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报销如下: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规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基本医保支付标准(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标准”)。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为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标准的70%;
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规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为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标准。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为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标准的60%;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规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为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标准。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为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标准的70%。
医保报销比例如下:
1、是学生、儿童。在一个结算年度内,发生符合报销范围的18万元以下医疗费用,三级医院起付标准为500元,报销比例为55%;二级医院起付标准为300元,报销比例为60%;一级医院不设起付标准,报销比例为65%;
2、是年满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一个结算年度内,发生符合报销范围的10万元以下医疗费,三级医院起付标准为500元,报销比例为50%;二级医院起付标准为300元,报销比例为60%;一级医院不设起付标准,报销比例为65%;
3、是其他城镇居民。在一个结算年度内,发生符合报销范围的10万元以下的医疗费,三级医院起付标准为500元,报销比例为50%;二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为300元,报销比例为55%;一级医院不设起付标准,报销比例为60%。
医保报销流程如下:
1、住院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出院后再凭《市城镇居民大学生医疗保卡》、身份证、门诊病历、出院小结、费用总清单(费用明细清单)、疾病诊断证明书、有效票据(发票原件)、医嘱、病案首页复印件,学校开具的证明,转院还需提供转院证明、外伤治疗的还需学院开具的相关证明等材料,到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服务大厅医务科窗口办理审核报销。在不同医院就医,要提供不同医院的材料;在同一医院按住院的不同时间(在未核销费用前,如出院后又进同一医院治疗的),也要提供同不同时期住院的材料;
2、开通刷卡结算功能方式,学生本人或学生的监护人、委托人住院三天内,持学生本人身份证、《省社会保障卡》、住院病历、疾病诊断证明书、学院开具的证明到市医保中心服务大厅医务科窗口办理;
3、因紧急抢救入住非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处理:在发生急诊3—5个工作日内,先通过电话联系或委托他人持书面报告通过我院学生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向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登记备案,医疗费用由本人先行垫付。报销时按上述的报销材料向市医疗保险中心办理报销(到非医保定点医院或诊所治疗,一律不能报销)。
综上所述,跨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报销的比例是按照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标准来计算的,因此不同地区的报销比例可能存在差异。同时,报销比例还受到医疗费用总额、个人支付限额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异地就医前,建议事先咨询所在地的医疗保险机构,了解报销比例和报销条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九条
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2023年异地医保报销最新政策:支持参保人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跨省异地就医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
1、支持参保人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
按照之前的规定,如果已经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就只能在备案地区使用医保。如果回参保地看病,就要先撤销备案,才能用医保。接下来,对于跨省长期居住的人群,只要在备案的有效期内,不管是在备案地,还是回参保地看病,都可以用医保了。
2、跨省异地就医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前,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人员只有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和异地转诊人员4类人群。新政策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抢救人员和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并规定将异地急诊、抢救人员按照视同备案人员管理,至此实现了跨省异地就医人员的全覆盖,所以只要有外出就医需求的参保人,都可以申请异地就医备案。
异地医保报销需要什么材料
1、异地医保报销需提供住院病历、费用清单、医疗费用原始凭证、出院病情证明、医保卡、本人银行账号、身份证、户口本、转院手续或证明、有效住院发票等材料。
2、长期异地工作的话,参保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有效劳动合同复印件、医保异地就医记录册、或单位外派证明及有关材料、用人单位营业执照。
3、长期异地居住,居住地为户籍所在地的,提供有关户籍证明复印件。居住地属非户籍所在地的,提供居住地所属派出所、街道、居委会出具的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证明原件或暂住证复印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