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制造费用的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解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
其中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要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生产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制造费用按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
固定制造费用可在上年基础上根据预期变动加以适当修正进行预计;变动制造费用根据预计生产量乘以单位产品预订分配率进行预计。
除折旧费与摊销等费用外,其他支出都须支付现金,应将这一项从中扣除。因此,预计需用现金支付的制造费用的计算公式为:
预计需用现金支付的制造费用=预计直接人工小时×变动费用预计分配率+预计固定制造费用-折旧与摊销
产品成本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是指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的汇总。其主要内容是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①单位产品成本的有关数据来自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制造费用预算。
②生产量、期末存货量来自生产预算,销售量来自销售预算。
③生产成本、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等数据,根据单位成本和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需要明确的是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析有两种,“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这里首先要搞懂基础“二因素分析法”的由来,然后再去思索三因素与二因素的关系。
1. 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析(二差异法)
(1) 其实,在一开始,还是要看回‘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公式
=实际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
(=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2) 但是达到分析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的目的,就要按照目的来做下变动,主要出发点还是在于“产量”上,有“实际产量”、“预算产量”,由于预算与实际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到这里你就知道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析的分析目的是:“分析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
(3) 因此就要考虑如何把预算费用加进去了,由于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不能拆出来的,那就算了,直接加一个预算费用减一个预算费用进去。
(4) 由(3)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成本-预算费用)+(预算费用-标准成本)
(5) 因此就分为了两部分并根据其性质进行命名,“实际成本-预算费用”为耗费差异;“预算费用-标准成本”为能量差异。
(6) 对(5)进行解释:
实际成本-预算费用=实际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体现了实际费用与预算费用的“费用差异”(工时差异、工资差异),因此命名为“耗费差异”
预算费用-标准成本=标准分配率×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体现了实际产量与预算产量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由于实际产量没达到预算产量而形成的差异”,由于是体现在能量损耗上,因此命名为“能量差异”。
(7) 总结:二差异法,是把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2. 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析(三差异法)
(1) 是基于“二差异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能量差异而提出的。(实际产量为什么没达到预算产量)
(2) 从机器和工人情况分,产生能量差异的原因是“能力差异”(生产能力闲置原因)和“效率差异”(生产效率不同原因)
(3) 能力差异:由于是机器原因,由于机器的闲置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了,因此导致产量出现了差异。故:能力差异=(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4) 效率差异:这是(同一个客观环境下的主观影响)由于员工生产效率不高出现了差异,因此导致工时不同,但是机器是稳定的。故: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3. 预算费用: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