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渠绿化(凌源县的地理条件)

2024-04-08 14:00:49

凌源有耕地76万亩,坡地约占总耕地面积70%。由于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六灾俱全,产量低而不稳。建国以来出现三次周期性的起伏,基本每隔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总的发展趋势是上升。在一个周期内,由低产上升为高产,然后又下降为低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直坚持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截至1985年底,农田建设总用工2643万个工日,动土石1.1亿立方米,修水平梯田25.2万亩。同时,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增施化学肥料,改良种子。

在推广当地优良品种基础上,1969年开始自繁杂交玉米种,有6428、旅北等。玉米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79年最多达41万亩,平均亩产394公斤。玉米面积占当年粮豆播种面积的51.8%,产量则占当年粮豆总产量的68.2%。高粱品种已由晋杂一号、6A×晋幅1号代替了晋杂5号,谷子种植面积已趋向合理。

1975年引进冬麦,一茬变两茬。平均每年种冬麦13700亩,亩产109.85公斤,最多年份种4.9万亩,最高亩产400公斤。1981年以后引种“铁春一号”成功,1985年种春麦9.444万亩,平均亩产260.5公斤。 全县宜林地250万亩,到1985年底,有林面积达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7%。木材总蓄积为136万立方米。在现有林中,人工林122.6万亩,天然林27.4万亩。其中,国有林26.3万亩,国合林21.1万亩,集体林102.6万亩,防护林80万亩,薪炭林22万亩,经济林41万亩,“四旁”植树425.9万株。1982年,国家将凌源列入“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

从1955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培育果树,至1978年,建成果园1200个,有果树263万株,年产水果830万公斤(其中,苹果174万株,年产455万公斤)。到1985年,实有果树278万株,总产量1250万公斤。凌源苹果以酸甜适度,色泽鲜艳,耐贮藏而著称,1973年打入香港市场,一直为出口水果的热门货。 凌源“十年九旱”,水利在农、林、牧业和果树生产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1955年以后开始兴修水利,至1985年,累计国家补助投资5121.51万元,地方筹资3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500万元,修建中小型水库30座,灌地300亩以上的水渠27条,提水站38座,总装机1160马力,配套机电井3340眼。有效灌溉面积25.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1984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河水断流,在抗旱中,水库、水渠、提水站仅灌溉耕地6600亩,机电井灌溉14.49万亩。

全县原有水土流失面积379万亩。由于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至1985年统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30万亩。 以养猪最为普遍,1985年,全县养猪331835头,出栏130615头,出栏率提高到39.4%。每头商品猪重量由集体饲养时平均60公斤增加到90公斤。从1952年开始引进良种猪,到1984年,先后引入巴克夏、新金、内江、长白、苏白、克米、杜洛克等良种,利用了人工授精与本配相结合的改良方法,使生猪品种趋向改良化。

养牛由单纯役用转为役、肉、奶兼用,1985年牛存栏43735头,是1949年的4.8倍。从1974年开始,利用冷冻精粒,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黄牛改良,现在改良牛占60%。

1985年底,养羊数发展到126725只,出栏率占10.2%。1985年,养鸡存栏569785只,家兔存栏41万只。 铁路

县境内有锦州至承德、魏杖子至塔山两条铁路,绕经东北、西、南16个乡镇,设有车站(点)18个,全长141.5公里。东通朝阳、锦州,西达承德、北京。

公路

现有国家干线2条,全长117.8公里;有县级公路7条,共长2142公里;有乡级公路9条,共长213公里。大小桥梁84座,全长3545米,涵洞854道,铺黑色路面106公里。全县公路纵横交错,客运班车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循环对开运行。县城与乡镇间,各乡镇之间,部分乡镇与邻县乡镇之间公路四通八达,晴雨通车。1985年,全县共有客运车辆204台,有货运车辆1176台,其他机动车辆1848台。 建国后35年来,基本建设总投资12815万元,年平均366.14万元。在总投资额中,用于工业5445万元,占42.5%;交通邮电761万元,占59%;农林水利2687万元,占20.97%;商业、粮食、外贸1849万元,占14.43%;文教、卫生、科研1144万元,占8.9%;城市建设284万元,占2.2%;其他645万元,占5.1%。这些投资为本县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474万元,用于工业173万元,交通邮电15万元,农林水利41万元,商粮财贸18万元,文教卫生138万元,其他89万元。 县城经过多次整修扩建,由原来3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东区有凌源钢铁厂、汽车铸造厂。北区有汽车总装厂、轧钢厂、钢管厂。西区有化肥厂、橡胶厂、造纸厂。南区有汽车发动机厂、农具修造厂、棉纺厂。镇内有汽车前桥厂、工具厂、针织厂等。城内人口由建国初期1.5万人,增加12万人。到1985年,住宅面积由建国初期的78580平方米增加到295077平方米。

城市主要街道铺上黑路面,至1985年修成暗渠23条,总长14136米;管涵13条,总长5739米;明沟8条,总长3180米。1980—1981年,修筑环城防洪堤3095米,堤顶作环城公路,并造出公园用地108亩。1979年,开始兴建城镇居民用水工程,打大井两眼,日产水能力5000吨。铺设供水管道70030米,形成3.5平方公里供水管网,现有25%居民用上自来水,街道清洁绿化也有很大改进,东西大街被朝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街”。 解放后,开始组建凌源贸易公司,后来由一个国营贸易公司划分成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粮食公司。同时创办供销合作社商业,1956年有600多家私营商业和十几家工业实行公私合营。商业网点由少到多,至1985年已达4170个,从业人员12857人,其中,国营和供销商业人员865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49年400万元,1985年达到18879万元。1985年末个体商业达到2658户,从业人员3543人,商品零售额1365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6%。

1957年至1976年,商品零售额平均每年增长123万元。1979年至1985年,商品零售额平均每年增长近1000万元。 1985年底,金融系统共有职工629人,城镇设两个办事处、10个储蓄所,农村设18个营业所、27个信用社。全县现金收入22971万元,货币投放18.6万元,现金支出24836万元,城乡储蓄金额7093万元,存款余额14196万元。贷款金额,工商银行贷款17929万元,农业银行贷款8512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2630元。

中国建设银行凌源县支行一直围绕基本建设投资开展业务,共经办固定资产投资19310万元,其中,工业11751万元(包括部、省、市营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县内基本建设投资)。1949~1978年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9480万元。

1982年恢复了保险事业,凌源县保险公司从1983年至1985年,计投保114900万元,保险费收入386.8万元。赔案747件,理赔金额达215.6万元。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