梯田艺术如画,绿色生态景观把红土高原打扮成一幅奇丽的迷人画卷。

走进昆明世博园,在绿树成荫的凤鸣山脚下,看见218公顷的绿色园地已建成东方的绿色名园。神奇的绿园里,珍稀树丛,植物荟萃,翠竹葱葱,名花艺石,药草芬香,典雅盆景,碧绿茶园,生态果菜,飞瀑溅石,鱼游鸟飞,叠水瀑布,雕刻岩画,山花烂漫,馆景园亭,雕塑景观,生态绿洲,全方位展现出绿色世界的魅力。今天,欣赏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激发诗情画意,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华彩乐章,托起昆明世博园这颗灿烂明珠,创造美好的绿色家园吧!

现收集本人诗作计26首,与爱好者共赏。

一、世博抒怀

园艺佳境绿洲行,天人合一和谐宁。

中华园林精品景,世界风光物华丰。

歌舞喧闹鸳鸯锦,唢呐弹琴欢快声。

山水庭园传画意,诗兴词韵醉梦情。

万里花船风帆满,雄伟花柱喜气腾。

山川壮丽红土地,特色景园春水生。

精美绝伦雕塑艺,五彩花海万里呈。

民族文化迎四海,金碧辉煌唱春风。

二、世博大温室

面积3630平方米。在阳光照耀下,山峰、云霞、绿林、红花映照其中,形成自然画卷。温室由热带植物厅、百花厅、高山植物厅组成。诗曰:

山峰云霞奇无穷,绿树红花映园中。

巨树凌空高姿纵,柔枝临地呈一弓。

热带植物随风动,寒带树木茂青松。

奇石百花如玉女,青藤攀高巧画工。

三、世博人与自然馆

面积4953平方米。意在从人类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永远的绿洲三方面来说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诗曰:

绿色家园人类安,人与自然和谐观。

共同爱护地球泰,红花鲜果万国欢。

生态田园白云闲,鸟语花香露华鲜。

登山眺景神州秀,满园春色别有天。

四、世博竹园

面积17000平方米。依山临水,竹种荟萃,嫩枝满园。诗曰:

翠竹青青枝叶茂,风雨潇潇喜气临。

依山旁水景色锦,千姿百态妙入神。

凉气宜人柔婉顺,垂柳曲弯万象春。

心旷神怡恋园景,清风雅兴欢色新。

五、世博树木园

面积25400平方米。展示中国特有或珍稀的观赏性植物,形成色彩丰富的草坪、树木组成的园景。诗曰:

草坪树木清水塘,珍稀物种观赏鲜。

彩色丰富人依恋,异彩纷呈景色珍。

参天大树惊喜见,灌木郁葱春色天。

人造园林景色艳,莺歌燕舞山水缘。

六、世博盆景艺术园

面积5880平方米。盆景艺术源于中华,以自然、神奇、秀丽、活力为特色,该园以园圃、展厅、走廊三者融为一体,绚丽多彩,富有情趣。诗曰;

苍松迎客清雅亲,石林缩景瑰丽神。

中 *** 粹绚丽锦,万古长青今来寻。

山色水声诗妙品,自然提升吐清音。

天人合一品酒饮,春风满面万古存。

七、世博药草园

面积8700平方米。分为云南药材、中药材、民族药材、药用花卉等四个园区,有几千株乔、灌、藤、草落户园内。园内楹联赞扬了古代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医药大师对祖国医药的贡献。诗曰:

神农本草露华鲜,太极八卦万物源。

华佗仲景医理练,时珍尝草后人欢。

云南药物资源看,傣彝纳藏药态观。

七彩缤纷美鲜艳,满园春色百草甜。

八、世博蔬菜瓜果园

面积4200平方米,蔬果满园。诗曰:

南瓜葫芦吊挂重,草房农舍竹棚宫。

红椒鲜艳微风动,小树番茄果实拥。

丰收景色笛声送,农家田园春意浓。

民生第一菜果重,大众食谱储备充。

九、世博名花艺石园

名花秀丽,艺石灵气。百花争艳,奇石万千。花石联姻,梦幻眼前。诗曰:

奇石荟萃造化功,百花怒放艳如虹。

名花艺石歌声动,巧工奇景映长空。

灵秀石雕风雅颂,腾冲火山怒气冲。

彩云之南雪山众,石林传奇瑞气融。

十、彩云园

面积1208平方米。以民族文化、植物丰富、四季鲜花为特色。诗曰:

锦绣云岭壁画明,石柱图腾民族情。

植物奇葩杜鹃秀,百花争艳鸟儿鸣。

人花欢腾同声唱,吉祥之神孔雀迎。

自然人文和谐韵,彩云之南山河青。

十一、格桑园

面积1344平方米。以藏族造园、建筑、绘画为特点。诗曰:雄伟壮观吉祥图,罗布林卡创意浓。

金色琉璃建筑物,浓郁风情瑞气融。

生态植物得天独,绿色植被长青松。

藏医藏药一枝秀,灿烂文化日升东。

十二、万春园

面积1546平方米。以皇家园林山水园为蓝本,突出雍容华贵、庄重大方的特点。诗曰:

皇家园林万象春,仙人承露琼岛神。

崇尚自然得天水,蟠龙翔飞稀世珍。

雍容华贵塑造美,瑞庆大方三座门。

京都春光秀丽卷,深郁气氛古风淳。

十三、辽园

面积1080平方米。满族风情,突出“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北方景观。诗曰:

巨幅岫玉浮雕长,豁然开朗山水昌。

北方园林花木盛,乡土碧树四季芳。

朝阳霞光异彩锦,满族风情意气扬。

红山文化长安道,辽河之光醉梦乡。

十四、粤晖园

面积1518平方米。以岭南园林艺术为特色,石雕、木刻造型与现代造型艺术相结合。诗曰:

南粤风华秀丽生,凿池叠山水波腾。

传统现代湖舫景,清雅晖盈四时宁。

亚热花木点缀秀,动水人雕泉波声。

南岭园林风格劲,园苍锦族天色明。

十五、黔山秀水园

面积1053平方米。以黄果树天星景区为蓝本,突出地貌、民族风情。诗曰:

黔山地貌秀水丰,山水洞崖情乡迎。

自然风光江山助,瀑布景观黄果风。

绿色产业珍稀物,岩溶造型奇特生。

“银链坠潭”涌泉显,“天星绝壁”石雕宁。

十六、巴渝园

面积1500平方米。以“大足石刻”与“三峡摩岩”为背景,展示巴蜀文化。诗曰:

纵贯千载大足风,巴渝风韵喜气临。

山水景观风光美,自然雅风日月升。

造像精美赛“云岗”,宋代石刻照文明。

佛道雕像古风彩,巴蜀文化千秋名。

十七、蜀风园

面积1700平方米。以杜甫草堂为主景,并以九寨沟自然风光为背景,反映四川园林风格。诗曰:

蜀风水槛景色升,少陆草堂吟诗声。

营造飘逸风光景,幽秀清旷万象呈。

朴实生态风雅颂,文风浓郁四时宁。

自然山水物华秀,史诗书画春满庭。

十八、苏园

面积1609平方米。反映苏州园林风格,由主厅、画舫、曲桥、山水、瀑布等构成景观。诗曰:

石笋翠竹向日鲜,舫前湖色山水缘。

游廓绕岸赏园景,天光云影飞瀑喧。

涧道盘曲山水秀,近水达山白云闲。

愉悦身心人文美,绿树繁花画意传。

十九、浙江源园

面积1300平方米。以曲水流畅为主题。诗曰:山水为源五谷收,人文为本万古流。

耕耘繁衍七千载,历史悠久梦乡游。

“玉宝涌泉”石雕景,曲水小溪物景幽。

融贯古今歌四海,天人合一唱神州。

二十、唐园

面积1300平方米。以陕西大雁塔为背景,园内建有阁楼、法门寺、华清宫等景点。诗曰:

