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花卉(苏美花卉)

2024-04-11 19:29:35

用吸管喝啤酒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啤酒喝法,是将啤酒装在大容器中,以饮用吸管吸取。饮用管的底部附有以骨头或金属片制成的滤网,一方面可挡住不想一并饮进的谷壳与颗粒,另一方面还可增强酒精作用。关于此种吸管饮法,最古老的描绘出现在西元前4000年的葛瓦拉峰遗址,该情景出现在一枚印章上。无以计数的美索不达米亚滚筒印章,刻划了许多以吸管喝啤酒的人生百态。此外,有支铜制的吸管,出自西台帝国位于库撒立-撒利撒的神庙酿酒坊,也提供了佐证,说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人们亦熟知苏美-阿卡德文化的啤酒酿造技术。

西元前4世纪,身兼历史学家与职业军人身分的色诺芬,针对安纳托利亚的一处地底住屋有如下描述:「一旁搁著酒,这种以大麦制成的酒就盛装在大容器里。所酿的酒漂浮着麦芽核仁与外壳,一直满到边上。内插着数根麦管,有些长、有些短,没有折口,谁渴了随意抽取一根就吸将起来。这未经稀释的饮料浓烈得很,但非常美味。」此外,小亚细亚南边的乌鲁博朗海域(Uluburun)残存著一艘西元前1400年沉没的商船,于船上发现了饮用管的遗迹。在约旦也发现了很多铜器时代的饮用管。吸管确实是啤酒文化里密不可缺少的部分,直到如今,在非洲许多地区,吸管仍是饮用上文提及之欧帕克啤酒的必要配备。

除了饮用吸管外,还有一种饮用碗,可以作为祭祀之用。娜社女神的赞歌如此称颂著:「我将饮用碗呈在你之前,我将为你澄清啤酒。」因此,啤酒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实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是祭典上不可或缺的要角,通常带有国家或宗教上的色彩。也因如此,皇宫与寺院都会设置自己的酿酒坊,并聘请专家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广大的民众来说,啤酒似乎是当时唯一的饮料,让原本仅有大麦面包与咸汤为主食的一般人感到生活更加圆满。根据推测,那时约有40%的谷物收获是作为啤酒酿造之用。

啤酒当然可以纯属享受。那时的小酒馆,除了啤酒,若消费到一定的金额,在老板娘默许下,也提供某些特别的服务。但在这种场所里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有关当局显然不太放心,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系统律法,也就是西元前18世纪刻在玄武岩圆柱上的《汉摩拉比法典》,便为啤酒价格相关事宜规定了洋洋洒洒四大条。

啤酒正式成为教会饮品

西元590年起,高隆邦(Columban der Jüngere,西元540~615年)在国王支持下,到今日的法国地区传教。那时小国林立,宗教人士能被遴选为王的方式,是去创办垦拓型修道院。若有修道士愿意在被选定的区域从事开垦,主事者多半会愿意让其建立所属的修道院。为了达到宣传教义的目的,他们多半会选择边境的荒凉之地,或直接进入所谓的异教徒区域开拓停留。这些带着爱尔兰法兰克民族色彩的修道院,也必须负责啤酒的供应。圣徒传记作者巴比欧(Jonas von Bobbio,约西元600~659年)曾在所著的高隆邦传记中写着:「他们以小麦或大麦汁酿造啤酒,那时,不仅斯柯迪斯奇族与达尔达尼亚族人赏光,高卢、布列塔尼、爱尔兰与日耳曼地区及相关族群都会饮用这种饮料。」经过一番严谨的比较后,巴比欧发现,身处日耳曼蛮荒区域的修道士,尤须仰赖自给自足的啤酒,于是,一段悠长光荣的修道院啤酒酿造史就此展开。

随着默洛温(Merowinger)王朝的结束,西元754年,卡洛林家族(Karolinger)的丕平(Pippin)获教宗史蒂芬二世(Stephan II)加冕为王,日耳曼民族法兰克人的遴选国王方式,转由神的恩典来决定。从此,法兰克王朝成为基督教 *** 。这个「神圣的」王国有种种理由需要统一的教会组织,修道院里的生活也得一项项规定好,毕竟那事关修道士究竟能得到永生还是遭受天谴,也跟那些想获得救赎的人们有关。

起先,有两条互不相容的修道路线并行,且经常争论不休。例如,西元8世纪末,爱尔兰的两位修道院院长,杜布利提与梅?卢尔,就对前往天堂的正确路途有不同意见。杜布利提院长认为:「我们这里的修道士喝啤酒,也能跟你们的修道士一样上天堂。」但卢尔院长不准修道士吃肉喝酒,持相反意见:「这我就不确定了。我只知道,遵守我的戒律,并依照修道院规矩行事的修道士,不须经过最后的审判与炼狱的净化,即可进入天堂,因为他们原本就是纯净的。但你那里的修道士不同,他们还得通过炼狱的净化才行。」这场修道士间的口舌之争,争论重点其实是──修道士到底该清心寡欲、离群索居,还是积极入世参与众人生活?西元816~819年间,阿亨(Aachen)主教立下具约束性的规范,确定了修道士每日可饮用一杯(一个赫密纳Hemina,约0.27公升,即「四分之一」)葡萄酒,或是一赛斯塔流(Sextarius,约0.55公升,即「一半」)的「好啤酒」。至此,啤酒终于被教会接受。

