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笔洗(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快速学好水墨画)

2024-04-16 01:17:50

如果从零学习水墨画,就看什么情况了,题主也没说明是学人物,山水,还是花鸟,学人物就免了,难度大,没有基础没法学,花鸟要着色,也不适合,最后只剩下山水画可以学学了。学画要用宣纸,建议初学者买半生不熟的宣纸作为练习用。或者毛边纸也可以。很便宜的那种。在买一块毛毡,在买几只毛笔,兼毫大白云,小白云都买一只,画树木用小号,然后书画墨汁,一个扁的盘子。一个笔洗。基本上工具就全了。从零开始学习水墨画,刚开始建议多看看名家山水册,感觉一下,多体会有好处,然后就是芥子园画谱了,这个书必须买,里面各种笔法,如何用墨,学会墨色的轻重浓淡,树木画法,山石皴法,都有详细讲解。

明朝建文帝制清花高足杯

粉彩和五彩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技法、颜料用法和色彩。

1、技法不同。

五彩是单线平涂,粉彩是没骨画法。

2、颜料用法不同。

粉彩除袭用五彩瓷者外,还创造了几种颜料,胭脂红、羌红、洋绿、洋黄、洋白等。和粉彩相比,五彩瓷颜色单调,红是红,绿是绿,很少有层次感。

3、色彩。

粉彩的色彩柔和,丰富,画法生动细腻,画工往往比较精致。五彩瓷的色彩比较硬朗,颜色不丰富,在大红大绿,在单调近似与刻板的模式中却有着中华古典的美。

五彩瓷:

粉彩:

扩展资料: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在众多的清宫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简单率直,浓笔艳抹,富贵豪华而别具一格。红鸟牡丹富贵罐是其风格的经典之作。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粉彩

百度百科-五彩

大明建文年制龙纹青花笔洗的发现

再次证实建文帝隐匿湖州太湖南岸

1398年朱元璋驾崩,没有让二十多位皇子的其一即位,反而让皇太孙朱元炆即位,称建文帝,这本身就是明代的宫廷斗争之谜。朱允炆继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1399年8月6日(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在齐泰、黄子澄等的协助下削废五王。同日,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打着“请君侧”的旗号,向南京进攻,这次战役号为“靖难”。经过3年多战争,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从此以后到明代末期相当一段时间内,建文朝的历史被篡改,带有建文朝时代特征的遗物被彻底销毁,建文一至四年也继而被洪武三十一到三十五年替代。

一、明代御窑厂的建立

所谓御窑厂,是指皇家或政府办的制瓷作坊,专门为皇宫或统治集团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镇就有御窑厂,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窑。关于明代御窑厂的兴建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所持的依据也自不相同。有的认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认为洪武以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还有的认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窑论者,主要依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

以上诸说,多采唐隽公《陶冶图说》。唐隽公即请雍正、乾隆时著名督窑官唐英。而《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碑记》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另外《事物会原》认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镇地区战争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其地方政权就归于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经登基两年,无论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还是宫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窑基础上组建御窑是有可能的。

只是大明王朝立国之初,百度待兴,御窑厂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生产的瓷器不一定能满足宫廷的需要也没有正常运转,所以说到建文四年时,用词是“开窑烧造”,并不是用"建窑二字。可能在这以前的御窑厂有时开窑,有时不开窑,即有命则烧,无命则让。《大明会典》中《陶器》所载文献很能说明问题:“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由此可看出,这时的景德镇只是供选择烧瓷的地点之一,处州的龙泉也是一个供选择的地点。所以洪武二年御窑厂建立,也生产瓷器,但并没有正常运转。至洪武之末(实际为建文四年)以后,宫廷派中官督窑,按例解京,正常运转,再也没有看到景德镇以外为宫廷烧瓷的记载。

御宫厂建立以后还在不断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说:“……景德镇,宣德初,置御窑厂于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说:“正德初,置御器厂,专管御器。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至是复置。”这就说明明初关于御窑厂的事一直都有变化。经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长期调查、发掘证明洪武御窑确实存在,生产规模并不小,生产了许多优秀的瓷器,并留存下来。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窑厂,一年时间能生产这么多瓷器,能创造出这么多的新品种吗?

