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一般贸易免抵退税的如何做账务处理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免抵额必须要做会计分录。现将生产企业一般贸易的免抵退税的账务处理简单整理如下:
(1)货物出口并确认收入实现时,根据出口销售额(FOB价)做如下会计处理: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
(2)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免抵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3)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应退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4)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免抵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5)收到出口退税款时,做如下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
例:某企业有出口业务与内销业务,2014年2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国内采购原材料,取得专用发票,注明价款为200万元,税额为34万元。货已验收入库。
(2)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为100万元,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为300万元,且单证信息齐全。
此货物增值税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5%.
从以上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作如下计算步骤:
(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300×(17%-15%)=6(万元)
(2)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100×17%-(200×17%-6)=-11(万元)
(3)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300×15%=45(万元)
(4)因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出现的留抵税额是11万元,小于免抵退税额45万元,国家默认这11万元留抵税额是由于生产外销产品所购进原材料已支付的进项税还没有抵完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额,可以申请退税11万元。
(5)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45-11=34(万元)
会计处理如下: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计入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6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6
应退税额部分: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11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1
免抵税额部分: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34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4
生产出口企企免抵退税账务处理?1和2两项都不用做账务处理
3。应纳税额为正数+其他流转税额(如果有的话)做为交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基数
借:主营业务税费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城建税
-教育费附加
实木地板生产企业一般贸易账务处理不明白你所说的账务是指哪方面的。
不过有一点,如果实木地板是做出口的,那么退税部分你应该好好的了解一下。
退下来的相当可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出口权,如果没有那么找家报关代理问问。
生产企业不开发票如何做账务处理该作收入作收入,正常交税就行了
自营出口企业免抵退税账务处理出口退税涉税帐务处理
1.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销售额FOB*征退税-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应退税额:
借: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应退税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应退税额)
3.免抵税额: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免抵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额)
4.收到退税款
借:银行存款
货: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典型例题:
例1:某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对自产货物经营出口销售及国内销售。该企业2005年1月份购进所需原材料等货物,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取得销售额30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2400万元。假设上期留抵税款5万元,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 15%,假设不设计信息问题。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外购原辅材料、备件、能耗等,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货:银行存款 5850000
(2)产品外销时,分录为:
借:应收外汇账款 24000000
货:主营业务收入 24000000
(3)内销产品,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510000
货: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00
(4)月末,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抵扣和退税的税额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400 ×(17%-15%)=48(万元)
借:产品销售成本 480000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80000
(5)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51-(85+5-48)=9(万元)
结转后,月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账户贷方余额为90000元。
(6)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90000
货:银行存款 90000
(7)计算应免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3600000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3600000
例2:引用例1的资料,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140万元,其他资料不变,则(1)-(6)分录同上。其余账务处理如下:
(8)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140+5-2400×(17%-15%)]=51-97=-46(万元)
由于应纳税额小于零,说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46万元。
(9)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46=314(万元)
借:应收出口退税 4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3140000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3600000
(10)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460000
货:应收出口退税 460000
出口免抵退税账务处理
你好,
我国对生产型企业的出口产品实行的是免、抵、退税政策,凡外销产品出口不计征销项税,即为免税,而且对出口产品在国内的生产环节所交纳的增值税,也实行退税政策,因而凡出口的产品就不计销项并退以前生产环节所交纳的增值税,而内销部分,则是需要交纳增值税的,仍然是销项减去进项的办法来进行的。
出口的免抵退税由于是税法的计算中最为复杂的难点之一,不是用三言两语和一个例子就能说清楚的,建议你还是先去学习一下税法中相关内容,这样对这个出口退税有了总体的认识和具体的把握,才可能熟悉并掌握此知识点。
但愿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请问三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免抵退税一样吗?如何账务处理?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和业务都是一样的。不过外资企业在做免抵退税的申报的时候比内资企业要求的要严格。好像是外资企业的增值税票要求是七联式的。而内资的是四联的。那三联就是给上面要报批用的。
请问生产企业出免抵退税帐务处理及流程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帐务处理及流程:
1.出口当月做收入和成本的结转:
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不得免抵的税额部分)
2.待单证齐全后的次月15日前进行申报
3.单证齐全申报的当月(即单证齐全后的次月)末做退税处理:
借:应收出口退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账务处理如果外销3167.60出口税率全退,账务处理:借方应收账款xx单位3167.60,贷方:主营业务收入_外销收入3167.60。那就销项税245.27-留抵税6605.82=本月留抵税6360.55。
那就要开出口发票的啊
还要办出口退税的啊,
交了增值税就要交附加
如果有免抵税额也要交附加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人员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后,该如何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为此,笔者简要分析一下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出口货物生产企业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财税处理。
一、征税依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25号)文件规定“经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自2005年1月1日起将免抵的增值税正式纳入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
二、财税处理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其中抵税是指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一)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小于零)小于等于当期免抵退税额时,按当期免抵的增值税额计提缴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上述情况,在增值税的处理中,当期应退增值税额=当期期未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例1:王氏公司为销售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月出口柠檬酸销售额折合人民币为100万元,内销柠檬酸销售额为50万元(不含税价),购进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万元,进项税额为17万元(进项税额准予抵扣)。上期未,留抵税额为1.5万元。(出口货物柠檬酸的征税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
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100×13%=13万元
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00×(17%-13%)=4万元
该部分不能免征和抵扣税额进入主营业务成本,账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4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40000
当期应纳增值税=50×17%-17+4-1.5=-6万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6万元小于当期免抵退税额13万元,故当期应退税额等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6万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6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60000
当期免抵税额=13-6=7万元(国税局正式审核批准)
当期免抵税部分的会计处理分录为: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7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70000
企业应特别注意,虽然企业并没有实际用现金或银行存款缴纳增值税,但根据财税[2005]25号的规定,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按规定计提缴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其会计处理分录为: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应交教育费附加
(二)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大于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为零,因此不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例2:王氏公司为销售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月出口柠檬酸销售额折合人民币为40万元,内销柠檬酸销售额为50万元(不含税价),购进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万元,进项税额为17万元(进项税额准予抵扣)。上期未,留抵税额为1.5万元。(出口货物柠檬酸的征税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
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40×13%=5.2(万元)。
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40×(17%-13%)=1.6(万元)。
该部分不能免征和抵扣税额进入主营业务成本,账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16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 16000
应纳增值税=50×17%-17+1.6-1.5=-8.4(万元)
本例中,当期期末留抵税额8.4万元大于当期免抵退税额5.2万元,故当期应退税额等于当期免抵退税额5.2万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52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52000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5.2-5.2=0(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免抵退税额标准是5.2万元,最多退税5.2万元,以至于内销产生的销项税额没有完全抵扣进项税额,造成了内销应纳税额借方余额。所以,根据财税[2005]25号的规定,不缴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三)当期应纳税额大于零,除按规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计提并缴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外,还要按当期免抵税额一并计提并缴纳。
上述情况,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例3:王氏公司为销售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月出口柠檬酸销售额折合人民币为100万元,内销柠檬酸销售额为300万元(不含税价),购进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万元,进项税额为17万元(进项税额准予抵扣)。上期未,留抵税额为1.5万元。(出口货物柠檬酸的征税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
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100×13%=13(万元)。
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00×(17%-13%)=4(万元)。
该部分不能免征和抵扣税额进入主营业务成本,账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40000
应纳增值税=300×17%-17+4-1.5=36.5(万元)。
本例中,免抵退税额13万元是应退税的一个尺度,本月应纳税额36.5万元,就是当期和上期留抵的进项税额在本月内销产品销项税额中全部抵减完后还应纳增值税额36.5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13(万元)。
主要会计会录如下:
当期免抵税的部分: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13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30000.
转出应交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36500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365000
计提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应交教育费附加
综上所述,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出口货物生产企业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处理上,其免抵部分计提缴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时,应以国税局正式审核批准《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中第25栏“当期免抵税额”为计算依据,如在申报时已做出的会计处理结果与国税局正式审核批准《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中第25栏“当期免抵税额”不一致的,应及时调整账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