用调味来控管品质

在不同时期调制药草调味香料,得视每年各原料的产量与价格而定,有些成分甚至得付出高价从外地购得,例如自阿纳姆、科隆或安特卫普等地采买。但每位药草调味香料所有人,或向其取得使用权的人,都会坚守某些固定不变的配方,形同「署名」,而调制所需的植物,多半是在当地采集。这种采用地区性产物的作法,在经由法律强制规定后,更让药草调味香料具备了三种重要功能:

1.带来税收,并能调控当地啤酒的生产。因为药草调味香料保存不易,酿酒师通常只能每日或每周少量购买,如此一来,便会有更清楚的概念,知道自己何时要酿多少啤酒,可调整近期内谷物的采购。

2.「规格化」后的药草调味香料提高了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性,因为只有通过检验、并符合国家所制定的混合份量才能加入啤酒中。而且,药草调味香料通常混合麦芽贩售,所以也确保每家酿酒坊所酿的酒中含有足够麦芽成分,如此,作为粮食用的啤酒,其浓度才能符合众人需求。

3.因为药草调味香料的关系,每种啤酒都有鲜明的标志,还可按照生产者与年份归类。这等于先把「黑心酿酒坊」排除在外,而且也较易辨识何者为进口啤酒。所以,药草调味香料的配方是各家厂商的最高机密,便一点也不奇怪了。

药草调味香料通常在专门的调制坊里制作,一座城里多半有一所或数所这种工坊。所需工具包括干燥设备,可悬于炉火上的大型锅具,另外还需木制双耳盆或桶子、各种大小的量杯、大型研钵、螺纹榨汁机、滤网、绳索、长柄勺与麦芽浆搅拌铲。至于那些用于调制药草调味香料的植物性添加物,到底是不是在干燥并经研磨后才加入混合,则无法完全确定。有些相关书籍的作者认为,药草调味香料的制作已基本完成了酿酒的第一步骤,所产出的是一种麦芽萃取物。而药草调味香料的另一个名称Fermentum,也透露了混合物里可能已含有酵母的讯息。其实,若说各种混合物中可能都已添加了适合的酵母并不难理解,因为每款药草调味香料各含有不同的抑菌植物萃取成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内含杨梅、杜香与欧蓍草的药草调味香料,与今日仍惯用的科隆啤酒酵母特别搭配。科隆原本就是药草调味香料的爱用大户之一,因此比起别的地方,此地采用这种酿酒法的历史更为悠久。

一般如爱尔这种药草调味香料啤酒,都会酿制得很浓烈,所采用的谷物种类与确切使用量也是千变万化。科隆市议会纪录上,曾将淡啤酒与双倍浓度、口感厚重的啤酒并列,该啤酒每100公升含有35公斤的麦芽,与今日每100公升啤酒含17公升麦芽的比例相比,真是营养丰富。

每种药草调味啤酒都有独特的风格,不过口味一律偏甜。中世纪的啤酒,除了固有的药草啤酒盛行区域外,其他地区的啤酒差别并不大,但还是拥有地方特色。例如把大量盐巴加入啤酒里的明登,15公斤的麦芽要配上2公斤的盐。除了添加物之外,差异甚大的水质及当地特有的微生态,让中世纪的啤酒种类显得百花齐放。

庶民必备的家用啤酒

除了上述的船舶啤酒与出口啤酒外,还有第三种类别,即各城与周遭居民自用的啤酒。当时犯罪者所接受的最严厉惩罚,就是只可食用面包与水,这表示,那时的饮食中若没有啤酒,不仅让人感到寒怆刻苦,甚至还会危及生命。中世纪晚期的德国北部地区,因此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饮食文化,其内容与德国南部及斯堪地纳维亚地区大不同,最主要的入菜食材就是啤酒。对他们来说,啤酒不只是随处畅饮的饮料,更能以「啤酒面包」(Bierbroten,一种以黑面包制成的啤酒粥,在啤酒沸腾时将面包压碎加入,并使之浸渍入味)与「啤酒汤」(Biersuppen)的形式呈现,这些都是他们的家常菜色。

