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剑花卉(卢沟桥主要材料是什么)

2024-04-12 22:04:28

卢沟桥(Lugou Bridge),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1991年卢沟桥实现封闭管理。[2]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中文名

卢沟桥

外文名

Lugou Bridge

始建时间

1189年

投用时间

1192年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城南街77号

快速

导航

桥梁位置建筑设计建设成果文化特色保护措施价值意义

建设历程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决定修建卢沟桥。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共12张

卢沟桥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2]

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卢沟桥建成。金章宗定名“广利”,因跨芦沟河(即永定河),改名为芦沟桥。[2]

元延祐四年(1317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卢沟桥修过街塔。[3]

明代自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明永乐十年(1412年)对桥进行了一次修缮,修缮什么未记清楚,但从记载上看不是大修。

《明会要》: “ 永乐十年七月,卢沟河水涨,坏桥及堤,下令工部修筑。”明正统九年(1444年),卢沟桥重修。《 明一统志》:“(卢沟桥)金明昌初建,本朝正统九年重修。 ”

明弘治三年(1490年),修卢沟桥完工。[4]《 明实录》: “ 弘治三年五月, 修筑卢沟桥成。比者营先帝山陵所役军匠至四万人,此役较之山陵不及三分之一。 ”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对卢沟桥复修缮,但未修完就停工了。《明实录》:“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甲子,诏止卢沟桥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修卢沟桥,工程大小和修什么未载。

《明实录》:“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壬戌,卢沟桥工完。”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修卢沟桥一次。这一次工程紧继上年工程,可能是返工或补作工程。

《明实录》:“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己卯,修卢沟桥。”[5]

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卢沟桥成。[4]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4]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全面抗战的起点。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下旬,连日大雨,永定河大水,冲倒卢沟桥石栏,桥面过水,卢沟桥右岸1.5千米处决口。[6]

1967年卢沟桥桥面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望柱被更换了91根,柱头的狮子也重新雕刻。同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

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

1988年9月3日,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

1991年,卢沟桥实现封闭管理。[1]

2017年7月17日,卢沟桥石狮子建数字档案,全景呈现卢沟桥。

卢沟桥

桥梁位置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7]

卢沟桥黄昏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而桥面却是用天然花岗君巨大条石铺设的。

卢沟桥桥下河床铺设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十分坚实稳固。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北为上游,是进水面,砌筑分水尖,状若船头,长4.5-5.2米,约占桥墩四分之一。在每个分水尖的前端,各装有一根三角铸铁,边宽26厘米,锐角向外,以减轻洪流和冰块冲击,保护分水尖的稳定。在分水尖上面,又盖了六层分水石板,称风凰台,下两层挑出,以上各层逐次收进,高1.83米,既加固了分水尖的稳定性,对桥墩的承载压力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卢沟桥桥墩南面顺水,砌作流线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减轻洪流对券洞的压力。桥面的大理石护栏,是由281根望柱和279块栏板交替组成的。南侧望柱141根,栏板140块;北侧望柱140根,栏板1.39块。

卢沟桥望柱和栏板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项端各雕有一头大石狮,在其头上、足下或胸前背后又雕有一些小石狮。桥两端作为抱鼓石用的,东端是两头大石狮,西端是两头大石象,身躯硕大,憨态可掬。在顶栏石狮、石象之外,各竖华表一个,高4.65米,下设八角须弥座,上穿云板石,莲座圆盘之上雕有一头石狮,迎向桥外、神态自若,有如迎送行人。

卢沟桥东端北侧立有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及碑亭。

康熙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碑亭之外。乾隆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桥西端北侧。[8]

设计参数

卢沟桥全长266.5米(桥身213.5米,两端雁翅各26.6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身总宽9.3米(含地袱、仰天和栏杆),桥面宽7.5米。有桥墩10座,共11个桥孔,全以白石建造。桥身、拱、桥墩以腰铁牢固,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装三角铁柱,称“斩凌剑”,以抗御洪水和春冰。东西两端拱券各11.5米,中间拱券13. 42米。中心主桥孔跨度21.6米,余孔渐收,近岸孔跨度约16米。

两侧桥栏有石雕栏板279块,望柱共281根,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每根柱头均雕有大石狮,共281个,大狮身上有小狮198个,顶栏上2个,华表上4个,大小总计485只。桥两端东有石狮,西为石象,紧抵桥头望柱。[9]

建设成果

由巨大花岗条石铺设

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用天然花岗巨大条石铺设的。桥下河床铺设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十分坚实稳固。[7]

纵联式实腹砌筑法砌筑的拱卷

卢沟桥的半圆拱券采用纵联式实腹砌筑法,使11个拱券联成一体。拱券龙门石上,2019年依然保留有中间三个被称作虬蠖的拱顶龙头,雕工十分精美。拱券石块之间都用铁铜子或铁件联结加固,桥墩内部也都用铁活上下拉联,桥脚以铁柱穿石,俾使千载永固。这在中国大石桥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7]

卢沟桥

文化特色

卢沟晓月碑亭

古时,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明月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所以“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1698年重修时,康熙帝下令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的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帝亲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10]

