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花卉纹(罗的文物实证)

2024-04-13 07:29:20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保存完好的罗织物,大部分采用普通四经绞罗。但其中用于龙凤虎绣的地织物,经分析组织上稍有变化,即每一次绞转后增加两梭平纹,也就是三梭平织和一梭绞转相间隔排列。经丝的精练度好于纬丝,应是熟织的丝织品这种变异的四经绞罗,纬密增加,孔眼变小,很适宜用做刺绣的地。

河北满城、蒙古诺因乌拉、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有菱纹罗出土。其中以武威磨咀子所出最为精良,其经密每厘米144根,排列非常紧密,纹样显得格外突出。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也有大量纹罗出土,其中又以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出土物更具代表性。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成幅纹罗有10余件,幅宽36-51厘米不等,一般每厘米经丝为100-120根、纬丝为35-40根。色彩上有朱红、青、烟色、白色。花样常见菱形图案,虚实两种上下对称横向排列,通幅分别排13-14个,布局严谨。这种菱形图案开关与俯视的耳杯相似,可能就是当时文献中所说的七彩杯文绮”。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唐代的罗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四经绞罗。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品中有少量罗织物,几乎都是小几何花纹,或可与史料中的瓜子罗等相互印证。江苏苏州虎丘塔和浙江杭州雷峰塔等地出土的吴越国时期织物中有大量四经绞罗,就是越罗。

宋墓出土丝绸中的大类产品也是四经绞罗,甚至比唐代出土更多,大部分是小花纹,如九点纹、方格纹、菱形纹等,出土于大量辽代墓葬中,也见之于国外的一些私人收藏。另如阿鲁科尔沁旗小井子辽墓出土的紫色芝麻罗,以四经绞作地,二经绞显花,花为菱形点。也有较为复杂的花卉纹样,如黄升墓出土的四合如意纹罗。

杭罗也属于横罗。中国丝绸博物馆藏有两件清代杭罗。一件织物为浅**提花杭罗,长28cm,宽108cm,显团喜纹样。另一件为藕色折枝花鸟杭罗飘带,长17cm,宽196cm。

提花横罗有时也叫春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葵色冰梅纹春罗,其黄绢腰腰封印上有上用葵色冰梅春罗壹匹,管理江南织造兼龙江西西新关税务臣庆林谨,同治拾叁年月日,地组织为七丝横罗,而纹组织是地经上起三枚的经浮组织点。

清代的罗织物中虽然还有四经绞罗,但已极为罕见。目前所知只有美国一家博物馆中藏有的一件清代龙袍的接袖上见到过不提花的四经绞罗,织造技术已是十分低劣。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马山发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丝织品、编结和刺绣等。丝织品的品种有绢、罗、纱、锦等。花纹有几何纹、菱形纹、S形纹等,几何纹中还饰有龙凤、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绣中,有绣衣、绣裤、绣袍等,绣地多用绢,用辫针绣出龙、凤、虎、三头鸟,以及草叶、枝蔓和花朵,线条流畅,技术高超。

秦汉

秦汉的织绣工艺,尤其是汉代,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丝织品种更为丰富,有锦、绫、绮、罗、纱、绢、缟、纨等。

汉代丝织的花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吉祥文字、各种几何纹。汉代丝织的制作工艺已非常精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两重,可见极为精巧。

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辫绣,也称锁子绣,其特点是针路整齐,绣线牢固。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绣实物,品种丰富,制作优美。?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六朝时期的织锦,以四川生产的蜀锦为著名,《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见蜀锦是三国时魏国、吴国所争求的一种高级丝织品。

六朝时期的织绣纹样,在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它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而更加样式化。

隋唐

唐代的织绣工艺十分发达。封建中央设有织染署专门管理生产,分工很细。民间的织绣生产几乎遍及全国,而且产量很大。

唐代织绣工艺努力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著名,一般称为"唐锦"。它是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因此,区别于唐代以前汉魏六朝运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称汉锦为"经锦",称唐锦为"纬锦"。纬锦的优点是能织出复杂的装饰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锦在传统的图案花纹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装饰纹样,所以它具有清新、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唐锦的装饰花纹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等。