二、从史料记载来看:明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四朝官窑瓷器

洪武二年(1369):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当时,珠山为蠹山)。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景德镇陶录》)

“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

洪武三年(1370):洪武三年,礼部言:“《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 尚质也。《周礼·笾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实',《疏》曰,‘外祀用瓦簠'。 今祭祀用瓷,合古意。惟盘盂之属,与古簠璺簋登铏异制。今拟凡祭器皆用瓷,其式皆仿古簠簋登豆,惟笾以竹。”诏从之。(《明史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洪武二十年,瓷器有“青色及五色花者”(《格古要论》洪武二十年成书)。

洪武二十四年(1391),窑冶课钞二千二百四十一贯。(《饶州府志税课》)

洪武二十四年:“器用之禁:洪武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盏金,馀用银。三品至 五品,酒注银,酒盏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银,馀皆磁、漆。木器不许用朱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庶民,酒注锡,酒盏银,馀用磁、漆。百官,床面、屏风、 隔子,杂色漆饰,不许雕刻龙文,并金饰朱漆。”(《明史志第四十四 舆服四》)。

“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碑记》)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龙泉)等府烧造。”(《大明会典》《陶器》)

洪武三十一年:“明承元制,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大明会典》)

“凡江西烧造金黄并青绿双龙凤花,素,圆,扁,瓶,罐,爵,盏等器送内承运库交收,光禄寺领用。”(《大明会典》)

建文四年(1402)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二月,改陶厂为御厂。

“明惠宗建文四年(1402),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汪汲《事物会原》卷二十八.古饶器条)

永乐(22年):

永乐四年十月丁未:“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谴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磁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明太宗实录》)

永乐七年,“天妃,永乐七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明史。礼四》南京神庙条)

永乐十年敕工部重建六月-十二月,改陶厂为御厂。

永乐十年敕工部重建梵宇,皆准大内式,中造九级琉璃塔,赐额“大报恩寺”。(明 葛寅亮 《金陵梵刹志》)

“永乐十七年御制佛曲成,并刊佛经。至大报恩寺,当日夜本寺塔现舍利光如宝珠”。(明 《纪录汇编 卷一百七十八四友斋丛说摘抄》 “释道”)

“......抄造纸(答+刀),烧造瓷器,采办梨木板及诸品海味果子等项,悉皆停罢。......。”(《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所下即位诏》)

洪熙(1年):

洪熙元年(1425)

“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所在官司入库。”

“往迤西撒马儿罕.失剌思等处买马等项及哈密取马者,悉皆停止,将给赐缎匹,瓷器等件,就于所在官司入库。

各处营造采办木植,如已起运者,随到所在堆垛,其未采办者悉皆停止。(《明实录。仁宗实录》)

洪熙元年(1425):正月十五日,“......并江西饶州烧造瓷器官窑,仍前禁止外,其各处山场,......。”(《洪熙元年正月十五日郊祀覃思诏》)

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朱高炽崩逝。

洪熙元年(1425):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磁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

三、600年来难遇的“建文”瓷器

由于建文帝在位时间太短,因此,这个时期属于瓷器的空白期。空白期不等于这个时期不生产瓷器,只是历史上没有记载而已。这个时期景德镇和各地的窑场生产的瓷器从目前来说应归就与洪武或永乐时期。这是一个认识过程。在民国之前古玩界由于对洪武时期的瓷器缺乏认识,那时的洪武、建文都是瓷器的空白期。直到后来考古发现了洪武有瓷器的实物资料之后。才有洪武瓷器之说。

建文(1399—1402年)为明惠帝朱允文的年号,此朝历时仅四年,还未发现有真正署年款的瓷器。1981年,英国伦敦市场上曾拍卖一件仇炎之所藏署建文四年(1402)款的浮雕山水人物五峰笔架,款字全文为“吴氏均茂志明建文四年三月日横峰”。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有过横峰窑,但有的专家认为该款识字体甚为可疑,有可能是别出心裁的赝品。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瓷砚,系1953年张国药捐献,砚外底中心部位有长方形青花双框款,双框线粗细基本相同,框内青花料楷书“大明建文年制”六字双行款。字体工整秀丽,笔法遒劲,但结合器物造型、胎釉、纹饰等诸方面特征观察,此砚系清代雍正时的仿制品。