共10张

“卢沟晓月”汉白玉碑

雕刻石狮子

卢沟桥桥面两旁有石栏杆,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石狮子,桥头立有石制华表。石栏杆共有279个,南面为139个。栏板平均高度约85厘米,断面呈现下大上小的形状,底厚约23-30厘米,顶端厚约20-25厘米,收分表现较为明显。栏板内部涵盖了立枋、瘿项等几部分。寻杖呈八边形,但去掉了四角,瘿项部分并非镂空,隐约展示出瓶形,造型粗壮,同明清时期的宝瓶风格有着较大差异。花纹大多为云头图案,表现出简约的特点,体现出《营造法式》石栏杆的“云拱”之味。裙板部分的构件囊括了上枋及装板等,同明清时期石栏板风格相像,不过整体扁平化特点明显,中部未设置立枋。另外就是部分暗红色砂石,雕刻有宝瓶荷叶,风化程度尚可,推测为康乾时代所做;最后是某些较新的石质,雕刻不够精细,推测制作时期约为晚清至解放前。因其数多,且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一数不清”的歇后语。

金元时期的石狮身躯比较瘦长,狮子头比例特别大,显得脑袋大,面部较窄,嘴巴上翘,下巴不丰满,嘴部微微张开,但总体上雕刻的狮嘴中间不掏空,类似一种假的张开。腿也特别短,前腿上还有些鳞状的盔甲纹。头上卷毛不甚高凸,全神贯注,颈部系带飘逸。头前挂一个小铃。这些都是金元时期狮子的特征。

明代的石狮身躯稍微粗短,或足踏绣球,或足踏小狮,或身上有小狮。狮子嘴部张开,舌头向上舔着,嘴方且大,中间是空的。清代的石狮突胸张嘴,雕刻细腻,身上间有小狮,颈下有一宽大的系带,卷毛非常髙凸。雕刻的纹路比较深,神情的表现主要在脸部,眼睛拉长,眯缝着眼。这时候的狮子应该说不像以前那么凶猛。雕工精细,身上的花纹包括铃铛上的花纹都刻得相当细。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石狮外表甚新,雕刻比较粗陋,狮子后头卷发变大了,以前都是九圈十圈,现在就一圈两圈。狮嘴、鼻子、眼睛不刻那么深了,明显很随意的,没有什么比例。所用石质颜色不。这些雕刻上的变化,反映出这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动荡和萧条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卢沟桥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次大修或翻修。但是在修缮时没有按照原来的数据去翻刻。石料选择的标准也不同,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总体来说,卢沟桥上的501个石狮子历经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修补,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博物馆。[11][7]

共25张

卢沟桥狮子千姿百态

文化作品

明代画家王绂所画的《卢沟晓月图》

诗词作品

《乾隆咏卢沟桥二首》

滑芴新波泛薄陵,春山苍郁有云兴。

天边诗境卢沟道,半拂吟边忆我曾。

凭栏历历好时光,麦垅才青柳欲黄。

只有幽怀同渴壤,几时一倒沃天浆。[12]

卢沟晓月碑亭

《余幼孜咏卢沟桥》

卢沟夭娇出桑乾,月照河流下石滩,

茆屋鸡声斜汉曙,沙汀雁叫早霜寒。

水光漠漠山烟白,野色摇摇塞草残。

千古长桥枕南北,忆曾题桂倚阑干。[12]

卢沟晓月

《陈孚咏卢沟桥》

长桥弯弯饮海鲸,河水不溅冰峥嵘。

远鸡数声灯火沓,残蟾犹映长庚横。

道上征东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鬃湿。

忽惊沙际金影摇,白鸥飞下黄芦立。[12]

石狮子

《杨荣咏卢沟桥》

河声流月满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

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寥落曙光寒。[12]

石狮子

历史典故

民国26年(1937年)7月6日,日军在卢沟桥演习,谎称丢一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査,遭到军政单位拒绝。7月7日,日本对华侵略军炮轰卢沟桥、宛平城,中国驻军奋起还击,掀起了全民抗日的序幕。7月8日,日军两度炮击卢沟桥,中国军民60多人牺牲,200多人受伤。[6]

主题活动

2017年为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周年,卢沟桥景区首次推出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珍藏版门票》。同年7月8日上午,第31届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在北京园博园举行。

2018年7月7日19时,“江河铭记”——全民族抗战爆发81周年首都各界群众纪念活动在丰台区卢沟桥桥头举办。

卢沟桥

旅游资源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展览包括历史之桥、科学之桥、艺术之桥、文化之桥、英雄之桥五部分,全面展现了卢:沟桥的历史和影响。[13]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987年7月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北京卢沟桥畔落成,邓小平题写馆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周边是以明清风格为主体的仿古建筑,正前方为修缮改造一新的和平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高达14米的国旗杆竖立在广场北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保护措施

1961年,卢沟桥和相邻的宛平县城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1]

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4]

价值意义

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地,卢沟桥不仅是丰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影响深远的国家重大活动纪念地。[15](《北京晚报》评)

“我若爱你,决不做攀缘的凌霄花”是舒婷创作的《致橡树》中的诗句,全诗如下:

《致橡树》

作者:舒婷(现代)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75年,当时在写作上给予作者很大帮助的蔡其矫先生到鼓浪屿作客,两人散步聊天时,蔡其矫向她说起他曾经遇见的一个女孩,他谈到找到一个才貌双全性格又好的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听了很生气,认为这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这首《致橡树》交给蔡其矫。

赏析:

诗人用橡树为媒介展现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打破了之前女子在婚姻爱情中依附形象,展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致橡树》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