春染三秦绿如茵,北国园林忆盛唐。

昭陵石刻造型美,趣景楼阁 *** 扬。

陕西名树草花盛,人与自然昌吉祥。

博大精深风云气,瑰丽多姿引兴长。

二十一、江河园

面积1196平方米。突出青海高原及江河源头风光。诗曰:

青山碧水江河源,长江黄河白云闲。

山水有情牛神健,青海民风万家烟。

巍巍昆仑凌云势,河煌历史别有天。

山水庭宅风云幔,高原风貌古今传。

二十二、齐鲁园

面积1720平方米。突出济南趵突泉园林风格,以泉石、咏泉诗文和石刻艺术为构思,形成园林景观。诗曰:

齐鲁文化博大观,山水园林秀色餐。

东岳独尊天下晓,自然山石云彩天。

山乐者仁天下本,水乐者智稳泰山。

泉池溪亭相辉映,精细石雕山水缘。

二十三、燕赵紫翠园

面积1368平方米。以避暑山庄为背景,展现山川、古佛景色。诗曰:

避暑山庄鼎盛名,燕赵紫翠热河情。

陀罗尼经幢古佛,幢身雕艺通神灵。

水流云在山川秀,天水相连浮云迎。

古朴真情趣雅兴,以山环水澄湖宁。

二十四、豫园

面积1080平方米。以殷商文化与现代园林艺术相结合为设计思想,建有文化墙和文化柱。诗曰:

殷商文化内涵丰,天人合一理念深。

炎黄铜鼎竖中间,中岳嵩山文化亲。

中华姓氏源于豫,五千文明万象春。

古朴典雅辉华夏,繁荣昌盛争华新。

二十五、楚园

面积1096平方米。以荷花为主题、楚汉文化为内涵的园林风格。诗曰:

梦汉风情分外明,园内池塘瑞莲迎。

水杉花木红橘满,古朴自然万方宁。

鹿角立鹤古风显,风神吉祥故园情。

千湖之省万物盛,随州擂鼓千秋名。

二十六、东南亚风情园

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四国园区面积合计有4860平方米。佛塔耀眼,竹楼凉亭、草地青碧、花木茂盛、农舍古朴等成为园林特色。诗曰:

老挝木质民居楼,根雕艺术点缀幽。

万塔之邦金光闪,缅甸佛塔万古流。

泰国农舍典雅妙,亭台草木碧青浏。

越南竹楼赏芳景,爬藤植物围蓬头。

2004年11月

中国当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这个时候,印是作为信用的凭证,可以防伪,所以称印信。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却有一定的读音。在出土中,年代最早的印章有“亚”字印等,便是殷商时代的文物。

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种,但却是艺术家将学术,素养化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篆刻,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种类

周玺印

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流派

徽派

篆刻徽派从何震开始,后有以下几位:巴慰祖(1774~1793) 字穆青,又号垢道人。胡唐(生于1759年) 又名长庚,字子西。董洵(生于1740年) 字企泉,号小池。苏宣,字尔宣,号泗水。汪关,字尹子。程朴,字元素。朱简,字修能,号畸臣。以上都是远追秦汉,自出新意的高手。徽派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

浙派

浙派名家最著名的为:胡震(1814~1860) 字不恐,号鼻山,师事丁敬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浙派的特点,用刀多采切刀法,线条粗犷,运刀任意不羁。给人老辣痛快的感觉。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隶书黄易(1744~1802):字小松,善画并工隶书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陈豫钟(1762~1822):字俊仪,工画兰竹,善制小印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隶钱松(1818~1860):字叔盖,曾摹刻古印两千余方赵之琛(1781~1852):字献甫,善画花卉