此外,他们每日饮用的,则是酒精含量极低的淡啤酒,这酒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修道院淡啤酒(Kofent,从Kovent一字而来,中世纪修道院里非修士的服事弟兄都喝这种淡啤酒,修道士所饮用的啤酒相较之下比较浓醇)、再制啤酒(Nachbier/Afterbier,基本上是修道院淡啤酒与一般啤酒的混合饮料)、清麦汁(Glatasser)、锅炉啤酒(Kesselbier)或家用啤酒(Tafel-/Hau *** ier)等,但同样都是指这种啤酒。而在「优质」的出口啤酒与「次级」啤酒之间,有很明确的区别。次级啤酒多是供一般平民日常饮用,或是专为仆役人员、士兵或贫苦人家所制。因此,各地主管机关向来有从源头管起的禁令,禁止业者混合优质与劣质啤酒,违者罚款,但实际上的违法事例并不少见。以今日眼光来看,此事除了是种诈欺行为外,其实那时的人们只是想以高一点的原麦汁含量,来博取那不成比例但不可或缺的啤酒香气。比起未经调整的普通啤酒,浓淡混合后,据信会使「普通」原麦汁含量的啤酒发出更让人喜爱的香味。一般的市井小民只有在节庆时才将浓醇啤酒奉上餐桌。

即便如此,直到西元17世纪晚期,那种淡啤酒的卡路里含量仍非常可观。根据统计,每位居民平均日饮0.8~2公升的啤酒,但想来也不奇怪,他们的饮食内容口味重,如鱼干、盐渍鲱鱼或腌肉都咸得很。另外,啤酒与日俱增的重要性,也反映在饮用容器备受重视并赋予其艺术品味上,科隆-席格堡(Siegburg)地区的陶器与锡制「汉萨酒壶」,都是这种景况的体现。

《酿?啤酒:从女巫汤到新世界霸主,忽布花与麦芽的故事》

谁有关于文明礼仪的手抄报资料

陆叙

演员 贾一平

近乎完美的好男人,他英俊时尚、成熟稳重、又不失幽默睿智,同时又是事业有成的精英人士。

顾小北

演员 张峻宁

一个“校园王子”、青春少年,敏感、善良、柔弱、忧郁,因为性格缺陷而痛失最爱,因为时间洗涤而徒留遗憾。

林岚

演员 孙晶晶

性格爽快利落、好动好玩,做事大大咧咧、说话同样风风火火,是一个对爱情同样追求完美的“假小子”。

姚姗姗

演员 张俪

校花,更是富家千金,游走于顾小北与林岚两人之间,敢爱敢恨,而她的所有行为只是希望留在自己爱人的身边。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一部青春励志偶像剧。该剧改编自郭敬明的所著同名小说和庄羽所著小说《圈里圈外》,由蒋钦民执导,贾一平、张峻宁、孙晶晶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在北京生活的大学生在即将面临毕业问题以情感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于2007年8月22日登陆江苏综艺频道首播。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我们需要文明生活

六年级 王炳相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却给妈妈当了回老师,而且用我的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全家。用妈妈的话说,我不仅改变了妈妈,而且通过改变妈妈,改变了妈妈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全家乘车外出看**。因为奥运会官员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摆着各色塑料花卉,冬日里让人感到了一丝暖意。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东直门时,妈妈将装有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车开回去捡起垃圾,可妈妈说车已经无法返回,再说路上车那么多,如果回去的话撞车怎么办?妈妈甚至说下次改掉也就罢了。可我坚决不干,最后爸爸终于把车开了回来。妈妈找回了扔掉的垃圾。虽然耽误了好多时间,但全家都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回家的路上,机场高速路两边的树上挂着好多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从此以后,我们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成为“讲文明、护环境”的大使。上周,我们全家去爬香山,赏红叶,带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后,大家分别将垃圾收好,背着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里再也不用我监督,都会自觉所为。妈妈更是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动。她经常会在公共场所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我把这个故事送给所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的言行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当您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吧!

我要用亲身经历的这件小事告诉同学们,我们的言行也是可以影响改变大人的!不信你试试吧!让我们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中学生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

文明礼仪伴我行

八年级 宫亚明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广大公民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自觉遵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现象发生。

比如,在公众面前掏耳、挖鼻,甚至抠脚丫;听他人讲话时,东张西望,不屑一顾;上公交车时,蜂拥而上,争抢座位,甚至大动干戈;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马路边便溺。2004年10月6日的《北京广播电视报》就报道说:木樨地科技会堂东边的马路边就成了出租车司机的露天厕所,以致于隔百十来米就能闻着味儿,居民意见很大。居民意见不可能不大,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没遮没栏的在马路边上说方便就方便,的确不文明。便溺者是方便了,但过往的行人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若让外国人看见了,还不会耻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低,因为你的方便让整个民族受歧视,受牵连,成何体统?对得起养育你成长的祖国母亲?

================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

文明,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高一(1)班 邓雪雯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谁也不会愿意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须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次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父亲、母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在日本这个国家都有严格的礼仪习惯,更何况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古国呢。

现在,我们国家对文明礼仪越来越重视,比如推行文明礼仪操;出版《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开展“首都市民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我在街上,看见四个八、九岁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的自行车移开,他们额头上的汗珠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流,可他们无暇顾及。看到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会被他们所感动。这件事足以证明我国文明礼仪教育取得的成绩。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