笔者经常注意网上论坛,有多人认为收藏到了“建文”瓷器,除一件系清末民初仿造的外,全部是现代仿品。更为有趣的是,有一福建收藏家,收藏一青花盘,盘中书有青花的诗句“一柱名香伴(半)晨具”,底款书“元吉”,不知怎么搞的,这位福建收藏家竟将其解读为:明朝建文时期的官窑瓷器,并还写了一篇文章,推理了论证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建文时期的瓷器,不论官窑、民窑,在收藏界的珍稀程度。

四、一个关于建文笔架的故事

侨居上海的一位收藏瓷器的行家仇炎之(1910—1980),对明清瓷器颇为精通。早年在上海昔古斋古玩店当学徒,学习古玩鉴定和交易。有了经验之后,索性自己在外滩的朋街开了一家古玩店铺,专使明清瓷器之事。这里外商很多,自然生意不错。从一个学徒工到一个鉴定收藏瓷器的大老板,仇炎之付出了许多艰辛,可外商对明瓷的喜好,使仇炎之暗下决心,一方面精攻鉴别,同时要收齐明代各个年号的瓷器。多少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明代17朝皇帝的瓷器就缺“建文”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收藏壮举。于是,仇炎之总是要千方百计找到“建文”朝的瓷器,以求功德圆满。据说,到民国年间,“建文”朝的瓷器基本绝迹,只剩下一件,且是一个笔架。据中国陶瓷学者冯先铭考录:明洪武末年(1398)即建文初年始设御器厂,也就是说,建文朝所烧的官窑瓷器是明代最早的御窑器,加上年代短,数量少,因此尤显珍贵。的确,在诸多的明代陶瓷研究中,极少有建文朝瓷器的叙述和发现。仇炎之作为收藏瓷器的专家,自然查寻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了严密的考证,才得出了仅此一件建文瓷器的结论。

仇炎之为了得到这件“建文”笔架,花了很多心思和努力,似有志在必得。结果,他将多年来收藏的一整套(除建文)明代各年号瓷器换下了这一件价值连城的“建文瓷”笔架。

五、大明建文年制龙纹青花笔洗,有力证明建文出亡太湖南岸一带

太湖南岸现“大明建文年制”六字款龙纹盘式青花笔洗,该盘式青花笔洗为双底双口,器形独特,大底径为:16cm,小底径为:7.5cm,大口径为:23.5cm,小口径为:21.5cm,盘高:5cm,内盘口有三十八棱, 外盘口有四十棱,内口高,外口低,内外棱口可用于搁笔,所以我谓之为笔洗,而不是盘。青花为苏麻离青,铁锈明显,无论从釉色、青花、铁锈、气泡等特征分析,均为一开门的明初青花瓷器,各项特征类同于至正形元青花,胎体厚重,画风粗犷自然,要不是有底款“大明建文年制”六字青花款,就是国内顶级专家,也会认定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前几年,我还收到过同类型的“大明容宣德年制”六字款青花笔洗,这种青花笔洗国内外还没有见过箸录。

此“大明建文年制”六字款龙纹盘式青花笔洗目前已被我收藏。

苏麻离青起始于元代,到宣德末年原料已基本用完,所以此“大明建文年制”六字款龙纹盘式青花笔洗不可能后世伪造,是一件真正的建文年官窑瓷器,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件建文年官窑瓷器。

太湖南岸现“大明建文年制”六字款龙纹青花笔洗,再次有力证明:建文出亡湖州轧村太湖南岸一带。因为在明宣德到明中后期,建文年被称为“革除年”,“建文帝”被称为“革除君”,凡有建文时代特征的一律被革除。明正德十五年,黄佐撰有《革除遗事》一书六卷,被收录在《国朝典故卷之二十》。所以当时没有人肯冒生命危险保留这“大明建文年制”六字款龙纹青花笔洗,只有建文帝及随从才有保留此笔洗的可能。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