晚清名家

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赵之谦(1829~1884):号益甫。曾苦工汉印、瓦当吴昌硕(1849~1908):字仓石,为近代罕见之书画印全精大师。是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学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玺。印风平正中见流动。

当代名家

篆刻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是中国20世纪着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来楚生(1903-1975):浙江萧山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着名艺术家。 王 贤(1896-1989):江苏海门人。受业于艺术大师吴昌硕,深得吴派艺术之精华,成为吴派的杰出传人。 邓散木(1898--1963):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 梁少鹰(1966- ):浙江新昌人,是当代书法界的新秀。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浑朴雄强之气象。用刀爽利痛快,极少雕琢修饰,所用字法在篆、隶、楷之间,尤其是阴文印章,皆采用满白文,无风挟雨,洋洋洒洒,展示出苍茫深厚的特色。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 王镛篆刻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王镛先生作为当今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在书、画、印三方面都有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石开,1951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青少年师从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诗文。1998年迁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现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作品曾参加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参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曾受聘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中青展评委;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篆刻展评委;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楹联展评委。曾在湖南湘潭、福州、日本冲绳市举办个人书法展。2006年1月在福州画院举办敬乡展。出版有《石开印存》、《石开书法集》、《当代篆刻名家精品·石开卷》等个人专集。 陈沫吾,男,祖籍重庆市开县,本名陈琼,字无忌,号九灯,雨公,自谓醉墨轩、风雨楼、愚鲁角、煮 陈沫吾篆刻墨馆、大墨观、宣仁坊主人,人称陈煮墨、煮墨翁、九灯一禅,大学文化,1964年农历7月出生。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蜀山印社社长,四川中国画院画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学会会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原副秘书长,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益州书画院画师,雅纸中国画院画师。其传记被收录到《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巴蜀印人》中。其印颇长于在文字形体的经营,入古出新,不以技法精湛胜人,而是自然天趣胜人,构图错落有势,平中寓奇,老辣苍茫,憨态天真。其作品属于写意型,他善于处理边栏残破、并笔粘连,印风蓬头丐面、粗犷雄畅,气势豪迈夺目,于拙朴中见灵韵。虚实对比变化大,但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着有《陈沫吾诗文集》、《陈沫吾印存》、《中国书法述要》、 《钢笔楷书自修教程》、《陈沫吾美术书法篆刻选》、《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等,发表各类文章、诗歌数十篇(首),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有综合性图书陈沫吾,即《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陈若文编)。 刘雅楼,男,四川成都人,1949年生,当代书法篆刻家。字寿禅,号南野居士、天僧、野道人。斋号壮牛堂、蔬香轩、野墨斋等。12岁自学书法篆刻,曾拜四川着名草书家许肇鼎,着名书法篆刻家苏园先生为师,悉心聆教。尝喜鸡毫作书,天真烂漫,得心应手,大气磅礴。治印速度极快,中切并举,往往数分钟即能刻就,古朴老辣,自然天趣;边款行中带草,颇受行家前辈赞许。 崔志强,字苍岩,一九五三年八月生。号水墨樵夫、梦华堂主、受戒胡子、二百芙蓉斋等。研习书法篆刻艺术二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及国际交流展。并多次参加代表中国书法界最高水平的书法篆刻作品展赴海外展览,并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及欧洲参加学术交流,作品也被许多国内外博物馆和被公私收藏。其书法先从汉隶入手、继而改工篆书、行书和草书。书法风格雄强姿肆、粗犷豪放,线条变化丰富,极具感染力。篆刻初宗秦汉、后学明清流派,对吴让之、吴昌硕和齐白石艺术风格的学习用功颇深,食古而化,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刀法和艺术风格。