唐代刺绣向着更精致的主向发展,因为它的基础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如此,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钱人家的**们,刺绣便成为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唯一活动,渐渐形成了"闺绣"。

宋代的丝织,在唐代的传统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宋代的织锦具有时代特色,称为宋锦。其特点是采用小朵花,规矩纹,有变化多样的八达晕、龟背纹、锁子纹、万字流水等,组织规则严整,色调沉静典雅。宋锦除作为服饰、赏赐及经济贸易外,还作为装裱书画的特用材料,为书画家所乐用。

在丝织物中,缂丝是一种新兴的丝织品。缂丝有多种名称,如刻丝、克丝、兢丝等。缂丝主要是织作绘画或书法,反映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方面分化。宋代缂丝的主要产地,北宋时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松江)为中心,名家辈出。

宋代的刺绣针法精细,用色典雅;它也和缂丝一样,向欣赏品发展,成为后来的画绣。宋代刺绣由绣院组织生产管理,民间刺绣亦较发达,并可作为商品出售。?

元代的织绣工艺,丝织、毛织、棉织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丝织中以织金为有特色。织金在元代称为"纳石失"或"纳失失"等。元代统治者喜欢用金,"无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织金成为生活所需的一种时尚。金锦的花纹有团龙、团凤、宝相花、龟背纹、回纹等。毛织在元代得到特殊发展,这是由于适应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为地毯、床褥、马鞍、鞋帽等。毛织以宁夏与和林为主要产地,棉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工艺。我国古代无棉,称为"吉贝",最早只种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带。元代在我国广大地区得到推广,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松江一带的"乌泥泾被",成为大江南北的著名产品。

明代的织绣工艺,丝织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

织锦具有时代特色,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主要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库缎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点;织金银则是在织锦中织进金线或银线,高雅华贵;而最精巧的则是妆花,它用过管的织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线,边织边绕,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明锦的图案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缠枝是明锦的主要组织,具有时代特点。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敦朴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

刺绣工艺中以"顾绣"为有名。顾绣是一种画绣,所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此种刺绣以制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几成刺绣工艺的代表。

清代的丝织,南京、苏州、杭州已形成全国生产中心,品种丰富,织造精美。此外,四川、广东等地区,丝织工艺也很兴盛。

清代丝织的艺术风格,大体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早期承继明代传统特色,多用几何形骨架,小花小朵,规矩严谨;中期纹样繁缛,色彩华丽,并有显著的欧洲巴洛克、罗可可艺术影响;晚期则喜用折枝花、大朵花,淳朴粗放。清代丝织的著名品种,有云锦、宋锦和蜀锦,古香缎和织锦缎也是重要产品。

清代的刺绣,已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体系,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等。苏绣是指以江苏苏州为中心所生产的刺绣,它的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苏绣的艺术特点,是多用留水路的分色表现方法,所绣物象变化较大,富于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因而秀丽典雅,具有诗意的美。粤绣是指广东地区的刺绣,它的艺术特点是色彩强烈明艳,又因喜用金线,故有富丽辉煌的效果。粤绣以广州和潮州为两个主要生产地区。潮州刺绣除用金线外,还多采用垫绣,使绣品形象具有立体感。百鸟朝凤、海生动物等是常见的刺绣题材。蜀绣的产地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它的艺术特点是富于浓厚的民间色彩,淳朴自然,厚重工整。湘绣源于广大农村,清代才形成生产体系,它擅长表现狮虎等动物,形象刻划真实生动,富于写实的艺术效果。京绣是指清代以皇宫的需要所发展的一种刺绣,生产在北京及其郊区一带,它的绣法精巧工整,并多制佩饰小件,如荷包、扇袋、镜袋等。除以上所提到的几种绣品外,山东的鲁绣,河南的汴绣,浙江的瓯绣,贵州的苗绣等,也都是著名产品,具有各自的艺术特色。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