崔志强作品被收录出版的有:《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崔志强》,《当代着名篆刻家十人字典》、《北京七人印集》等和各种名人录、书法篆刻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审委员、全国篆刻展评审委员、北京印社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杂志社副社长。 曾默躬,男,书画篆刻艺术家,又称墨公、默居士,四川成都人,生于1880年,卒于1961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通诗文、会书法、精篆刻、善绘画、懂医术、高鉴赏。据传,着有医论医案数十卷,书画作品大多散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尚有近四百方印分三卷遗留存世。艺术界有张正恒撰文《印艺臻化境,涵盖古与今--介绍曾默躬老师的印艺》、邓代昆撰文《匠大不斫 自然为归--艺林巨子曾默躬印 曾默躬篆刻艺》、陈沫吾撰文《朴拙高古,一代宗师 --曾默躬先生的篆刻艺术印象》等。关于曾默躬的篆刻艺术成就,当年齐白石在题《门人罗祥止印谱》中就有过评语:“今之刻印者,惟有曾默躬删除古人一切习气而自立……成都曾默躬为余神交友。”这里的所谓“删除古人一切习气”,是指摒弃传统印章中那些毫无生气的陈旧作风,而非拒绝对优秀传统的汲取。齐白石并不认识曾默躬,曾氏不守成法的篆刻创新,正暗合齐白石的艺术理念与兴趣,所以他说“为余神交友。” 印农,本名赵远强,字印农、印浓,别号大雨,祖籍山东,1964年生于北京。书法篆刻家,印石鉴定专家,寄居设计调整专家、风水掌纹学专家、古文化专家、诗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理事创会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工委会特聘书法篆刻教授、北京艺术博物馆特聘发展顾问研究员、国内数家大型企业风水顾问,世界最大印章“天下第一玺”首创人、组合印独创人。印农幼承家学,其书法篆刻作品多为社会名流及博物馆珍藏。除精工书画治印外,还长期从事环境景观与家居设计的策划研究工作,并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将玄奥深邃的传统理论化繁存精地深入于现实生活中而得以应用。印农提出了和谐家居的新理念,倡导人文家居的合理性与共溶性。同时,印农还提出了和谐家居的五大组成要素,即“绿色的环境,环保的建材,健康的装修,时尚有度的装饰,和谐合理的家居布排”.还从事传统风水理论研究及住宅企业风水布局,曾先后受邀为内地和海外多家企业进行现场勘查或风水布局。1990年,拜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上明下旸大法师为师,并先后得到真禅大法师、昌明大法师等多位名师指点,受印度密宗大师巴沽拉仁波切亲赐法名“愿望金刚”. 自1992年出版篆刻专辑《赵远强组合篆刻》又名《佛说阿弥陀经组合印》,至今已有多部专着出版,并为国家图书馆收藏。先后着有《中国印》(原名《中国玺印发展史上下部》)、《篆刻基础》、《篆刻初步十八讲》、《篆刻学讲义》等专业着作。 陈明德,字千石,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书法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都书院客座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

1、欧阳中石

欧阳中石,山东省肥城市人,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

同时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艺术品中国资深艺术顾问、山东省方志馆名誉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2、武中奇

武中奇,1907年生,山东省长清县固山镇后大彦村人,家里世代务农。1936年加入中国***。1937年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行伍出身,历任一中队班长、排长、中队长,军区副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下大队副大队长,大队进驻上海后,先后任上海市监狱副典狱长、南京市文管会副主任等职。离休后仍致力于书法艺术创作,曾出版《武中奇书法篆刻集》等。山东省政府与济南市政府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为其建有“武中奇书法篆刻展览馆”。

3、王学仲

王学仲 (1925-2013),1925年生于山东滕州。书画家、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

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兼任南开大学、广州美院及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全委会荣誉委员,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画家。

4、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1992年),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5、萧娴

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

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1:百度百科-欧阳中石

参考资料来源2:百度百科-武中奇

参考资料来源3:百度百科-王学仲

参考资料来源4:百度百科-沙孟海

参考资料来源5:百度百科-萧娴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